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97篇
  免费   1852篇
  国内免费   1802篇
测绘学   709篇
大气科学   329篇
地球物理   2473篇
地质学   5033篇
海洋学   1373篇
天文学   102篇
综合类   478篇
自然地理   354篇
  2024年   124篇
  2023年   379篇
  2022年   507篇
  2021年   543篇
  2020年   356篇
  2019年   456篇
  2018年   307篇
  2017年   361篇
  2016年   300篇
  2015年   341篇
  2014年   482篇
  2013年   387篇
  2012年   469篇
  2011年   412篇
  2010年   413篇
  2009年   365篇
  2008年   376篇
  2007年   381篇
  2006年   320篇
  2005年   290篇
  2004年   291篇
  2003年   305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233篇
  2000年   237篇
  1999年   227篇
  1998年   194篇
  1997年   242篇
  1996年   197篇
  1995年   214篇
  1994年   183篇
  1993年   139篇
  1992年   148篇
  1991年   98篇
  1990年   111篇
  1989年   107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5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3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
52.
53.
据估计 ,深海有孔虫种的交替速率为2 %/Ma ,比新生代浅水底栖(5 %/Ma)或者浮游有孔虫(11 %/Ma)明显偏低。白垩纪—第三纪边界(65Ma)或附近的事件引发了陆地和浅水以及部分半远洋生物的灾难性绝灭 ,但是对深海底栖有孔虫的影响很小。大部分深海有孔虫绝灭(30 %~50 %的种消失了)出现于晚古新世冰后高温期(LPTM ,55Ma) ,它起因于贫氧、温暖的侵蚀性底层水以及同时发生的表层生产力的变化。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36~30Ma)和中中新世也发现了深海底栖有孔虫的种类交替增强有全球蔓延的趋势。对中…  相似文献   
54.
莫杰 《海洋信息》2001,(4):17-18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日本、法国、美国、俄罗斯等国的载人深潜器和无人深海探测器技术发展很快,技术功能不断更新,先后研制建造了一批先进的探测装置和各种类型的深海运载器,  相似文献   
55.
深海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海是一个高压化的,黑暗的,既有低温又有高温等环境的世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深海世界亦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研究、开发、利用深海微生物,已成为现代海洋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56.
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浅地层剖面仪测量技术在世界各大陆架海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专家们取得了大量实际资料,并发表了多篇调査报告和研究成果(赵松龄,1991;秦蕴珊、赵松龄,1991;赵松龄、于洪军,1993),为查明世界各大陆架海的形成过程、地层结构、环境变迁、海面变化、岸线变迁、河道跟踪、以及地貌类型的划分等提供了新的信息,推动了世界大陆架地质学的发展。在应用浅地层剖面仪测量技术所取得的多种成果中,最为突出的研究,莫过于在世界上的若干大陆架区发现了古河道及其沉积,通过古河道的追踪又可以了解大陆架环境的变迁和海面变化的过程。所以,这项大陆架勘察技术问世以来,一直是大陆架地质勘察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我国大约在70年代初期开始研制浅地层剖面仪,并制成了第一批产品,进人80年代以来,又逐渐引进了国外的新产品用于中国大陆架的勘察。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利用这种勘察仪器,在南黄海和渤海海域已经获得了数千公里的测量记录。浅地层剖面仪测量资料中大量信息的提取是运用这项技术的关键。本文根据作者所获得的测量资料,对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浅地层结构及古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7.
本文根据1996年“中-法合作东海计划”在冲绳海槽中西部边缘区所取柱状样岩芯沉积物粒度分析资料,对该区沉积物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火山沉积和富含生物的半远洋深海软泥沉积是本区的主要特征。以481cm为界,上、下两层沉积物截然不同,可能是沉积物的来源不同或者是水动力条件的差异。该区主要受火山活动的影响,其次是黑潮、大洋风暴  相似文献   
58.
通过钻孔和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的综合对比,对黄河三角洲北部与埕岛油田海底工程密切相关的浅地层剖面结构进行细分,划分出末次冰期低海面以来的5套沉积相层和6个地震相层.分析表明,本区广泛分布的地质灾害是由其特殊的沉积结构和复杂的动力环境造成的,尤其是工程软弱层的存在造成三角洲前缘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59.
南大洋深海嗜冷菌2-5-10-1及其低温脂肪酶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南大洋普里兹湾的水样中筛选到一株产低温脂肪酶的深海嗜冷菌2-5-10-1,对其生长及产酶情况和酶性质做了初步研究.该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5℃,此时分泌的胞外脂肪酶最多;添加Tween80,橄榄油可显著促进脂肪酶的产生.该脂肪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35℃,在0~20℃均保持较高的酶活性,在0℃可保持37%的相对酶活性;酶的最适作用的pH值为7.5,在pH6~9的范围内均存在较高酶活性;对热较敏感,在60℃保温15min可丧失50%以上的酶活性.该脂肪酶的催化作用不需要金属离子的参与,Cu2+和Zn2+对酶活有着强烈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0.
在实现深海钻探计划和随后的大洋钻探计划的漫长岁月里 ,钻探技术在不断地改进。由于研制出了新的不同的设备和工艺 ,我们成功地获得了连续的沉积建造剖面 ,使得能够极为详细和可靠地恢复沉积盖层的形成史、海洋环流的变化、气候的波动和生物的演化史。但是 ,至今尚未彻底克服在基岩中钻孔所遇到的困难。当在硬质岩石出露的洋底表面区域进行钻探时 ,困难特别大 ,例如在洋中脊的轴部。稳定钻孔 ,特别是重返该钻孔的问题也没有解决。当在若干航次中采用一般工艺进行钻探时 ,确实有顺利钻入基底足够深度的例子 (例如太平洋中的 50 4B孔和印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