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24篇
  免费   2546篇
  国内免费   2822篇
测绘学   92篇
大气科学   77篇
地球物理   1076篇
地质学   11961篇
海洋学   993篇
综合类   626篇
自然地理   367篇
  2024年   115篇
  2023年   370篇
  2022年   415篇
  2021年   538篇
  2020年   400篇
  2019年   544篇
  2018年   395篇
  2017年   430篇
  2016年   485篇
  2015年   473篇
  2014年   695篇
  2013年   564篇
  2012年   588篇
  2011年   657篇
  2010年   592篇
  2009年   578篇
  2008年   597篇
  2007年   537篇
  2006年   545篇
  2005年   511篇
  2004年   468篇
  2003年   438篇
  2002年   466篇
  2001年   426篇
  2000年   435篇
  1999年   409篇
  1998年   344篇
  1997年   392篇
  1996年   336篇
  1995年   274篇
  1994年   269篇
  1993年   181篇
  1992年   199篇
  1991年   162篇
  1990年   137篇
  1989年   90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4年   4篇
  1948年   3篇
  1946年   3篇
  1945年   4篇
  1944年   4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41.
碳硅泥岩型铀矿成矿特征,形成机理及找矿前景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天柱 《铀矿地质》2002,18(1):22-27,51
伊勒门盆地是典型的中新生代山间盆地。文中分析了盆地盖层下白垩统巴彦花组的沉积体系特征及砂岩型铀矿找矿远景。认为辫状河、三解洲砾岩、砂砾央及砂岩层是寻找潜水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有利层位,初步确定达来隆起带北西侧、查干台格布其狭长凹陷带及包林布其南部地区3片潜水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942.
周勇  李东涛等 《地质通报》2002,21(3):144-149
通过辽北早白垩世泉头组地层研究,提出泉头组沉积层序划分方案:划分为2个层序,11个旋回层序,20个基本层序;总结了层序划分的4种类型及其识别标志;识别出3种沉积体系———湖相三角洲分流河道沉积体系、浅湖相沉积体系、湖相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943.
中蒙边界地区晚中生代伸展盆地的结构、演化和成因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中蒙边界地区在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发育一个广阔的伸展盆地体系,内部由许多不同规模的次级盆地所组成。盆地体系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早期阶段普遍发育相互独立的次级盆地,而晚期阶段则发生以次级盆地侧向相互连接为特征。相互连通的次级盆地进一步演化为大型次级盆地,形成盆地体系内的沉积和沉降中心,并在平面上呈条带状。与此同时,由于应力逐渐集中在大型次级盆地边界断层之上,处于应力影中的次级盆地停止发育。中蒙边界地区晚中生代的伸展盆地体系的形成与地壳浅部的伸展作用有关,动力学成因机制很可能与增厚岩石圈的重力垮塌有关。  相似文献   
944.
羌塘盆地北部马料山侏罗纪布曲组地层古生物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兵 《地质通报》2002,21(7):415-420
详细描述了羌塘盆地北部乌兰乌拉湖地区马料山侏罗系剖面,将剖面划分为雀莫错组、布曲组和夏里组3个岩石地层单位,其中布曲组出露齐全,化石丰富。根据沉积环境及相对海平面变化规律将布曲组划分为2个沉积层序,并讨论了各体系域特征。依据马料山剖面布曲组的生物组合及分布特征建立了1个双壳类生物组合带即Chlamystipperi-Protocardiastricklandi组合带,并细分为3个组合亚带,其时限为中侏罗世巴通期。  相似文献   
945.
通过系统分析青藏高原周边造山带与沉积盆地的结构样式、变形特征及形成演化,认为该区中、新生代造山带与盆地之间存在极其明显的耦合关系,主要表现在:(盆)伸展扩张—(山)收缩隆升;(盆)挤压俯冲—(山)挤压仰冲;(盆)负荷沉降—(山)卸荷隆升;(盆)挤压挠曲、顺层滑脱—(山)侧向扩展、逆冲推覆。盆山耦合作用造成造山带具有厚皮构造的厚壳薄幔,盆地具有薄皮构造的薄壳厚幔的岩石圈结构。  相似文献   
946.
内蒙古商都地区CO2气藏地质条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以商都盆地第三系CO2气成藏条件研究为目的,通过对区域构造(断裂、火山活动、岩浆作用)和地层特征及沉积相研究,结合地震勘探成果、CO2碳同位素、氦同位素分析成果,系统探讨了商都盆地CO2气源、运移通道、储集条件、圈闭及盖层条件,并对CO2气成藏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CO2气为幔源成因气,通过包兰哈达-高勿素深断裂运移到第三系储集层中富集成藏。第三系河流或冲积扇沉积的粗碎屑岩广泛分布,而且厚度较大,成岩程度低,具有良好的储集条件。新第三纪晚期的湖泛沉积,形成了巨厚的泥页岩盖层。沉积期后的差异压实作用、断裂、火山及岩浆活动等多因素作用,使这一地区局部构造发育,形成岩性-构造圈闭或构造性圈闭,有利于CO2气成藏。  相似文献   
947.
