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78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西部资源》2011,(2):20-20
一个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领导的国际古生物科考小组在内蒙古临河地区的早白垩世时期沉积的岩石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小型恐龙。这种被命名为单指临河爪龙的恐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只发育一个手指的恐龙。据介绍,单指临河爪龙体型只有鹦鹉大小,属于阿尔瓦兹  相似文献   
72.
2006年8月17日,河南省古脊椎动物化石资源调查项目组在义马北露天煤矿采场调查中,项目组成员、中国地质科学院恐龙研究专家吕君昌博士,在采场西南角发现了恐龙脚印化石。这是河南首次发现侏罗纪时代的恐龙遗迹化石。  相似文献   
73.
74.
脊椎动物足迹、游泳迹化石的形成需要严格的保存条件,不同类型的足迹、游泳迹化石对其形成环境具有很强的指示作用。对脊椎动物足迹、游泳迹进行了生态分类,分为硬基底足迹、软基底足迹、浅水划行迹、水深小于或等于生物身高的游泳迹、水深大于生物身高的游泳迹等5类。提出可以根据脊椎动物足迹、游泳迹的生态类型对古水体深度、古水流方向、沉积物中水分含量等古环境进行恢复。同时可以利用足迹群的方向性、足迹和游泳迹的层面组构及垂向更替进行古岸线的恢复及沉积过程和古气候旋回的分析。  相似文献   
75.
再论辽西四合屯脊柱动物生存时代:Ar—Ar年龄证据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辽西北票市四合屯及周边地区赋存长毛恐龙及早期鸟类化石的地层时代,存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多种观点.同样,同位素年龄数据亦存在很大差异.作者曾报道四合屯含脊椎动物化石层位的地层综合剖面第6层所夹YL31凝灰岩中锆石的U-Pb年龄为125.2士0.9 Ma,并指出四合屯脊椎动物生存时代属早白垩世.本文报道两组Ar-Ar定年数据,作为这一观点的又一新的证据.YL29玄武安山岩的层位属综合地层剖面第2层下部,它的K-Ar年龄是129.0士2.6 Ma.此样品的Ar-Ar阶段加热实验给出一条平坦的年龄谱线,其坪年龄是128.2士0.8 Ma,对应的39Ar析出量达90%以上;15个阶段的总气体年龄为128.4±1.4 Ma;相关性很好的Ar-Ar等时线给出的年龄是128.4士0.2 Ma.YL30辉绿岩侵入到综合地层剖面5-9层,其Ar-Ar年龄谱也呈平坦状,坪年龄是122.3士0.5 Ma,对应的39Ar析出量高达93%以上;12个阶段的总气体年龄为122.1±1.2 Ma;相关性很好的Ar-Ar等时线给出的年龄是121.8±1.3Ma.国际上关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界线年龄一直存有争议,其观点主要有135Ma和144Ma两种方案,中国年代学工作者倾向性135士5Ma.无论采用哪种方案,四合屯脊椎动物生存时代均属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76.
陕西省临潼零口遗址脊椎动物遗骸有Rhizomys sinensis,Hystrix hodgsoni,Nyctereutes procyonoides,Meles meles,moschus sp.,Ceruvs hortulorum,Elaphurus davidianus,Caprinae,Gazella sp.,Bovinae,Sus domesticus,Phasianidae和Cyprinoid,可分为5层位,其年代为7300aBP 380-6220aBP 407和仰韶西王村类型。动物生态、动物地理及其他气候替代性指标显示了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的1500年间包含了2个相连续、但不完整的气候演变周期。每个气候演化延续时间约为700-800a。气候演化周期与文化发展周期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77.
195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苏有林在云南省武定发现一种新的恐龙化石,经两次采集,1990年终于架装成一条较完整恐龙骨架,由1991年董枝明完成研究并命名。  相似文献   
78.
张翼 《地层学杂志》2007,31(1):67-67
中国古生物学会古脊椎动物学分会第十届年会暨第四纪古人类一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于2006年11月20日至11月22日在福建省三明市召开。大会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福建省化厅和三明市人民政府主办,福建省物局和三明市化与出版局承办,来自全国(含台湾在内)的各省市的科研院所、高校、博系统等单位以及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代表共17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这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成立以来所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年会。  相似文献   
79.
《中国地名》2009,(4):71-71
继成功发现鱼类和恐龙蛋化石后,佛山三水盆地中部惊现2只距今5000万年的青蛙化石。近日,古生物研究者、高级工程师张显球向记者透露,排开的青蛙化石,不仅纹理清楚,而且标本的上颌边缘长满了细细的锯齿状牙齿,与辽西发现的“三燕丽蟾”青蛙化石极其相似。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江永表示,如果三水盆地发现的青蛙化石被确认为真,那么它将是整个华南地区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80.
恐龙骨骼化石与其它脊椎动物骨骼的微量元素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对比分析恐龙骨骼化石及其它脊椎动物骨骼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组合。结果表明稀土,砷,钡,铀元素在恐龙骨骼化石中的含量远高于其它脊椎动物骨骼,需锌元素的含是情况却与之相反;同时进一步分析推测得出:这种砷,钡元素含量的高异常和锌元素的低异常,极可能是导致四川盆地恐龙动物群集群死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