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51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64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白云鄂博矿的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对白云鄂博矿进行了X射线晶体结构测定。经四圆衍射仪精测了该矿物的晶胞参数,收集和处理其衍射强度数据。用帕特逊函数法给出Ba、Ce原子的粗略位置,在对其精修后,用差值电子密度函数法求得Na、F及CO_3的坐标,最终R=0.049。本文对其晶体结构特征作了详细研究,依此满意地解释了该矿物的主要物性、光性和红外光谱特征。  相似文献   
82.
本文利用新的太阳EUV辐射资料、中性大气结构模式及大气成分的吸收及电离特性,计算了100—200km大气的光电离率随高度、太阳天顶角及太阳活动的变化,求得了E-F_1谷的变化特征;利用完整的光化模式求得了电子密度随太阳天顶角的变化及对太阳活动的响应,并与IRI模式作了比较.结果表明,1.太阳活动指数与光电离率间的相关关系一般为正,但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或在天顶角大于临界值X_(cr)=60°时,两者之间可出现负相关;2.太阳活动明显地影响E-F_1谷高与谷厚,当天顶角不变时,谷高与谷厚均与太阳活动成正相关;3.本模式与IRI间的偏差因子明显随高度及太阳天顶角而变化.  相似文献   
83.
国际参考电离层用于中国地区时的修正计算方法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充分利用中国电离层台站长期观测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国际参考电离层用于中国地区时的一种修正计算方法.它采用“亚大地区F电离层预测方法”计算f和M(3000)F,合理地描述F层的出现和提高E层的峰值高度.与实测的电离层数据的系统比较说明,该方法在中国地区使用时,其精度比国际参考电离层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4.
太阳活动高年上电离层中O+-H+离子过渡高度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日本电离层探测卫星ISS-b的资料,假设F2层峰顶以上电离层中各类离子随高度呈扩散平衡分布,得到了太阳活动高年(1978年8月-1979年8月)确定顶外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形状的一个重要参数,即O+-H+离子过渡高度hT的一些变化特征.指出hT的日变化特性主要受电离层中O+离子的产生与复合作用的控制.太阳活动高年在不同纬度和所有经度区域,平均说来日间hT为大约1500-2500km变化,而夜间位于800-1400km,冬夜甚至接近中性氢、氧原子的化学平衡高度.过渡高度也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关系,在接近±20°的磁赤道地区,hT基本上不随纬度变化;但在大于±30°磁纬区域hT随纬度很快增加.义中还就hT随时间和地磁(或地理)纬度变化的机制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85.
目前针对地震电离层现象研究的报道依然存在很大的争论,有很多专家和学者认为地震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地球物理现象,它的动力学过程是不规则、非线性的,从而导致与其相关的前兆参数也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加之研究中使用数据的来源不尽相同,可能来自不同高度的卫星,不同测量仪器,使得每一个地震的分析结果中所表现出的异常变化特征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86.
本文使用Athens站2001—2005年间电离层GPS/TEC和foF2数据,分析了TEC、NmF2和电离层板厚τ日变化、季节变化特征以及与太阳活动的统计关系,得到以下结论:电离层TEC和NmF2具有相似的日变化特征,最大值出现在14∶00LT;TEC在2001和2002年白天出现"冬季异常"现象,NmF2在2001—2005年白天均出现该现象;电离层板厚τ主要分布在200~600 km,存在黎明峰和日落峰双峰结构,黎明峰一般出现在5∶00—6∶00LT,日落峰结构一般从日落后开始出现,在午夜前达到极大值;14∶00LT和2∶00LT时刻TEC、NmF2同太阳活动的关系呈现"线性"、"饱和"以及"放大"趋势,而τ则出现正、负及不明显的线性关系;最后,我们分析认为黎明峰归因于电离层TEC增加以及NmF2的减少,而日落峰主要是由TEC减少速度低于NmF2造成的.  相似文献   
87.
乔小铃  刘静 《地震》2023,(2):103-119
基于GPS TEC单站数据、 GIM TEC数据、垂测数据以及中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观测的原位电子密度数据,利用时序和空间的扰动提取方法,对2020年8月18日(世界时)印度尼西亚MS7.0地震所引起的电离层扰动开展了研究。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多数据源的异常主要集中出现在8月12日—8月15日。震中附近8月12日GPS TEC单站数据和GIM TEC数据有明显的正异常现象,8月13日卫星原位电子密度和GIM TEC数据提取到正异常扰动,8月14日观测到卫星原位电子密度和GPS单站TEC数值有所增加,8月15日卫星原位电子密度、 GIM TEC和GPS单站TEC均出现正异常现象。此次地震引起的电离层异常不仅出现在震中上空,同时也反映在震中磁共轭区域。对应于8月12日震中附近的TEC异常,磁共轭区的单站TEC出现同步扰动,8月13日卫星数据、 GIM TEC和单站TEC数据在磁共轭区同步响应,8月15日磁共轭区的卫星原位电子密度、 GIM TEC、 GPS单站TEC和垂测数据均提取到了正异常扰动,并且与震中附近扰动出现的时间和幅度都有一定的共性。  相似文献   
88.
随着GALILEO、GLONASS和BDS等系统的快速发展,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为电离层层析技术的应用带来大量的观测数据,可弥补单星座条件下地面观测站点少和观测视角有限等不足。本文利用多星座GNSS的观测数据,通过融合定权的方式,提出一种基于地基GNSS的电离层层析方法,求解出高精度的电离层电子含量值。利用该方法反演出欧洲区域上空的电子密度。实验结果表明,多星座GNSS反演的精度要优于使用单GPS数据的结果。并将该方法应用到磁暴探测中,与垂测仪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多星座GNSS电离层层析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89.
郭逸潇  袁萍  瞿海燕 《高原气象》2009,28(3):675-679
依据青海地区一次闪电回击过程的光谱,分析了NI 493.5 nm谱线的Stark加宽效应,得到加宽在1.5~2.5 nm左右,通道不同位置的谱线两边显示出稍有一些不对称性;结合NI 493.5 nm线Stark加宽的半经验参数,对通道不同位置的电子密度进行了定量计算,得到平均电子密度是1.657×1017 cm-2,并与各位置处用Hα谱线半宽得到的电子密度进行了比较,证实用NI 493.5 nm和Hα谱线半宽得到的电子密度基本一致,由NI谱线的Stark加宽估算闪电等离子体电子密度是一种实用可信的方法.数据分析表明:随着通道位置的升高,电子密度略呈减小趋势;电子密度与谱线半宽近似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0.
高纬电离层特性的实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EISCAT雷达资料讨论磁层-电离层耦合的高纬电离层效应。研究表明,即使在夏季极昼情况下,磁扰期间的磁层过程对高纬电离层形态的影响也远大于太阳紫外辐射的作用。高能粒子沉降使电离层E层的电子密度大大增加;而磁层对流速度变大会使F层内电离复合加强。因而,磁扰时经常出现ne(E层)>e(F层)的情况。此现象不仅与宁静时完全相反,而且与中低纬电离层形态变化也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