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78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椎动物系统进化中,鱼类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与高等脊椎动物相比,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具有原始性、多样性和易变性,并具有所有脊椎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存在从雌雄同体到雌雄异体的各种性别类型,性逆转在鱼类也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因此鱼类性别决定机制研究对于整个脊椎动物类群性别决定机制的形成及进化途径的揭示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鱼类的性别发育是以遗传因素为基础,并受到自身内分泌调节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是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故其性别决定与分化没有一个普遍的模式,给性别决定与分化研究带来了一定难度.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近20年来有关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机理及性别相关基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作者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对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相关基因的研究动态和进展作一综述,并对目前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今后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相关基因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2.
肌肽的提取分离与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肽(carnosine)是一种水溶性二肽,天然存在于多种脊椎动物的骨骼肌以及新陈代谢旺盛的脑中。1900年,俄国学者Gulewitsch最早发现了肌肽。他  相似文献   
103.
非海相白垩系年代学和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800年代初最早确定的白垩系定义起,白垩系就包括了海相和非海相白垩纪的地层和化石。白垩纪是一个全球性气候温暖、海平面高、构造和火山活动强烈的世界。此时,多块大陆分解,几乎所有海洋都已打开,形成了与现代相近的海陆分布的地理图案。这一变革导致了全球生物群的区域化,给全球对比带来了困难。白垩纪的全球年代地层表是主要依据菊石和微体生物(有孔虫和钙质超微浮游生物)化石,并与已完整建立的全球极性倒转年表和很多放射性同位素年龄相结合的产物。从孢粉到恐龙等各类非海相化石均已用于白垩纪生物地层学。此期专刊的特色是聚焦于区域或全球的孢粉(包括沟鞭藻)、大植物、甲壳类(包括叶肢介和介形类)、软体动物(包括腹足类和双壳类)和脊椎动物(包括硬躯体和足印)非海相白垩纪生物地层学和生物年代学。这些研究大大扩展了非海相白垩系对比的内容,并强调了将能取得更多进展的研究方向。非海相地层和化石群中直接夹有海相地层和化石的剖面/地区的非海相生物地层学更精确的研究,高分辨率的微体化石,特别是既出现于非海相又见于海相地层中的微体化石的微体生物地层学的进展,更多的直接与非海相生物地层学相关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古地磁年龄的测试,非海相地层的高分辨率层序和旋回地层学分析及与非海相生物地层学对比的化学地层学的发展等,均将促进全球非海相白垩纪地层时代和对比,甚至以国际地质时标为准绳的全球非海相白垩纪地层对比框架表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4.
北美内陆西部白垩纪脊椎动物生物年代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美西部内陆白垩纪的脊椎动物生物年代学的研究始于19世纪90年代。前人建议的期,即陆生脊椎动物"期"或陆生哺乳动物"期"名已过十二个,但其中具有精确的定义者甚少,仅有少量的建议受到广泛认可和使用。本文定义或重新定义了10个陆生脊椎动物"期",包括了西部内陆从最老至最新的全部白垩纪—Comobluffian期(~提塘期至欧特里沃期)、Buffalogapian期(~巴列姆期至早阿普特期)、Cashenranchian期(~早阿普特期至晚阿尔布期)、Mussentuchian期(~晚阿尔布期至塞诺曼期)、Fencelakean期(土伦期至晚塞农期)、Aquilan期(~晚塞农期至早坎潘期)、Judithian期(~中坎潘期)、Kirtlandian期(~晚坎潘期)、Edmontonian期(~坎潘期末期至早马斯特里赫特期)以及Lancian期(~早马斯特里赫特期晚期)。每一个"期"的开始由一种恐龙或哺乳动物种类的首现来定义,而其结束由后续的"期"的开始来定义。这样定义的脊椎动物生物年代代表了完整的白垩纪时间表。但有些时间段(尤其是Neocomian(尼欧克姆期)的大部分以及部分"中"白垩世的一部分)缺乏足够的脊椎动物化石特征。这些白垩纪陆生脊椎动物"期"构成了一个能使北美西部内陆的脊椎动物的演化历史得以序和解释年代表。  相似文献   
105.
