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4篇
海洋学   43篇
综合类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51.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牙Ping胃肠道及肝脏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受体的表达及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胃肠道粘膜上皮、腺上皮及肝细胞呈GnRH受体免疫反应阳性,阳性反应物分布在细胞膜和细胞质中,细胞核呈阴性反应。提示:牙Ping胃肠道上皮细胞及肝细胞能够表达GnRH受体,说明GnRH可能通过其受体影响牙Ping消化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52.
副溶血弧菌感染12h和24h杂色鲍肝脏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防汛与抗旱》2004,11(3):190-195
  相似文献   
53.
以脂肪质量分数分别为5.77%、7.71%、8.93%、11.89%、13.75%、16.42%的饲料饲喂红鳍东方鲀(Takifugurubripe)幼鱼56 d,测定其肝脏抗氧化酶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并对其肝脏、肠及肌肉进行组织学观察,研究不同饲料脂肪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力及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5.77%组过氧化氢酶(CAT)活力与其他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力的最高值出现在8.93%组,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脂肪水平大于8.93%的实验组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且显著低于8.93%组;5.77%、7.71%、8.93%组呈增加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的峰值出现在13.75%组,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总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组织学观察表明,5.77%、7.71%、8.93%组,虽然肝脏也有脂肪空泡存在,但是肝脏、肠和肌肉组织结构完整,无明显病变现象;11.89%、13.75%、16.42%组的肝脏、肠和肌肉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现象,各组间差别明显。由此认为,脂肪水平为8.93%组,抗氧化酶活力最高,该脂肪水平下的饲料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代谢最有利,组织结构完整无病变。  相似文献   
54.
目的:总结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瘤(IHH)CT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9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和2例穿刺活检证实IHH的CT资料,所有的患者均行CT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6例加做延时扫描,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各型的CT表现。结果:11例IHH,肿块型6例,直径在5~10cm之间;结节型3例,直径〈5cm;弥漫型2例。平扫各型肿瘤均呈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型密度不均匀,均见钙化,4例中央区见液化坏死区,1例中央区见出血灶;结节型密度不均匀,1例见钙化;弥漫型密度均匀。肿块型均有分叶,结节型、弥漫型无分叶。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型5例边缘呈花瓣样强化,1例呈结节样强化;结节型3例边缘呈花瓣样强化;弥漫型1例边缘呈花瓣样强化,1例呈环形强化;3例肿块型及1例结节型出现自边缘向中心呈粗条状强化影,强化程度与同层腹主动脉相近;门脉期、延迟期全部肿瘤持续向心性强化,4例肿块型中央坏死区未见强化;结节型、弥漫型全部为全瘤强化。结论:IHH总体表现为向心性强化及延迟强化,但各型的CT分型表现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5.
报道摘除中华绒螯蟹眼柄对其肝脏结构及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实验分成两组,即摘除眼柄和对照组。  相似文献   
56.
57.
通过分析低温和摄食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脂肪酸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究其低温适应机制,为虹鳟的成功越冬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实验设定了正常温度摄食组(NF)、正常温度不摄食组(NU)、低温摄食组(CF)和低温不摄食组(CU)4个实验处理,分别测定了虹鳟肝脏和肌肉在1、3、5、7和14d时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tearoyl-Coenzyme A desaturase,SCD)、Δ6-去饱和酶(Δ6fatty acid desaturase,Δ6Fad)和延长酶2(Elongation of 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 like 2,Elovel2)3个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实验表明:摄食显著影响虹鳟肝脏对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在营养供给充足的情况下,主要通过脱酰和重酰化作用(替代作用)来满足机体对单一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的需求;在营养供给不足时,可以通过相关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合成MUFA和PUFA。虹鳟肌肉中有大量脂肪沉积,因而短时间的不摄食对其影响较小。当周围环境温度降低时,SCD、Δ6Fad和Elovel2三个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上升,表明虹鳟为了适应低温,生物膜磷脂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上升,虹鳟肝脏和肌肉中MUFA和PUFA生物合成量增加。此外,虹鳟肝脏SCD mRNA的表达量在CF组较低,这可能是因为摄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MUFA。虹鳟在正常营养条件下,大约在5~7d可适应低温;在长时间的饥饿和低温胁迫下,虹鳟机体内的脂肪酸生物合成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58.
本研究以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肝脏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大黄鱼免疫保护后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对照组和免疫保护组中共有20个表达水平差异显著的蛋白点,经MALDI-TOF-MS分析,获得18个差异蛋白点肽质量指纹图谱(peptide mass fingerprint,PMF),通过数据库查询,与免疫型受体、新型抗原受体等蛋白具有高度同源性。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选取4个蛋白差异点(1、10、14和18号)进行Westen blot验证。结果表明,该4个蛋白差异点可以与所制备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的结合,且变化趋势与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一致。由此推测,免疫型受体等18个蛋白应该与大黄鱼免疫保护密切相关,所获研究结果为揭示大黄鱼免疫保护机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9.
本研究以淡水天然水体主要放流鱼类鲢鱼种为实验材料,采用盐酸四环素(TCH)浸泡和药饵投喂两种方式对鲢进行荧光标记,比较这两种TCH处理方法对鲢微耳石的标记效果;测定150、250和350mg/L的浓度条件下浸泡24h鲢血液转氨酶以及肝脏氧化损伤和抗氧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 TCH浸泡处理比投喂处理对耳石的标记效果更好,在150—350mg/L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标记效果越好;TCH浸泡处理24h会引起鲢血清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在处理后1d显著升高,2d后降低到对照水平。肝脏氧化损伤指标丙二醛(MDA)水平,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现先快速极显著升高,然后下降直至恢复正常水平。表明TCH浸泡对鲢肝脏造成了短暂的功能异常和氧化应激胁迫,但在2—5d后即可恢复正常,TCH浸泡方法是鲢标记放流有效、安全、可靠的方法。本研究结果可为鲢的增殖放流、跟踪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为其他鱼类的标记放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
研究鲣鱼肝脏酶解物对大鼠血压的影响,提高低值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的利用价值.SD大鼠按体重和血压随机分为3组,每组7只.用高果糖饲料饲喂SD大鼠,建立高血压大鼠模型,实验组大鼠饲料中添加5%鲣鱼肝脏酶解物(KPLH),分别于第2周和第4周时测定清醒状态下大鼠尾动脉收缩压.喂食4周后腹主动脉采取全血,分离血清,试剂盒测定大鼠血脂、血糖、血清脂联素、瘦素和胰岛素浓度.KPLH摄食2周后大鼠血压较模型组降低9%(P<0.05),4周后KPLH摄食大鼠血压较模型组降低15%(P<0.05).KPLH摄食显著提高血液中脂联素浓度(169%,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恢复至正常水平(P<0.01).大鼠胰岛素抵抗性得到明显改善.血清脂联素浓度与血压之间的相关性解析表明,KPLH引起的血压升高抑制作用与脂联素升高有显著的相关性.KPLH可改善大鼠胰岛素抵抗性,提高血液中脂联素浓度,具有抑制血压升高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