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3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134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对南海北部89PC柱状样进行了浮游有孔虫定量统计分析、氧碳同位素测试、碳酸钙含量分析和AMS14C测年,并采用古生态转换函数计算了表层海水古温度和温跃层深度,揭示了该海区约127 ka以来的古海洋学特征。温跃层转换函数计算的温跃层深度结果表明,在MIS5-MIS4期,温跃层深度没有大的变化,在MIS3-MIS1期,温跃层的深度逐渐变深。古温度转换函数计算的古温度结果表明,夏季温度的变化范围为27.9~29.3℃,变化幅度为1.4℃,冬季温度变化范围为20.6~26.3℃,变化幅度为5.7℃。与南海南部的冬夏古水温资料进行对比,南海南部的温度比南海北部的温度要高,这种差异在冬季时表现更为突出,且在冰期时南海南部和北部的温度差异梯度进一步增大,指示了冰期时冬季风更加强盛。  相似文献   
62.
近万年来冲绳海槽温跃层的高分辨率记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冲绳海槽北部B-3GC柱状样的分析,在高分辨率地层学的基础上,结合冲绳海槽南部柱状样的结果,利用浮游有孔虫组合和氧碳稳定同位素对近万年来温跃层深度的变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6400 a之前,温跃层较浅,此后加深,在大约4000~2000aBP期间深度减小;此外,温跃层的变化与表层海水古温度的变化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这些变化在冲绳海槽南北海区大体一致,可能与黑潮暖流的变迁密切相关,也说明黑潮主流轴6400 aBP以后和4000~2000aBP期间可能发生过强度或主流轴位置的变化.8200~6400 aBP期间冲绳海槽中的黑潮分支可能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63.
与南沙深水区温跃层有关的海水平均温度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邱章  蔡树群 《热带海洋》2000,19(4):10-14
在确定温跃层三要素(深度(上界深度)、厚度和强度)及测站温度垂直最大梯度的基础上,分别计算了南沙深水测站(水深大于1000m)在温跃层上界深度范围内的平均温度、温跃层下界渡以下自300m层至800m层之间的平均温度。分析表明,在温跃层上界深度范围内,海水平均温度的水平分布明显显示出低温海水自南沙的西北部向东南部缓慢推进之势,似是东北季风驱动的结果。温度垂直梯度越大,它在垂直方向上阻碍上层海水的热量  相似文献   
64.
210Pb was measured during the 3rd Chinese National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cruise to investigate its spatial pattern in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 as well as its relation with the thermocline in the Canadian Basin. The specific activities varied from 0.04 to 2.72, 0.013 to 4.37, and 0.1 to 4.85 Bq/m3 for dissolved, particulate, and bulk 210Pb, 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 to respective averages of 0.65, 0.43, and 1.08 Bq/m3. In the Canadian Basin, the minimum 210Pb activities occurred in the thermocline,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low temperature of-1.52°C and salinity of 33.1. Combin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210Pb and hydr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 this scenario was ascribed to the effective scavenging of 210Pb when the Pacific water flowed across the Chukchi Shelf. Quantitatively, this interpretation was supported by both the shorter residence times and higher scavenging efficiencies(SE) of dissolved 210Pb over the Chukchi Shelf. The highest SE values were observed in the Herald Shoal and bottom waters over the slope.  相似文献   
65.
海洋温跃层特征值的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跃层的分析计算是海洋要素值随深度变化的衍生计算,本文基于实际业务化建设经验,不同于以往大量单站温盐观测资料的跃层特征值提取完全由人工分析判断的工作方法,而是将不等距微分法、垂直梯度法和七点二次平滑等算法融合应用到跃层分析工作中,辅以人机交互模式,实现海洋温跃层特征值信息的快速分析计算和产品制作,可大幅缩减人为工作量...  相似文献   
66.
南海中部海域夏季水团的实测温盐深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受南海暖池的影响,海域表层强度在28~31.5℃左右,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表层盐度在32~34.1psu左右,整体上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低盐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与高温区域呈现重合的特点。综合研究表明,研究区受夏季风和海面净热通量的影响,海水层化作用较强,整体上混合层的厚度不大,温跃层比较发育,导致跃层的厚度比较大,最高可达170m,强度也较高,大部分区域温度梯度在0.09~0.12℃/m之间;盐跃层的上界深度和厚度整体上都低于温跃层。结合表层温度和盐度的分布特征推测研究区东部和南部表层海水存在着较厚的低温高盐水层。  相似文献   
67.
