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1篇
  免费   272篇
  国内免费   606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206篇
地质学   1356篇
海洋学   101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青海省团宝山花岗岩位于南祁连东段,侵位于古元古代化隆群中。为了解其侵位时代、岩体成因和产出构造环境,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测试方法对团宝山花岗岩岩体样品进行分析。获得其锆石U-Pb年龄为(776±8) Ma;该岩体SiO2、Al2O3和K2O含量较高,而FeOT、MgO和CaO含量较低,K2O/Na2O大于1,富集Rb、Th等元素,亏损Ba、Zr等元素,具明显的负铕异常,表现为轻稀土富集型稀土配分模式。该岩体为分异程度较高的过铝质钙碱性岩,具S型花岗岩特征,为晚元古代中期陆陆碰撞的产物;源岩为泥质岩或杂砂岩,侵位后在晋宁运动末期和加里东运动中期经历过岩浆热事件。  相似文献   
82.
大陆碰撞构造剖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对青藏高原分布的蛇绿岩带的地质特征进行剖析,认为这些蛇绿岩是陆内裂谷环境产出的初始洋壳而不是大陆缝合线。然后对喜马拉雅山系的构造特征及其造山体制加以讨论,认为以喜马拉雅山系作为碰撞造山的样板并无地质事实的根据,而是一种想当然的臆说,后来也得不到参验。结论:碰撞造山带在大陆是不存在的,是看不到的。  相似文献   
83.
皖南晚元古代碰撞造山带构造轮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浅变质岩系与震旦系休宁组底砾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以及这一构造面之下浅变质岩的大量同位素测龄成果资料和晚元古代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带的形成等地质事实,论证了江南古陆晚元古代造山作用。提出皖南地区晚元古代造山运动经历了早期俯冲和晚期碰撞两个阶段,晚期碰撞造带可以划分为羊栈岭前陆褶冲带、障公山构造混杂岩带、白际岭岛弧仰冲带三个构造单元和若干个次级单元。  相似文献   
84.
现代大地构造学:进展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福元  张兴洲 《世界地质》1994,13(1):1-11,34
现代大地构造学:进展概况吴福元,张兴洲,张世红(地球科学系)大地构造学,地质学中涉及地球科学许多根本性问题的综合性学科,近20~30年有了长足进展,主要表现在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技术手段不断更新、日趋完善,研究的成果越加丰厚,新发现、新理论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85.
藏南喜马拉雅碰撞构造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先文  柳平 《世界地质》1994,13(1):129-135
藏南喜马拉雅碰撞构造研究综述刘先文,柳平(地球科学系)大陆碰撞是现代大地构造学的重要内容,是岩石圈或地壳增厚与造山运动的一种主要机制。自70年代后期开始,位于印度和欧亚板块之间东西延绵近2400km的喜马拉雅山脉成为研究大陆碰撞构造的经典地区。喜马拉...  相似文献   
86.
张之孟 《地球学报》1994,15(Z1):14-31
中国北方的中朝克拉通与南方的扬子克拉通无论在基底年代及盖层发育程度、沉积环境及古生物群上都有差异。它们是两个构造发育史不同的大陆。这两个古大陆之间的大洋究竟有多宽?是何时关闭的?合并时的构造运动强烈程度?在挽近地质历史时期有无相类似的情况?这些问题一直是中外地质学家所关注,并在不同程度上讨论过的问题。近年来的地质工作,提供了一些可据以回答上述问题的成果,但全面可靠地回答上述全部问题还有待今后的努力。笔者在过去的文章(1-3)曾讨论一些有关问题。本文,拟就近期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发表一些评论,并提出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7.
88.
89.
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   总被引:91,自引:2,他引:91  
青藏高原夹持于土兰、塔里木、华北、扬子与印度等刚性地块之间,在地球物理场和岩石圈结构构造上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构造系统。白垩纪晚期到始新世,高原开始了一个地壳缩短、加厚和不断隆升的新阶段。高原隆升可以划分为俯冲碰撞隆升、汇聚挤压隆升和均衡调整隆升3个阶段。高原地壳的加厚、缩短是在压应力作用下通过不同层次物质以不同的运动形式实现的,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可以概括为“陆内汇聚-地壳分层加厚-重力均衡调整”的隆升模式。  相似文献   
90.
秦岭造山带内高压榴辉岩变质带与元古宙碰撞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北秦岭造山带的秦岭群中发现两个高压变质带,分别出露于秦岭群的北部和南部边界线之内侧。其中北带内以榴辉岩为主,并伴生有石榴角闪岩、含石榴斜长角闪岩、含多硅白云母及石榴石的长英质片岩;南带中由石榴单辉岩和石榴角闪岩组成。变质作用可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榴辉岩或石榴单辉岩阶段、石榴角闪岩阶段,斜长角闪岩阶段,前二者是元古宙时期华北和华南板块碰撞中地壳发生了强烈增厚的作用的产物,后者是晚期抬升作用下再现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