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生生物,特别是底栖生物与其生存时基底的性质关系很大。人们可以据包含化石的围岩来推断古代生物生活时基底的性质;也可以据化石本身来研究和推断生物生存时基底沉积物的某些特征和古环境性质。化石作为古代生物的遗体和遗迹,不仅在划分和对比地层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在恢复古地理、古环境和古气候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简单地介绍了海洋生物基底的类型,据生物与基底的关系对生物划分的类型,着重讨论了在平底环境条件下基底沉积物对在其上或其中生存的生物群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陕北地区下白垩统洛河组恐龙足迹的发现为了解本地区恐龙的个体大小、运动方式、速度及生活习性等信息,恢复恐龙动物群面貌及古生态、古地理环境提供了化石证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陕北地区下白垩统洛河组恐龙足迹在古生态学及地层学上的意义.对足迹形态特征的研究表明,陕北地区早白垩世恐龙足迹的造迹者体型较小,为小型兽脚类;对行迹特征的研究表明,造迹动物均处于正常行走状态,造迹恐龙以双足行走,而小型哺乳形动物为四足行走.靖边龙洲多条近于平行的恐龙行迹体现了小型兽脚类恐龙群居的生活习性;神木中鸡足迹组合为亚洲地区首次发现的具有典型沙漠相特征的巴西足迹遗迹相(Brasilichnium ichnofacies),为开展洲际地层对比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陕北地区下白垩统洛河组的恐龙足迹拓宽了中国西北地区恐龙足迹的地理和地层分布范围,为探讨本区早白垩世恐龙动物群特征和演化及古生态、古地理、古环境等提供了条件和重要新材料.  相似文献   

3.
王约 《地质论评》2007,53(4):I0007-I0010
贵州剑河凯里组中产有丰富的遗迹化石,本文描述了其中的节肢动物遗迹9个属23个种(其中1个新属,9个新种)和3种类型的趾迹。发现并讨论了节肢动物(三叶虫)的捕食迹和求偶迹及其形成过程;研究了节肢动物生活行为所产生行迹之间的变化,认为节肢动物各行迹之间的过渡类型的变化具有停息→爬行→行走→游泳和游泳→行走→爬行→停息两向性变化的特点,并认为在运动弯道上形成的过渡行迹可能与造迹生物在转弯处的运动惯性或与水动力造成造迹生物身体的倾斜有关。含丰富节肢动物遗迹的凯里生物群的沉积环境为正常浪基面和风暴浪基面之间的浅海软质基底低能环境。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中生代脊椎动物化石记录,多为三叠纪海生爬行类化石,侏罗纪和白垩纪的脊椎动物化石较少。目前,贵州省已发现中生代爬行类足迹点9处,分别为贞丰牛场、贞丰龙场、安顺幺铺、赫章辅处、毕节响水(2处)、仁怀茅台、赤水宝源和习水同民足迹点。文中除描述了贞丰龙场新增的一批足迹化石外,整理并总结了所有足迹点的发现史、研究现状、足迹类型与特征以及所反映的古生态信息。已发现的遗迹记录由69条行迹和420个孤立足迹组成,足迹总数达991个。所有的遗迹化石指示了至少477个造迹者,包括海生爬行类、手兽足迹类、非鸟兽脚类、鸟类、蜥脚类和鸟臀类等,其中三叠纪以海生爬行类主导,侏罗纪和白垩纪以蜥臀类主导。这个数据集为贵州中生代古生物类群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是晚中生代稀缺骨骼化石记录的良好补充,为研究贵州省中生代脊椎动物群的古生态与古环境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中生代脊椎动物化石记录,多为三叠纪海生爬行类化石,侏罗纪和白垩纪的脊椎动物化石较少。目前,贵州省已发现中生代爬行类足迹点9处,分别为贞丰牛场、贞丰龙场、安顺幺铺、赫章辅处、毕节响水(2处)、仁怀茅台、赤水宝源和习水同民足迹点。文中除描述了贞丰龙场新增的一批足迹化石外,整理并总结了所有足迹点的发现史、研究现状、足迹类型与特征以及所反映的古生态信息。已发现的遗迹记录由69条行迹和420个孤立足迹组成,足迹总数达991个。所有的遗迹化石指示了至少477个造迹者,包括海生爬行类、手兽足迹类、非鸟兽脚类、鸟类、蜥脚类和鸟臀类等,其中三叠纪以海生爬行类主导,侏罗纪和白垩纪以蜥臀类主导。这个数据集为贵州中生代古生物类群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是晚中生代稀缺骨骼化石记录的良好补充,为研究贵州省中生代脊椎动物群的古生态与古环境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川西地区中二叠统—中三叠统古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内二叠系—三叠系生物化石较丰富,门类有腕足类、蜓类、珊瑚、菊石、牙形石、双壳类及有孔虫等。这些生物门类明显受沉积环境控制。