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77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139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7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381.
漫谈测绘与文物考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82.
第四纪科学与环境考古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第四纪包含了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全部历史,第四纪研究成为环境考古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纪科学作为环境考古的一种研究手段,对于考古学家而言,其目的是获取更多的考古资料和更多的考古学信息,对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法则提供更多的帮助;对于第四纪科学家而言,古人地关系的研究只能通过环境考古学来实现。在环境考古研究中,第四纪科学主要承担3个方面的研究内容:①重建古人类活动区域自然环境演变的历史;②探索遗址形成和废弃的自然原因;③包括农业考古、人类起源与现代人起源等的专题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可基于不同空间尺度进行,不同尺度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于小尺度环境考古,采用主题研究;中尺度、大尺度和超大尺度研究,采用对比研究。所有的高级尺度研究一定是建立在低级尺度研究基础之上,就像一座金字塔。低级尺度研究是基础,是高级尺度研究资料和证据的积累;同时不同研究尺度可大可小,它的界定根据研究主题而决定。第四纪科学在环境考古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前景,但环境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考古学家与地学家的精诚合作,需要双方多进行学科之间的交流。我国环境考古学的发展还处在资料积累阶段,应该循序渐进发展环境考古学。  相似文献   
383.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史前交通路线与分区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但并非是生命的禁区。确切证据表明,末次冰消期人类已扩张至高原地区,并通过长期实践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交通路线格局。通过构建自然因子模拟—遗址分布校正方法,利用GIS得到青藏高原史前交通路线模拟结果,再结合考古证据对模拟路线进行印证。依据模拟结果将高原分为以下4个区:东北区、东南区、西南区以及西北无人区。其中东北区路线遗址点密度高,落入路线内的遗址点数量占总数的88.56%。路线形成于旧石器时期,其方向为东西向,密切联系东北区的内部,并向外沟通黄土高原与北方地区,其形成与发展为彩陶、粟黍、小麦的传播以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东南区路线为南北走向,北与黄河上游地区连接,南与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沟通,加强了南北方地区的文化交流,是民族融合与交流的大走廊。西南区位于高原的腹心地带,模拟的路线体现了人类对青藏高原主体的征服,其线路总长度4602.32 km为3个区域内最长,是人类向高原进军的第2条重要通道。西北无人区主要为高寒荒漠区,其自然环境极端恶劣不适宜人类生存,故无路线分布。  相似文献   
384.
正一、隋运河没有失踪纵览中国地图,你就会惊奇地发现,我们的祖先以如椽巨笔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字——万里长城是那阳刚、雄健的一撇,而大运河,则正是那阴柔、深沉的一捺。当然,提起长城,人们不免会联想到秦始皇的暴政和"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而说到运河,人们也就自然会联想到隋炀帝的淫奢,以及白居易"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  相似文献   
385.
正三、柳孜集觅古如同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新的重大发现都会引起轰动一样,隋运河遗址的发现,同样震撼了我国考古界和学术界。让我们走进深隧的历史长廊,追溯一下柳孜村曾经拥有的辉煌。柳孜村原为柳子镇。据明、清《宿州志》所载:四千二百年前,柳孜属相城。春秋战国时先为宋地,后为楚属。隋时属临涣,唐元和四年属宿州,宋为宿州临涣县。自隋代开凿大运河后,逐渐发展成为运河岸边的重要商埠。唐杜右《通典》及李吉甫《元和郡图志·卷五》,对当时柳孜商务运输的繁忙景象均有形象的记述:"运漕商旅,  相似文献   
386.
选取重庆石牛寺和大石洞考古遗址剖面,对比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粒度测试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1)加蒸馏水浸泡或0.05 mol/L的(NaPO3)6分散剂,并用超声波震荡,分散效果均不明显,主要粒度参数与无预处理实验结果接近,表明物理性预处理方法既不能去除碳酸盐、有机质等杂质,也不能使样品中潜在的胶结团粒分散开。2)加H2O2可有效除去地层样品中的有机碎屑物,达到提纯无机颗粒物的目的。该方法预处理后,石牛寺考古遗址沉积物平均中值粒径最小,黏土体积分数最高,相比无预处理测试结果,砂体积分数降低50%左右,且在整个剖面中表现非常稳定;但对于大石洞遗址某些碳酸盐胶结物含量丰富的样品而言,该预处理方法作用有限。3)加10%稀HCl预处理后,石牛寺遗址样品中值粒径有所增大,砂体积分数基本持平,黏土体积分数显著降低,大石洞遗址黏土和砂体积分数同步减少,揭示黏土矿物可能在酸性环境下发生絮凝,从而导致体积分数减少。4)对于碳酸盐胶结物含量较低的环境考古样品,只需加H2O2除去有...  相似文献   
387.
系统梳理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总结出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直至定居的5个阶段性发展过程:古老型智人自中更新世晚期就开始了对高原的适应;现代智人于40~30 ka前已经开启了对高原腹地的探索;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转暖时段,细石器人群向高原大范围扩散,并在全新世早中期的活动更为频繁;粟作农业人群至少在5.2 ka前进入高原东部低海拔的河谷地带,在4.8 ka以后开始定居在高原东部3 000 m以上海拔的区域;3.5 ka以来麦作的传入和牧业经济的发展助力人群大规模定居高海拔区域。人类在向高原扩散和定居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生理与文化适应,但受限于当前考古发现与研究材料,史前狩猎采集、农业和牧业等人群在高原的时空分布、对高海拔环境的生理与行为适应﹑与低海拔人群和以藏族为主的现代高原人群之间的联系,以及高寒地区河谷农业和山地高原面游牧双重经济活动对高寒文明形成的支撑作用和高寒文明的普适性等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期待未来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推动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388.
历史地震可靠性检验分析显示,安徽省及邻区MS 5及以上地震完整记录起自1336年,这以前地震记载大部分丢失。近年来,地震和考古部门利用大规模考古和工程开挖契机,编录识别分析了晚第四纪尤其是新石器时代以来构造变形遗迹。结果表明,在皖西南的西周-春秋期和皖北大汶口晚期及豫南东周期文化层中分别发现史前地震遗迹。郯庐断裂带苏皖交界地区段落,自晚更新世以来曾发生数次以斜向平移逆冲为主要方式的快速变形事件,后者得到微观研究方面的证实。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震史料记载的局限,并丰富了考古和史前地震乃至地震预测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89.
三亚史前文化遗址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是海南海洋文化的源头。从落笔洞遗址到仙郎洞遗址再到英墩遗址,反映三亚史前人类向海而生的史前海洋文化发展历程。文章在系统收集和整理海南史前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在“一带一路”视域下对三亚史前文化遗址研究进行梳理与展望,挖掘其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并对史前文化遗产提...  相似文献   
390.
土壤微形态分析及其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土壤微形态分析的任务是将显微镜下观察、描述的土壤微形态牲圾变化用来说明土壤生成、发育的演变规律,它有助于了解一般自然力量或人为因素对土壤形成的过程的影响。土壤微形态分析在考虑古学中的优势主要有:分析区域环境演化与考古遗址形成及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关键;分析考古遗存的特征及其反映的人类活动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