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8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26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329篇
地质学   689篇
海洋学   299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5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4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nitro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dissolved nitrate(δ 15 NO 3)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surface water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in 2009 and 2010. δ 15 NO 3 varied between-4.6‰ and 8.9‰ with changes in temperature, salinity,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pool. In February, biological processes decreased because of low temperature, and the mean δ 15 NO 3 near the river mouth was 2.4‰. In May, δ 15 NO 3 was the highest in the surface waters among all seasons. Analysis on the conservative mixing revealed assimilation, and this fi nding is supported by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l a and δ 15 NO 3. The fractionation factor of assimilation was estimated to be 2.0‰ by the Rayleigh equation. Nitrifi cation was supported based on the mixing behaviors in November 2010 and the low δ 15 NO 3 values in May and November 2009. The high ammonium concentrations in the adjacent marine area and posi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otal organic nitrogen and δ 15 NO 3 in November 2010 indicated that mineralization was taking place.  相似文献   
962.
地震前兆监测中水氡测量方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氡的地球物理特性、氡气测量方法的原理,阐述氡气测量技术在地震前兆观测的应用研究现状.通过对下关温泉水样和氡气固体源在不同静置时间下的测值试验,认为水氡观测中静置时间在80-100min的测值,观测结果要比静置时间1h合理,而且测值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963.
海洋微型生物碳泵储碳机制及气候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中存在一个巨大的惰性溶解有机碳(RDOC)库,可与大气CO2碳量相媲美.两个碳库之间的交换势必影响气候变化.RDOC可在海洋中保存数千年,构成了海洋储碳的重要机制.探寻RDOC碳库形成机制是认识海洋如何储碳的关键.新近提出的"海洋微型生物碳泵(Microbial Carbon Pump,MCP)"理论指出,海洋微型生物是RDOC碳库的主要贡献者.本文从MCP的主动机制和被动机制及其环境调控出发,论述了海洋RDOC的组成与生物来源,RDOC组分的微型生物代谢途径,病毒的裂解过程以及浮游动物活动对RDOC生产的贡献,不同类群微型生物有机碳代谢特征及其生物标记物与碳氢同位素表征,以及MCP的能量代谢特征与储碳效率,并结合MCP储碳的地史证据展望了MCP在增加海洋储碳能力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64.
氡及其子体是天然本底辐射剂量的主要贡献者,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设计了一种简易的表面氡析出率测量装置,可以用来测量某些样品表面的氡析出率。为了了解所设计装置的性能,对不同氡析出率大小的样品进行了测量,同时对这种防氡涂料的防氡效果进行了测评。测量结果表明,该测量装置可较为准确地给出所测样品的表面氡析出率,且性能稳定、操作简便,可改进余地较大,缺点是测量耗时较长。  相似文献   
965.
含沙量对过饱和总溶解气体释放过程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坝泄水常为高含沙水流,对含沙水体过饱和总溶解气体(TDG)释放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探讨泥沙含量以及紊动强度等特性对过饱和TDG释放过程的影响,设计了静置水柱、搅拌诱发紊动以及明渠水流3种实验条件,通过对不同含沙量工况下过饱和TDG释放过程的观测研究,分别计算各工况下的释放系数。结果表明,泥沙含量和紊动强度均对过饱和TDG的释放起着促进作用,而且随着含沙量和紊动强度的增大,释放系数逐渐增大。本研究对于过饱和TDG数值模拟研究中释放系数的取值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为过饱和TDG影响的减缓措施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66.
溶解态黑碳(DBC)作为黑碳(BC)降解的中间产物,是海洋溶解有机碳碳库的重要组分,涉及全球海洋碳收支并进一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有色溶解有机质的重要组分,可改变水体光学环境从而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也是一类良好的有机配体,在环境中易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从而影响金属污染物的行为与毒性。鉴于其在气候变化、生态和环境等方面的重要影响,近年来研究者越来越关注DBC,并取得了一些基础性成果。目前,在DBC的定性认识上还存在一些模糊区域,所以DBC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DBC只是一个术语,特指一类由浓缩稠环母体和亲水性取代基(主要为羧基)组成的复杂有机物。在DBC的来源方面,已有证据证明BC降解能够产生DBC;但DBC很可能还存在其他来源,仍需进一步研究确认。DBC主要随水体进行迁移,并已观察到了DBC的降解现象,但目前对DBC的降解机理及速率仍不了解。在定量分析方法上,由于DBC的极性很强,且与其共存的基质相当复杂,分析DBC具有很大的挑战,其中苯多羧酸分子标志物法(BPCA)是定量分析DBC很有前景的方法之一,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难点需要解决。DBC在全球不同水体中含量变化很大,但目前的数据相当有限,不足以全面评估DBC的储量和循环周期。从DBC的定性识别、来源、迁移转化、定量分析及含量分布等方面综述DBC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BPCA法定量DBC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展望DBC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67.
