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97篇
  免费   995篇
  国内免费   1086篇
测绘学   614篇
大气科学   1480篇
地球物理   1005篇
地质学   1342篇
海洋学   1545篇
天文学   209篇
综合类   433篇
自然地理   750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222篇
  2022年   261篇
  2021年   290篇
  2020年   223篇
  2019年   303篇
  2018年   203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196篇
  2015年   243篇
  2014年   352篇
  2013年   294篇
  2012年   330篇
  2011年   296篇
  2010年   266篇
  2009年   300篇
  2008年   314篇
  2007年   299篇
  2006年   245篇
  2005年   267篇
  2004年   217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91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139篇
  1997年   142篇
  1996年   132篇
  1995年   123篇
  1994年   111篇
  1993年   107篇
  1992年   105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91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2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The inner vacuum gap model has become the foundation stone of most theories on pulsar radio emission. The fundamental picture of this model is the sparking, which was conjectured to be induced by magnetic absorption of background gamma photons. However, a question is, can the sparking be triggered in the millisecond pulsars (MSPs) with magnetic fields (B) only about 108 G? We investigate this problem by including the pair production above the inner gap.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magnetic field is dipolar, our results show the background gamma-ray emission can not be the key factor that triggers the sparking, at least not in MSPs with B - 108 G, if the temperature in the polar cap region is only so high as is observed (< 4 × 106 K). Some other mechanisms are required.  相似文献   
12.
γ射线暴的研究进展(Ⅳ:特强γ射线暴和软γ重复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CGRO上的仪器观测到了两个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的λ暴GB930131和GB940217,其光子最高能量均达GeV量级;GB930131的峰值计数率达2×10~6个光子s~(-1);而GB940217的持续时间竟长达90min。另外沉寂了多年的软重复暴源SGR1900 14和SGR1806-20的再次爆发也由BATSE发现。一系列的观测还发现这些软重复暴均与X射线源对应且与超新星遗迹成协。文中对特强暴和软重暴(SGR)的性质及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  相似文献   
13.
Tidal effects on temperature front in the Yellow Se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emperature front (TF)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eatures in the Yellow Sea, which forms in spring, thrives in summer, and fades in autumn as thermocline declines. TF intensity ⋎S T ⋎ is defined to describe the distribution of TF. Based on the MASNUM wave-tide-circulation coupled mode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the Yellow Sea was simulated with and without tidal effects. Along 36°N, distribution of TF from the simulated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ations, and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is introduced to evaluate the tidal effects on the forming and maintaining processes of the TF. Tidal mixing and the circulation structure adapting to it are the main causes of the TF.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No. G1999043809)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49736190).  相似文献   
14.
高焕臣 《海洋通报》1994,13(2):19-23
分析了风暴潮与天文潮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给出了增、减水的解析表达式,指出了潮汐预报精度在增、减水分离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提高潮汐分析预报精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高布锡 《天文学报》2005,46(3):322-330
月日潮汐摩擦和地球惯量矩变化是日长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本文中,利用最新的地球物理和古生物钟数据,对过去15亿年以来的月日潮汐摩擦、地球惯量矩变化和日长长期变化等作了数值对比研究.由此得到二个重要结论:一是仅利用地球的自转形变不能解释J2的变化,这说明地球的重力分异现象至今仍存在着;其二是在几亿年前的潮汐摩擦比现在大得多,若取潮汐耗散与距离的立方成反比时,理论结果与由古生物钟得到的回归年日数和朔望月日数数据较为符合。  相似文献   
16.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种群累积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和小球藻(Chorella vulgaris)、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微绿球藻(Nannochloris oculata)、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等不同饵料微藻对L型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tipicus)和S型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rotundiformis)生长的影响,探讨这两种轮虫在生态条件上的差异。结果表明:L型和S型褶皱臂尾轮虫对盐度的适应有显著的差异,生长的最适盐度分别为15和20,大水体培养时,其适宜生长的盐度范围分别是15~20和10~30。饵料微藻对L型和S型褶皱臂尾轮虫生长的影响一致。小球藻培养效果在4种饵料微藻中最好,其生长率明显高于微绿球藻和亚心形扁藻,波吉卵囊藻培养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7.
地球自转速率的潮汐变化可由无量纲参数k/Cm)(k和Cm分别为壳幔的有效Love数和有效板转动惯量)来表征。对于一个具有弹性地幔、平衡海潮和核幔不耦合的地球k/Cm=0.944,且与潮波频率无关。海潮的非平衡扰动使k/Cm为复数,且与频率有关。大气对自转速率有效勒夫数的贡献约为△kat=0.0075。同时地幔滞弹性对勒夫数也产生扰动。利用本文得到的理论公式和最新的潮汐数据计算了地球自转速率的潮汐变化,及其有关地球物理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西安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资料,采用P波初动半周期残差法求得1998年7月临猗5.0级地震前后不同路径的Q(品质因子)值变化,发现在地震发生前Q值为87~203,震后Q值为67~164,震前震中区附近出现明显的高Q值异常。结果表明,地震前的高Q值异常可以作为地震预测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9.
亚洲中部干旱区在20世纪两次暖期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亚洲中部干旱区1901-2002年近100 a气温及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西风指数资料,分析了20世纪全球变暖的两个较明显时期在该干旱区的响应特征,以及大气环流变化和太阳活动对干旱区气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洲中部干旱区对20世纪全球发生的两次暖期的响应特征是有显著差异的.对1920-1940年代全球发生的第一次暖期,亚洲中部干旱区整体并没有响应,仅在其东部的季风影响边缘区有响应;而对1970年代以后发生的第二次暖期,亚洲中部干旱区整体都作出了响应.冰岛低压的异常加深、同时北大西洋亚速尔高压的显著增强,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的异常减弱,以及西风指数的异常增强是导致亚洲中部干旱区气温偏高的可能原因,可以初步解释研究区整体对20世纪全球两次暖期响应不同的原因.太阳活动作为外部影响因子之一,对干旱区气温的影响是阶段性的,且在百年时间尺度上,二者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30天记录的潮汐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 目前,存在着不断增长数目的短期(例如30天)潮汐观测记录,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潮流观测记录已从自动记录仪器获得。这些资料需要人们去分析、研究和利用。多年来,人们通常用经典的调和分析方法来分析短期潮汐记录,而这些方法仅仅提供人们一些预先确定了的分潮的信息。事实上,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不同的浅水分潮,而这些浅水分潮则是地区特征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