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64篇
测绘学   49篇
大气科学   77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9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81.
《青海气象》2007,(4):77
青藏高原隆起是源区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基础。在青藏高原强烈隆起的过程中,生态环境不断发生巨大变化。海陆变迁后,周边物种迁入其间,随着地壳上升经由低海拔热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生态环境向现代高寒半干旱、干旱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中,物种不断分化,产生不少特有种。源区山  相似文献   
382.
基于新疆GPS联测资料分析青藏高原北缘地壳运动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该网的布网方案、点位的选取、观测方案、数据处理方案等,并且阐述了对六期观测成果的处理、分析的方法,给出了青藏高原北缘板内块体相互运动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83.
华北和西北区干湿年间水汽场及东亚夏季风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0,自引:31,他引:30  
为了更好地理解华北及西北地区的夏季降水气候,我们利用NCEP的再分析格点资料等,对华北和西北两区干,湿年(月)的水汽场及夏季风状况作了对比分析,主要结论是:(1)近50年来华北和西北区东部明显干旱化,这可能与同期内东亚夏季风强度趋弱,大气可降水量逐渐减少有关;(2)两地区干,湿年(月)间气柱可降水量差别明显;(3)两地区干,湿年(月)的夏季风,水汽输送通道的位置及强度,以及水汽通量的辐散辐合情况均不同;(4)高原与太平洋间的海陆温差指数及东亚夏季风指数(SMI)对表征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及夏季风强度的年际变化有一定的能力,冬春季高原与太平洋间的海陆温差对其后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及西北和华北区的干湿状况有部分指示意义;作西北区夏季降水预报时要注意四川盆地的水汽场及广元-汉中一带,以及闽,台和两广的水汽输送状况。  相似文献   
384.
海岸带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系统的定义出发,简要回顾了地球系统科学产生的背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地学领域的研究焦点与热点,并带动和加速了地球信息机理、陆地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的研究。重点分析海岸带在地球系统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并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最后,介绍海岸带科学前沿—海岸带海陆交互作用(LOCIZ)计划。  相似文献   
385.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关系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利用 196 1~ 1999年海温和地温月平均资料 ,定义了一个海陆热力差指数 ,来表示东亚季风环流的纬向和经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变化强度 ,研究了夏季指数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场和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 :(1)海陆热力差指数可用来表示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强指数年东亚季风区低空西南夏季风气流和高层的东风气流明显偏强 ,表明这一年夏季风偏强 ,弱指数年反之。 (2 )海陆热力差指数能较好地反映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异常状况。强指数年 ,雨带偏北 ,江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明显干旱 ,华南、华北降水偏多 ,弱指数年反之。这一降水异常特征可以从强弱海陆热力差指数年的环流场得到解释。 (3)海陆热力差指数所反映的东亚夏季风具有明显的准 2a和 3~ 6a周期的年际振荡 ,但其振幅和周期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异常  相似文献   
386.
东亚冬季风异常的空间结构及与海陆热力差异的联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和奇异谱分析方法研究东亚冬季风异常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变率,在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用奇异值分解方法研究东亚冬季风异常与海陆热力差异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在东亚季风区内冬季风异常有明显的地理差异,根据经向风的气修平均图及均方差图上极值中心的位置、形态,确定三个区域。WM1、WM2、WM3区为东亚冬季风的三个子系统,分别位于南海、东海、日本海上。三个子系统强度的年际、年代际变率都不同。近40aWM3区冬季风呈减弱趋势,而WM1、WM2区冬季风没有明显的减弱趋势,不同地区海陆热力差异明显不同子系统的强度,WM1、WM2区冬季风与热带西太平洋海温相关紧密,WM3区冬季风与高纬度海陆热力差异相关密切。  相似文献   
387.
闽南沿海晚更新世地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本文对闽南沿海晚更新世沉积的分布特征和主要的地层剖面进行了描述,并根据野外沉积与地貌观察及~(14)、微体古生物与孢粉分析资料,对上述地层与沉积的年代、成因与古气候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388.
基于2016—2017年北部湾海洋气象浮标站、海岛站、内陆站的观测资料,对北部湾海雾的季节变化、生消特征和持续时间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探讨了海上和陆地大雾的差异性。结果表明:①2016年北部湾出现海雾37d,2017年为19d;3月海雾日数最多,4月次之,12月和6—10月未出现海雾;一天中出现雾的峰值时间为03:00—05:00,雾消散峰值时间为08:00—10:00;雾的维持时间绝大部分在3h以内。②北部湾不同的地域和下垫面,雾的生消时间有所不同,海上雾(浮标站)的出现时间较海岛雾(涠洲岛站)、沿岸陆地雾(北海站)约提前3h左右,消散时间推迟约3h左右。③北部湾海雾绝大多数发生在风速小于等于5m/s的情况下,以1~3m/s最为适宜,海上雾多出现在NNE-SE情况下,沿岸雾偏南风居多;95%的海雾出现在海水温度低于25.0℃条件下。  相似文献   
389.
390.
新生代以来南中国海的多幕旋回运动形成了其北部陆坡性质各异、演化有别的多个陆缘沉积盆地。依据各盆地新生界发育特征、主干地震剖面及钻井资料对南海北部的相对海平面变化与沉积环境进行系统分析,采用年代地层对比的方法探讨南海北部构造演化序列与海陆变迁规律的内在联系,再现了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的海陆变迁过程,从而建立了南海北部陆缘裂谷盆地、走滑拉分盆地和陆内裂谷盆地的构造—沉积充填一体化模式。新生代海平面整体呈上升趋势,古近纪各盆地以陆相河流、粗粒三角洲湖相沉积为主;而新近纪主要发育滨浅海及三角洲相,呈现出明显的早陆后海的规律。靠近陆地一侧的陆内裂谷盆地北部湾盆地海侵最晚,其古近系充填厚度明显大于新近系,以发育近源扇三角洲为特色;而靠近海域一侧的走滑拉分盆地(莺歌海盆地)则以新近纪海相沉积占优势;陆缘裂谷盆地(琼东南与珠江口盆地)古近纪陆相与新近纪海相相对均衡发育,发育大型三角洲与碳酸盐岩台地。不同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主要受构造运动与海侵规模控制,并由此奠定了不同盆地的资源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