1995年7月20日在北京西北的怀来盆地发生了一次ML4.1地震.这次地震震中位于40.326N,115.448E,震源深度5.5km.在此主震之后该地区微震活动变得十分活跃.中-欧合作怀来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并精确定位了这一地震序列.以8次余震的记录作为经验格林函数提取了ML4.1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并通过叠加得到了信噪比较高的平均结果.结果表明,这次ML4.1地震由一强一弱两次事件组成.各个台站的震源时间函数显示出明显的地震多普勒效应.用试错法得到了ML4.1地震的第一次事件的破裂长度为0.44km,破裂速度为4.0km/s;第二次事件破裂长度为0.25km,破裂速度3.0km/s.两次事件的破裂传播方向与破裂面走向的夹角(逆时针为正)分别为140和90,两次事件相距0.57km,第二次破裂发生于第一次破裂开始之后0.09s.用单个经验格林函数提取了怀来盆地ML4.1地震序列中另外13次ML2.1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结果表明,这些小震均由单次事件组成,震源时间函数宽度为0.05~0.16s.用远场地动位移频谱测量法得到了0.9ML4.1的25次地震的地震矩、应力降和破裂半径.地震矩和应力降都呈现出随震级而单调递增的规律性变化.在0.9ML2.4范围内,求得的破裂半径与震级没有显示出明显的相关性,可以认为,在这样小的震级范围内用本文所用资料已无法准确分辨小震的破裂尺度.   相似文献   
948.
立交构造与渭河盆地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鄂尔多斯地块南部和渭河盆地构造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鄂尔多斯地块南部存在3条NW向隆起带,渭河盆地内部存在3个近EW向斜列的次级沉降中心,这些隆起带与次级沉降中心及其间的横向隆起共同组成了立交构造,分析了渭河盆地内部及其周边地区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的空间分布,发现立交构造对盆地内地震活动有着较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49.
抚顺盆地构造演化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表明,抚顺盆地基底的裂陷作用并非一种短暂的“瞬间拉张”过程,而是由弱渐强且在古城子组沉积期达到极点,随后迅速减弱并停止;拗陷作用也非裂陷后才发生的,两者基本上同时开始;拗陷作用一开始就具有较高的速率,直至西露天组沉积期才逐步减弱,并延续到耿家街组沉积期.抚顺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6个阶段:慢速裂陷和快速拗陷→加速裂陷和快速拗陷→快速裂陷和快速拗陷→减速裂陷和快速拗陷→裂陷终止和减速拗陷→慢速拗陷和拗陷终止.构造演化的结果形成了很具特色的 “下断上拗”结构.这种二元结构的形成,可能起因于区域构造应力场转变造成裂陷作用中断,而拗陷作用仍在继续.采用同沉积构造格架分析、基底沉降史反揭和热衰减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出“上拗”部分所需的巨大沉积空间,40%来自于下伏沉积物的压实,60%来自于盆地基底的长期低速拗陷.拗陷作用的终止,可能是渐新世初期新一轮深部热事件及其伴随的巨厚辉绿岩床侵入,导致岩石圈热衰减和重力均衡调整的逆转.  相似文献   
950.
台湾北部及西部陆架之地貌与地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台湾北部东海陆架分布广阔,海床平坦少有显著的海底地貌单元,接近台湾处陆架宽约 230 km,陆架边缘平均深约 120 m,反映了 15000 a前末次冰期盛期的效应.东海陆架内外海伸展,呈现陆架-陆坡-海盆的水深剖面,代表被动大陆边缘.陆架的上新世-第四纪岩层主要由浅海沉积物组成,沈积物完全来自大陆,区域倾斜沉降与浅海堆积作用,造成一个向东增厚的沉积契形体. 台湾海峡陆架的发育有两个阶段,古新世至中新世张裂大陆边缘的形成,上新世-第四纪转变为前陆盆地.前陆区域地壳弯曲沉降,伴随着源自台湾造山带的沉积物堆积,形成今日的台湾海峡前陆陆架.末次冰期,海平面下降,对改变台湾海峡前陆陆架形貌的效应,大部份被前陆沉积作用抵消. 高屏岛架是一个非常小的平台,长约 100 km,宽约 20 km,深约 80 m.它位于台湾岛的边缘,属于岛屿陆架.高屏岛架的地貌及地质环境主要反映一个早期充填不足的前陆盆地. 沿着台湾造山带由北而南,由被动大陆边缘陆架(东海陆架)转变成前陆陆架(台湾海峡陆架),南部变成岛架(高屏岛架).台湾地区陆架的转变主要成因于上新世一第四纪期间,吕宋岛弧北端与欧亚大陆东缘的碰撞.台湾造山带的隆起、前陆地壳弯曲沉降、前陆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