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9篇
  免费   263篇
  国内免费   547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906篇
地球物理   116篇
地质学   87篇
海洋学   250篇
天文学   74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曲铭  于定勇  王世林  康骁 《海岸工程》2020,39(2):111-118
基于不可压缩黏性流体理论和VOF(Volume of Fluid)方法建立了二维数值波浪水槽模型,将模拟波形与波浪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了模型可靠性,并利用该模型研究了5种不同前墙结构OWC气室在不同波高、周期时的出气口速度和气室内空气压强。基于模拟结果,从波能-动能转换效率和气室内空气压强角度分析了前墙结构对OWC气室的捕能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传统的直立型OWC气室,采用合适的前墙结构可有效提高OWC气室的捕能效果;相比三角截面(20D型,30D型)和矩形(Y型)截面前墙,采用椭圆截面(20TY型,30TY型)的前墙结构的捕能效果更优,且在周期较大(1.6和1.8 s)时其作用更显著,其波能-动能转换率相对Y型前墙结构气室平均提升37%;5种前墙结构不同的气室中,20TY型和30TY型前墙结构气室的捕能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62.
东亚季风涌对我国东部大尺度降水过程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琚建华  孙丹  吕俊梅 《大气科学》2007,31(6):1129-1139
将NECP/NCAR资料中850 hPa纬向风分量进行30~60天带通滤波,用大气季节内振荡(ISO)来表征东亚夏季风涌的活动特征。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分别出现涝年时,都伴有很显著的季风涌向北传播的特征。季风涌的北传实质就是季风中来自热带地区ISO的向北传播。季风涌北传过程中,得到来自东西两侧纬向传播的ISO补充。纬向传播的ISO在110°E~120°E附近汇合后增强自热带地区向北传的季风涌,使得季风涌在经向上可以继续向北传播,并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大尺度降水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纬向补充的ISO特征差异对我国东部大尺度降水位置会产生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3.
本文基于TELEMAC-2D模型建立太平洋区域海啸传播模型,模拟2011年日本“3·11”海啸事件下海啸波的传播。使用实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在模型验证良好的基础上分析日本“3·11”海啸事件对乐清湾的影响。通过频谱分析得到“3·11”海啸激发的乐清湾内240、180和103 min这3个主导模态的幅值及其相位。通过白噪声实验对乐清湾的固有共振特征进行估算,进一步支持了乐清湾在上述3个模态发生共振这一结论。白噪声实验还表明,海啸等海洋灾害发生时会在乐清湾湾顶及湾口处产生较大的增水,该结论对乐清湾内海洋灾害风险防范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4.
周辉 《中国测绘》2009,(6):70-73
面积为5900平方公里的小城哈利法克斯(Halifax)坐落在加拿大东海岸。它是新斯科舍省(Nova Smtia)的省会。大西洋的厚爱不但使哈利法克斯的天气有点难以揣摩,也赋予它常年的清新、湿润,夏天凉爽,冬天温和。作为英格兰人从海上抵御法国人的军事防御要塞,哈利法克斯始建于1749年。由于它的地理位置,至今哈利法克斯仍然拥有加拿大在大西洋地区最大的海军基地。哈利法克斯港的两个主要的集装箱集散地、石油净化系统和大大小小的货船码头是这个城市的经济支柱。  相似文献   
65.
王爱军  叶翔  陈坚 《海洋学报》2009,31(6):77-86
通过对"凤凰"台风的现场观测和沉积物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台风影响下潮水淹没时间增长,增水达1.1 m;台风期间互花米草盐沼内流速变化较复杂,而且盐沼内部流速大于盐沼边缘的;台风期间盐沼边缘潮周期平均悬沙含量是台风前2 d的7倍;台风期间十分之一波高最大为1.54 m。滩面重复测量结果显示,台风登陆期间整个光滩滩面都发生了侵蚀,盐沼内部有部分地区发生侵蚀,侵蚀深度为4.5~5.5 cm,盐沼边缘的侵蚀深度仅为0.7 cm,侵蚀原因主要是植被在风浪作用下从根部折断,从而带走了滩面的沉积物;随着台风强度的减弱,整个滩面均接受悬沙沉降;台风带来的强降雨是影响滩面沉积物活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6.