在75℃和pH=1.04~2.46时采用间歇型实验方法测定了天然白钨矿在HCl溶液中的溶解速率,揭示了溶解反应的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Ca的释放速率随反应时间保持稳定,并随pH降低而增大。W的释放行为则更为复杂,在反应初期与Ca呈一致溶解,之后由于钨酸表面层(中间产物)的形成,W的释放量和释放速率明显下降。这说明白钨矿的溶解作用由早期的表面化学反应转变为化学反应-扩散控制过程,从而导致W、Ca呈不一致溶解。pH越小,不一致溶解出现的时间越早。酸性溶液中白钨矿的溶解速率方程为v=k[H+]n,以W和Ca计算的速率常数k分别为0.65×10-5mol/m2s和1.04×10-5mol/m2s,反应级数n则分别为1.20和1.26。结合他人研究结果,白钨矿的溶解反应相对于H+可能为一级反应。  相似文献   
968.
在广东珠海地区采用便携式半导体测氡仪进行了大比例尺土壤氡浓度调查,测点数469个,面积大于100km2。珠海地区地下0.6 m处的平均土壤氡浓度为55.94±58.54 kBq/m3,其中在珠海斗门的第四纪沉积物地区、沉积物和风化花岗岩混合地区,以及风化花岗岩地区的土壤氡浓度分别是7.14±8.75,37.64±25.92和151.25±196.23 kBq/m3。高氡潜势区主要分布在黑云母花岗岩、风化花岗岩地区和新的工业开发区,且表现出与当地岩性密切相关。城市化和工业化改变了原有的天然辐射背景。珠海市区的平均土壤氡浓度分别为广州、泉州和晋江市平均值的8.3倍和15倍。研究结果表明:珠海是一个氡潜势较高的区域,需要进一步开展辐射防护目的的氡测量。  相似文献   
969.
陈圆圆  于炳松 《沉积学报》2012,30(2):219-230
 碳酸盐岩作为一种化学岩类其物性受成岩作用的影响十分明显,溶解作用是否发育直接关系到碳酸盐岩储层质量的好坏。碳酸盐矿物在埋藏环境中的溶解度与地层水的化学成分、环境的温度、pH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地层水化学资料,根据化学热力学的理论,通过方解石及白云石与地层水作用的平衡反应,计算吉布斯自由能变化ΔG,以此来判断方解石及白云石的溶解趋势,并建立了封闭系统中这两种矿物与水作用的热力学模型。根据这个理论模型,对塔北地区159口井奥陶系及6口井的寒武系地层水进行了ΔG的计算,结果显示,塔北地区碳酸盐岩与地层水反应的ΔG基本为负值,表明该地区总体处于碳酸盐岩溶解的环境,寒武系白云岩反应的自由能小于奥陶系灰岩,即在这种深埋条件下白云岩比灰岩更易溶解,这一点在实际岩芯资料上及前人的实验模拟中均有显示。塔北于奇地区自由能的计算结果也为负值,说明该地区强烈的充填作用并非发生在现今条件下,于奇地区现今的埋藏环境是有利于碳酸盐矿物溶解的,这一结论也在该地区奥陶系及寒武系岩芯上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970.
地下热水中放射性浓度较高的226 Ra和222 Rn对于研究地下热水的形成和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阐明了实验室测定地下热水226 Ra和222 Rn放射性浓度的射气-闪烁法的仪器组成、测试原理、测试步骤、水样前处理和结果换算,讨论了在测试过程中各仪器和试验方法所需参数的选取及确定的具体操作。结果表明:在本试验中,所用放射性测试仪器FD-125型氡钍分析仪的最佳阈电压为2V,对应的最佳工作高压为450 V;所采用的3个闪烁室的校正因子分别为0.005 428、0.005 567和0.005 060;进行前处理提取水样226 Ra时,pH值应控制在2.5~3.0之间,可确保方法回收率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