用太平洋海洋环流模式,模拟研究热带太平洋海温和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和机制.用观测的逐月风应力强迫模式,模拟1971~1995年发生的主要厄尔尼诺事件.说明风应力异常对厄尔尼诺生成起主要作用.对海温异常峰值附近3个月海温和洋流的综合分析表明:在厄尔尼诺事件时,160°W以西温跃层上升,以东温跃层下降,温跃层的东西倾斜显著变小.同时沿赤道的垂直环流圈减弱,中东赤道太平洋涌升流、海表层向西的赤道洋流和次表层向东的赤道潜流都减弱且厚度减小;在反厄尔尼诺时,情况则相反.  相似文献   
68.
ENSO循环过程中次表层海洋信号的传播和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ODA等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洋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ENSO循环过程中次表层异常海温信号在赤道外向西传播的路径与温跃层深度的分布有一定关系,10oN附近是气候平均温跃层深度的极小值区域,温跃层在该区域形成了一个从东到西的阻隔带,阻挡了来自赤道地区的ENSO信号继续向北传播,从而转向西传播;而南半球温跃层深度的气候分布不具备这一特征,不利于ENSO信号在南半球的向西传播。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ENSO信号在整个循环过程中,异常海温的主周期是变化的,特别是在沿10oN附近向西传播的过程中,ENSO信号的主周期变化较大。推断西太平洋暖池区域的ENSO信号除了在循环过程中自东太平洋10oN传来的以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局地的大气变化引起的海温异常,以及来自中高纬度的异常海温信号等因素。  相似文献   
69.
采用2007 ~2011年Argo浮标剖面温度资料研究了大西洋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延绳钓主要作业渔场温跃层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大西洋黄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延绳钓主要作业渔场温跃层的上界深度和温度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温跃层上界深度呈现出冬深夏浅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大致呈纬向带状分布,12月至翌年4月份,15°N以北海域温跃层上界深度超过80 rn,同期10°S以南海域的多低于50 m;6~10月份的则相反.在赤道纬向区域温跃层上界温度在27℃以上,往南北两侧30°区域温度值依次递减至20℃及以下.温跃层下界深度和温度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温跃层下界深度高值区域的空间分布呈现“W”形状,深度值在220 m以上.在25°S以南,从南美洲到非洲西沿岸海域并延伸到安哥拉外海,以及10°N非洲西海岸外海,在1a中的大部分月份里,温跃层下界深度浅于150 m.在15°N以北和15°S以南区域下界温度大于15℃,在这之间的纬向区域下界温度低于14℃.全年在大西洋西部的5 °~ 15°N和5 °~15°S区域的温跃层厚度最大,在80~150 m之间,冬季和夏季呈现相反的分布特征;温跃层强度高值在5°S~ 15°N纬向区域,尤其是大西洋东部,介于0.15 ~ 0.25℃/m之间.根据文中揭示的大西洋金枪鱼延绳钓主要作业渔场区温跃层的时空变化特征,作者建议晚上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投钩深度应该在温跃层上界深度分布的附近水域;白天捕捞黄鳍金枪鱼投钩深度应该在温跃层下界深度分布的水域附近,大眼金枪鱼投钩深度要比黄鳍金枪鱼的更深.  相似文献   
70.
西太平洋暖池(WPWP)的硅质生产力水平在调节第四纪全球大气CO2分压的变化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控制因素尚存争议。本研究对位于WPWP核心区的MD06-3047岩芯进行了生源蛋白石分析,探讨了700 ka以来WPWP的硅质生产力的控制因素及气候效应。研究发现,700 ka以来WPWP硅质生产力变化呈现显著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基本在冰期较高,间冰期较低。其主要控制因素可能是东吕宋陆架沉积物风化输入、亚洲风尘输入和温跃层深度(DOT)变化。南大洋中层水的“硅溢漏”可能无法对此海区产生显著影响。冰期时的低海平面,导致热带火山弧附近裸露的陆架沉积物的物理剥蚀和硅酸盐风化,淡水输入为WPWP提供了更多的硅酸;冰期时增强的风尘供应为WPWP提供了更多的Fe;冰期时较浅的DOT使表层海水的营养物质垂向空间变小,滞留时间增多。这些因素使冰期的WPWP生产力增高,有可能降低了大气CO2分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