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2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208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210篇
地质学   459篇
海洋学   325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9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1年   2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 毫秒
151.
滇池沉水植物生长过程对间隙水氮、磷时空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5年6-10月通过原位采集滇池沉水植物分布区和无植物对照区柱状沉积物间隙水,分析其溶解性总氮(DTN)和溶解性总(DTP)、溶解性无机氮(DIN)和溶解性无机(DIP)及溶解性有机氮(DON)和溶解性有机(DOP)浓度的时空变化,探讨沉水植物分布对间隙水氮、浓度、形态贡献及氮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滇池沉水植物生长过程显著影响间隙水氮、浓度.与无植物对照区相比,沉水植物生长过程对间隙水氮浓度的削减主要发生在6、8月,而对间隙水浓度的削减主要发生在7月,反映了沉水植物对氮、两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作用机制不同;间隙水氮形态贡献受季节性影响较大,6-7月以DON贡献为主,沉水植物分布区和无植物对照区分别达到61%和84%;而8-10月以DIN贡献为主,沉水植物分布区和无植物对照区分别为76%和75%;沉水植物分布区形态贡献随季节波动变化,沉水植物分布区以DOP贡献为主(63%),无植物对照区以DIP贡献为主(62%);沉水植物生长对沉积物间隙水各形态氮比影响显著.沉水植物生长显著增加间隙水DTN/DTP比,尤其是DIN/DIP比,相反降低DON/DOP比.沉水植物对间隙水氮、吸收及转化过程改变了沉积物氮、释放机制,从而影响上覆水氮、组成及氮比,很可能会影响到浮游植物生长及藻类水华过程,这对于湖泊水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2.
为了揭示(P)营养缺乏对蓝藻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影响及其对其他藻类的化感作用,以形成蓝藻水华的主要种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材料,在无P培养条件下对其释放的VOCs进行分析,同时测定VOCs对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生长、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无P培养基培养铜绿微囊藻24 h后,其释放的VOCs种类和含量均明显增加,与标准培养基培养相比,VOCs总释放量增加了73.4%,并出现7种新化合物.将铜绿微囊藻释放的VOCs通入莱茵衣藻溶液中,在标准培养基中铜绿微囊藻释放的VOCs对莱茵衣藻生长无显著影响,而无P条件下释放的VOCs则明显抑制莱茵衣藻生长,其响应指数(RI)为-0.25.此外,莱茵衣藻光合色素含量、光系统II(PSII)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Y(II)]、光化学淬灭系数(q P)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也明显降低,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则明显升高,其RI为0.26.由此可见,蓝藻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大量繁殖以及P自身沉降特性导致的P缺乏会促进蓝藻释放VOCs,同时这些VOCs在保持蓝藻营养竞争优势和水体藻类多样性减少中具有化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3.
为了探究我国南方地区水库季节性热分层消亡前后沉积物铁和的迁移规律,于2019年11月2020年1月对天雹水库多点位(浅水区和深水区)水体理化指标进行原位监测,并利用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高分辨率获取沉积物有效态铁和的浓度分布.结果表明:(1)天雹水库沉积物有效态Fe和P浓度分别为4.67~18.72和0.003~0.073 mg/L,其中有效态Fe浓度较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高出一个数量级,且浅水区沉积物中有效态Fe浓度较深水区高;(2)热分层消亡过程,沉积物有效态Fe和P浓度的时空差异大,浅水区有效态Fe浓度表现为Day14Day1Day32Day54,有效态P浓度表现为Day1Day14Day32Day54,而深水区有效态Fe和P浓度变幅较小甚至呈增长趋势,归因于浅水区热分层结构对气象因子扰动的响应速率快,水体垂向混合加剧了沉积物中Fe和P的释放;(3)沉积物水界面处有效态Fe和P的交换通量分别为6.58~31.59和0.008~0.086 mg/(m2·d),均自沉积物向上覆水中不断迁移,由于浅水区的热分层消亡时间早于深水区,浅水区内源Fe2+和PO34-的释放对冬季水质恶化的贡献较大,应密切关注水库浅水区沉积物内源释放对整个库区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4.
