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选取重庆石牛寺和大石洞考古遗址剖面,对比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粒度测试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1)加蒸馏水浸泡或0.05 mol/L的(NaPO3)6分散剂,并用超声波震荡,分散效果均不明显,主要粒度参数与无预处理实验结果接近,表明物理性预处理方法既不能去除碳酸盐、有机质等杂质,也不能使样品中潜在的胶结团粒分散开。2)加H2O2可有效除去地层样品中的有机碎屑物,达到提纯无机颗粒物的目的。该方法预处理后,石牛寺考古遗址沉积物平均中值粒径最小,黏土体积分数最高,相比无预处理测试结果,砂体积分数降低50%左右,且在整个剖面中表现非常稳定;但对于大石洞遗址某些碳酸盐胶结物含量丰富的样品而言,该预处理方法作用有限。3)加10%稀HCl预处理后,石牛寺遗址样品中值粒径有所增大,砂体积分数基本持平,黏土体积分数显著降低,大石洞遗址黏土和砂体积分数同步减少,揭示黏土矿物可能在酸性环境下发生絮凝,从而导致体积分数减少。4)对于碳酸盐胶结物含量较低的环境考古样品,只需加H2O2除去有...  相似文献   
2.
涪碛口遗址位于黔江区两河镇高碛村,地理坐标为29°12'25"N.108°45'26"E,海拔高程399m.遗址探方共约3m,发现了东周以来的文化堆积,文化层底部测得AMS<'14>年龄为 4807±31aB.P..对该遗址剖面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孢粉、炭屑等古环境指标的综合研究.粒度分析结果显示,遗址地层的沉积物粒度变...  相似文献   
3.
中国考古中发现有弋射活动图像、弋射专用平头箭镞,但一直未发现弋射所获飞禽遗骸.近期,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29°33′13″N,106°34′46″E)考古发掘中,首次出土了一批宋代时期的鸿雁骨骼和早期人类弋射痕迹.骨骼材料包括有胸骨、锁骨、肋骨、肱骨、尺骨、胫骨等,较多骨骼保存比较完整.骨骼测量数据包括:胸骨完整长度为145.2~ 148.8mm,肱骨完整长度为161.0mm,胫骨完整长度为144.0~ 147.0mm等.弋射,是中国先秦至宋元时期针对捕获飞禽而长期延续的专业射猎活动.通过对鸿雁骨骼表面进行显微观测分析,发现有些骨骼上保存有弋射用平头箭镞所造成的破损性孔洞.其破损特征为:箭镞入口处孔洞痕较小,痕迹边缘平滑,痕迹周缘局部呈现向内压入式破裂;箭镞出口处孔洞因受到撞击力放射性扩散,出口面积明显大于入口面积.从箭镞出口处观察,孔洞壁面因平头箭镞撞击,造成局部骨骼呈现碎屑性剥落,使洞壁形态为坡面状;部分碎屑因有骨质纤维与洞壁相连接,所以现在在洞壁坡面上,仍然可以观察到有部分保留的骨质碎屑.弋射用平头箭镞在鸿雁胸骨上留下的孔洞,其整体形态为人口小、出口大的“喇叭口状”.历史时期,鸿雁冬季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避寒、觅食,夏季北迁至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地区栖息、繁殖,其规律性迁徙及集群性活动,成为中国古代先民生产活动中的重要环境参照,并也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中的重要载体.鸿雁在很早就被人工驯化为中国鹅,成为中国重要的肉蛋家禽品种.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鸿雁骨骼的批量出现,是我国考古工作中第一次发现鸿雁骨骼.该批实物资料为分析和认识中国历史时期鸿雁分布范围、活动规律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