利用双阳台水管观测资料检测地球自由振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双阳台水管倾斜仪的数字化观测资料,利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准确获得了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0S3~0S31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与PREM模型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了对比,发现实测振荡周期与PREM预测的振荡周期相吻合,除0S3、0S4振型的观测周期和PREM模型理论周期的相对误差大于0.3%外,其他振型的观测周期和PREM模型理论周期的相对误差大都集中在0.1%左右。同时还检测到了5个谐频球型振荡和8个环型振荡。  相似文献   
67.
利用本征模态函数的正交分解方法对日长(LOD,length of day)数据序列进行分解,得到了日长变化的101个正交本征模态函数.通过对其中几个主要模态函数进行分析,发现日月地的相对位置与其中几个模态函数极值发生的时间极其吻合,并据此推断出日长变化的主要激发源.同时还发现日长变化存在准周期约为206 d的波动.  相似文献   
68.
基于1979—2020年逐日的NOAA向外长波辐射资料、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以及全球CMAP再分析降水资料,探讨了气候态亚洲热带夏季风涌的传播过程及与我国夏季相应的降水联系。分析结果表明,主汛期亚洲热带气候态夏季风季节内振荡(CISO)活动是亚洲夏季风活动的主要特征,随时间北传的亚洲热带夏季风CISO称为亚洲热带夏季风涌,主要有南亚夏季风涌和南海夏季风涌。亚洲热带夏季风涌的传播可分为四个阶段。在亚洲热带夏季风涌的发展阶段,印度洋区域低频气旋与对流活跃,孟加拉湾和南海热带区域被低频东风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无降水发生,降水中心位于两广地区。当进入亚洲热带夏季风涌活跃阶段,孟加拉湾和南海热带地区低频气旋和对流活跃,东亚低频“PJ”波列显著,我国降水中心北移到长江以南的附近区域。亚洲热带夏季风涌减弱阶段,孟加拉湾与南海低频气旋消亡,对流减弱,低频西风加强,日本南部附近为低频反气旋控制,我国长江中下游低频南风活跃,降水中心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华南地区已基本无降水,此阶段的大气低频环流场与亚洲热带夏季风涌发展阶段基本相反。进入亚洲热带夏季风涌间歇阶段时,孟加拉湾和南海热带地区低...  相似文献   
69.
中国降水季节内振荡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谐波分析、功率谱分析的方法,对全国730个站点自1951~2000年逐日降水资料进行气候平均分析,研究全国降水季节内振荡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主要以季节变化为主,而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主要以季节内振荡为主.气候平均下降水的准双周振荡和Madden and Julian Oscillation(简称MJO)的振幅都在4月份开始加强,在11月份开始减弱,而MJO全年表现都很显著,准双周振荡主要在夏季显著;MJO主要分布在36°N以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准双周振荡主要分布在115°E以西的内陆.  相似文献   
70.
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季节内振荡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三年卫星高度计(TOPEX/POSEIDON)资料和涡分辨率的海洋环流(POP)模式模拟计算的海平面高度资料,利用功率谱和最大熵谱的方法,揭示了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季节内振荡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准30d 周期的振荡集中出现在东太平洋(160°W 以东)赤道两侧,分别以5°S和5°N 为中心的纬向带状域中;准90d 振荡出现在分别以20°S和20°N为中心的南北二个纬向带状域中,北太平洋西部振荡最明显;准60d 振荡集中出现在分别以10°N和10°S为中心的带状海域中,北太平洋比南太平洋更明显,但比准90d 振荡信号弱;从TOPEX资料分析还发现在赤道中太平洋(5°N~5°S,170°W~120°W),准60d 振荡也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