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削减是黑臭水体治理的关键.Fenton(Fe^2++H2O2)试剂在有机污染废水和土壤原位修复中的应用广泛且效果良好;Fenton试剂也能很好地去除黑臭水体中的色度和浊度,但其氧化沉积物有机质的研究未见报道.为探究Fenton试剂对黑臭水体沉积物的氧化效果,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用Fenton氧化法对黑臭河道沉积物进行处理,考察氧化过程沉积物特征和性质的变化;分析覆水后沉积物中污染物的释放特征,并和H2O2体系(无Fe^2+)进行比较.结果表明:Fenton体系显著提高了沉积物与上覆水的氧化还原电位,对黑臭河道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具有很强的氧化效率.在温度为28℃、H2O2为20%Q(Q为体系中沉积物有机质完全矿化的理论H2O2用量)和Fe^2+∶H2O2(摩尔比)为0.5∶1时,反应1 d,酸挥发性硫化物去除率为70.13%,沉积物总有机碳减少了22.14%,总有机氮减少了87.60%,生成了较多的铵态氮和硝态氮;由于铁对的钝化,沉积物中溶解性反应含量大幅减少.H2O2体系的氧化速度较Fenton体系慢,覆水后对体系中的Eh提高不明显.值得注意的是,Fenton体系会降低上覆水的pH,释放较多的铵态氮.需要联合其他技术(如微生物法),强化水体中有机质和氨氮的降解,以取得理想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55.
是地表水体中的关键性营养盐,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水体中的来源、转化与归趋对于了解水环境的演变过程与科学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酸盐氧同位素(δ18 O P)技术已逐渐应用于淡水环境中的来源示踪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其样品前处理主要沿用海水方法体系.相比而言,淡水样品中PO 3-4浓度通常较低,有机质和干扰离子含量却较高,复杂的样品前处理过程极大地制约了δ18 O P分析在淡水环境体系的广泛应用.为此,本研究针对现有海水样品δ18 O P前处理方法在地表淡水环境的适用性加以检验,并进行了三点优化改进:①将MAGIC沉淀步骤使用的MgCl 2替换为Mg(NO 3)2,避免了Cl-的干扰,减少AgCl杂质的生成;②调节生成Ag3PO4溶液pH值为8.0,保证Ag3PO4沉淀快速完全;③对Ag3PO4沉淀过程采用避光处理,降低了AgNO 3及Ag3PO4可能的光解影响,提高了Ag3PO4的纯度,使δ18 O P的测试结果更为准确.本改进方法为后续利用δ18 O P技术深入探究淡水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生态环境效应提供了有益的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56.
氧化还原条件对红枫湖沉积物磷释放影响的微尺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取贵州红枫湖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了自然、好氧和厌氧条件下沉积物内源的释放过程,联合应用微电极技术和沉积物形态分析对沉积物—水界面开展了微尺度观测与研究.结果表明,厌氧条件下红枫湖沉积物总含量显著降低,且主要是NaOH提取态(NaOH-P)和残渣态(rest-P)含量降低所致,厌氧条件下沉积物孔隙水中酸盐浓度明显升高,而好氧条件下沉积物孔隙水酸盐浓度显著降低,反映厌氧条件显著促进了红枫湖沉积物释放.厌氧条件下沉积物内部溶解氧浓度下降、硫还原活动增强可能是导致NaOH-P释放的主要原因.O_2浓度的降低加速了沉积物还原作用并产生大量H2S,进而与二价铁离子形成硫化亚铁沉淀,最终导致NaOH-P(Fe-P)释放到孔隙水中.好氧条件向厌氧条件的转换可通过改变沉积物内部pH值分布和微生物活动促使rest-P释放:厌氧条件下,厌氧微生物不仅可以消耗硫酸根产生H_2S,导致pH值降低,还可消耗有机质,将有机转变为无机.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水界面氧化还原环境可影响沉积物氧渗透深度、pH值分布、微生物活动、硫循环以及有机质降解过程,进而控制沉积物的形态转化与释放.联合应用微电极技术和沉积物形态分析对湖泊沉积物—水界面开展微尺度观测研究是揭示沉积物内源释放机制与控制因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7.