近年来,在中国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中侏罗世髫髻山组和九龙山组中发现了丰富的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这一化石群被称为燕辽生物群。燕辽生物群已正式命名的脊椎动物26属28种,包括鱼类1属1种、两栖类4属4种、有鳞类1属1种、翼龙类10属12种、兽脚类恐龙5属5种、哺乳类5属5种。燕辽生物群的脊椎动物化石对研究长羽毛兽脚类恐龙的演化、翼龙类的分类演化、滑体两栖类的分异等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辽宁西部及邻区燕辽生物群脊椎动物的多样性不及同一地区早白垩世的热河生物群,但它为认识这一地区晚中生代生物群的演替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6.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10,34(2):199-199
早在20世纪80年代,河南省汝阳县三屯乡一刘店乡几十千米的红色岩层中,村民时常挖出古脊椎动物骨骼化石,以每500g0.7元人民币的市价卖给中药铺做药。当地扫盲教师曹宏新发现这些化石中有很奇异的爪子,不像一般动物的。1989年他写信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报告了这些情况。  相似文献   
107.
由“真动物”构成的动物界(不包括海绵)通常被划分为双胚层动物、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3个亚界。寒武纪大爆发经历了爆发的前奏—序幕—主幕3个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处于早寒武世初期(依次以小壳化石的首次辐射和澄江动物群爆发为代表),另一个则发生在“寒武前夜”(即前寒武纪末期),以伊迪卡拉生物群为代表。这次独特的三幕式大爆发分步完成了动物形态演化谱系树(简写为TOA)的成型。已有化石证据显示,动物树的3大主体或3个亚界的起源及其早期辐射分别发生于寒武纪大爆发这3个主要阶段。澄江化石库中发现的早期后口动物亚界涵盖了该亚界中所有6大分支(棘皮类、半索类、头索类、尾索类、脊椎类和绝灭了的古虫类)的原始类群,澄江动物群时代标志着寒武纪大爆发的顶峰,完成了动物树框架的成型,从而宣告了寒武纪大爆发的基本终结。其学术重要性超越了中寒武世的布尔吉斯页岩,因为前者位于动物树形成的“源头”,而后者仅代表此后的“一段流程”。在动物演化历史上4个最具转折意义的重大创新事件(即多细胞动物起源、两侧对称动物起源、后口动物起源和脊椎动物起源)中,第一个发生在伊迪卡拉纪甚至更早的时期,其余3个则可通过梅树村化石群和澄江化石群观察到其完成的主体过程。已灭绝的古虫动物门,是初具鳃裂构造的原始分节动物,作为由原口动物向后口动物过渡的一个珍稀“缺环”,很可能代表着后口动物亚界的一个根。古囊类兼有两侧对称的古虫类和一些原始棘皮动物的镶嵌体征,最可能代表棘皮动物的一个根。在早寒武世动物演化谱系中,后口动物的"顶端类群"的代表是被誉为“第一鱼”的昆明鱼目,目前已知包括昆明鱼、海口鱼和钟健鱼,它们具对眼、脊索与串珠状脊椎软骨共存的原始脊椎,?  相似文献   
108.
大连茶叶沟洞穴堆积物中含有脊椎动物化石6属、6种,时代为晚更新世。该脊椎动物群明显地反映了华北脊椎动物群和东北脊椎动物群的过渡性质,它对研究动物的迁徙、地层对比以及大连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具有意义。人工打击过的骰骨和置问号的大连智人的发现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9.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7,31(4):366-366
1979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物学家董枝明,对发现于广东省南雄盆地下白垩统地层的1具不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研究后,根据其背部神经棘低平而宽阔的特征,命名为短棘南雄龙(Nanshiungosaurus brevispinus)。  相似文献   
110.
徐钦琦 《第四纪研究》2003,23(6):703-703
SARS(非典)是一个新名词。对于人类而言,去冬今春出现的SARS疫情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它已使我们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中国工程院院士、SARS专家钟南山指出,任何疾病的流行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所以SARS的流行也必然有其自己的规律性。据报道,SARS的第一个病例是在2002年11月才出现在我国广东的,距今不过7个月的时间,如今讨论SARS的时空分布的规律性,当然是为时太早了,不过许多现象是值得注意的。作为一名古生物学家,数十年来对古生物化石的时空分布规律,我一直十分关注。在SARS流行期间,各大报纸每天都会公布我国内地和世界各国的SARS疫情。在不知不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