东洞庭湖沉积物覆水后磷形态变化及其释放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婷  王坤  姜霞 《湖泊科学》2018,30(4):937-947
研究干燥覆水后低流速条件下东洞庭湖沉积物中的形态变化及释放量,可以为轻度富营养化湖泊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基础数据,为季节性湖泊內源营养盐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內源营养盐的释放风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集处于干湿交替状态的东洞庭湖表层沉积物,利用室内模拟装置,研究风干沉积物低流速条件下覆水后沉积物及上覆水中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低流速覆水后东洞庭湖沉积物中的向上覆水及大气中迁移释放,上覆水中的释放量随覆水时长增大,释放速率随覆水时长减小,上覆水流速和释放量相关性显著.上覆水循环过程中释放到上覆水中的溶解态有机比溶解态活性更容易吸附于颗粒物而转化为颗粒态.覆水后沉积物中各形态有机、无机的生物有效性均发生转变,覆水初期沉积物中无机向有机转化,的生物可利用性增大;上覆水循环过程中有机向无机转化,的生物可利用性减小;覆水后沉积物的无机的主要组分由铝转变为铁,有机的主要组分有从中活性有机向活性有机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8.
杨蕤  刘国  黄艳采  张琪琪  徐芬  廖兵  刘静 《湖泊科学》2022,34(3):828-842
微污染湖泊、水库等水体中的去除已成为水质研究的主要方向.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因素,其浓度较低时即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与水华的发生,许多除方法对低浓度的去除效果不佳.因此,我们从22种天然矿物、火山灰质材料和水硬性材料中,筛选出了能高效去除低浓度的硫铝酸盐水泥(代号R.SAC 42.5,简称R),该材料在中性...  相似文献   
159.
利用连续提取分级的方法定量分析阳宗海表层沉积物赋存形态,阐明了沉积物C、N、H和O组成及溶解有机质(DOM)紫外-可见光谱特征,探讨沉积物元素组成及DOM组成结构对不同形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沉积物潜在可移动含量在68.67~124.70 mg/kg之间变化,平均占总含量的9.81%,表现为BD-PNa OH-nr PNH_4Cl-P;沉积物稳定含量在496.73~908.28 mg/kg之间变化,平均占总含量的60.86%.(2)沉积物C、N含量和疏水性DOM光谱参数A_(240-400)表现出北部高、南部低的变化趋势,但H/C、O/C和(N+O)/C摩尔比和亲水性DOM光谱参数A_(240-400)变化趋势则与之恰好相反.(3)沉积物NH4Cl-P含量与C、N和H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但与H/C、O/C、(N+O)/C摩尔比和亲水性DOM光谱参数E_2/E_3值之间呈显著负相关;NaOH-rP和BD-P+NaOH-rP含量均与O含量及O/H摩尔比呈显著负相关;NaOH-rP、BD-P+NaOH-rP和HCl-P均与疏水性DOM光谱参数A_(240-400)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天然有机质元素组成及官能团结构是影响沉积物赋存形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0.
余成  陈爽  张路  王兆德  申秋实  高群 《湖泊科学》2017,29(2):334-342
是坦噶尼喀湖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直接决定湖体初级生产力的高低,进而影响到周边居民对于动物蛋白的获取来源.为了解坦噶尼喀湖的外源输入,选择湖泊东北部的入湖河流,对表层沉积物(16个样点)中总(TP)和各形态含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的形态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入湖河流沉积物TP含量为73.05~239.94 mg/kg,平均含量为152.64±55.37 mg/kg,其中最高值出现在马拉加拉西河口.采用Psenner法对进行连续浸提并比较不同形态含量,由高及低依次为铁铝结合态(Fe/Al-P)钙结合态(CaP)有机(Org-P)残渣态(Res-P)弱吸附态(Labile-P).土地利用类型对TP及各形态含量影响较大,其中TP含量表现为河口湿地城镇附近林草地区,表明地表径流和人类活动会对TP含量产生影响,而对于不同形态含量,Laible-P、Fe/Al-P、Org-P含量均表现为河口湿地林草地城镇附近,Ca-P、Res-P含量均表现为城镇附近河口湿地林草地.分析沉积物理化性质与各形态之间的相关性,发现沉积物总氮(TN)、有机质和总有机碳与Fe/Al-P、LabileP和TP相关性较好,与Org-P、Ca-P和Res-P相关性较差,表明TN和有机质的输入,会伴随沉积物中含量的升高,其增量的赋存形态主要为氧化还原敏感态和Labile-P.沉积物粒径组成与各形态含量存在相关性,细粒径沉积物与各形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粗粒径沉积物与各形态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细小颗粒更易吸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