对研究区内中二叠统—中三叠统的古生物化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埋藏特征研究,根据生物化石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组合特征,将研究区中二叠统—中三叠统生物群划分为17个生物群落,并论述了各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环境特征。研究表明,不同生态类型的群落其分布的地理位置有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大的区块,即分别分布于研究区的主体区块和其边缘区块,前者以底栖固着型为特征,后者以游泳型及底栖游移型为特征。根据化石群落与沉积特征的组合情况,识别出6种类型的生物相,并总结了其生物相模式,阐述了各生物相中的生物类别、生态类型、典型群落以及对应的沉积相等特征。化石群落的划分和分析对于四川盆地二叠纪—三叠纪的古环境、古地理及其演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生物相的研究对于研究区古生物地理学和古板块构造的恢复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简要报道了新近首次在冀西北张家口尚义地区发现的恐龙足迹。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恐龙足迹赋存于尚义晚中生代盆地侏罗系—白垩系后城组顶部。恐龙行迹呈近东西向展布,由数十个足迹构成。初步研究表明,造迹者分别属于兽脚类和蜥脚类恐龙,由西向东行进。足迹中包括兽脚类足迹70余个,组成数个行迹;蜥脚类足迹15个,构成1列行迹。蜥脚类足迹特征显示其可能属于游泳状的行迹。华北北部土城子组/后城组发育于燕辽生物群—热河生物群更替演化时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以往在该时期沉积物中罕见脊椎动物骨骼化石。近年来华北北部土城子组/后城组中频繁发现的恐龙足迹表明,燕辽生物群—热河生物群更替演化时期发育着以恐龙为代表的脊椎动物群。该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土城子组/后城组沉积时期恐龙属种的多样性及其生物古地理环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沉积古地理和古生态环境及其与恐龙动物群发育的研究有助于揭示陆地生物群更替演化和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王尚彦 《贵州地质》1990,7(4):387-392
本文介绍了8个放射状觅食兼停息(或居住)遗迹化石属的特征,讨论了这类遗迹化石的形成方式、形成环境、与古水流方向的关系及测量分析方法。 通过分析,得出几点初步认识:①这类遗迹是生物停息(或居住)一处,靠身体胀缩或其它方式多次往复运动觅食形成;②这类遗迹多形成于安静、沉积速度缓慢的环境;③这类遗迹化石由停息迹(或居住迹)和觅食迹两部分组成,觅食迹(即放射这部分)迎水流方向上多较发育,因而大量统计觅食迹发育的方向可以判断古水流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浙江东阳发现的中国第2个翼龙足迹化石点, 也是亚洲发现的第8个翼龙足迹化石点。化石足迹产于晚白垩世早期方岩组的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中。发现有3个手的印迹和1个右足印。手的印迹的长宽分别为6.5 cm 和4cm. 非对称具有3个指的印迹。足迹9 cm长和1.5 cm宽。该足迹不同于以前发现的, 可能代表一新的类型。除了翼龙足迹外, 还发现鸟类、小型兽脚类、鸟脚类及蜥脚类脚印, 形成一个丰富的动物群, 它的发现为研究该地区的古生态环境及古地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以后在该地区发现这些造迹动物的骨骼化石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古生态学是研究古生物(化石生物)与古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学科。古环境的各种因素都直接间接地控制着、影响着古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各个方面的特点。古生物所形成的化石处处都打下了古环境的烙印,我们力图查明古环境各种因素与古生物各方面特征之内在联系,尽可能从化石上去挖掘古环境的一切信息。我们对生物化石进行分析,找出一些痕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规律性,尤其是它与环境条件的有机联系,从而以它作为恢复古  相似文献   

11.
东昆仑木孜塔格地区的赋存二叠纪单通道筵的岩石为浊流与喷溢流成因,也就是说为异地沉积,因而用单通道筵现在的位置来判别冈瓦纳大陆的北界就有其局限性,而且与其共生的生物组合中含有暖温型Misellina动物群,Misellina动物群属特提斯大区的华夏特提斯生物地理分区。上部原地的中厚层生物碎屑灰岩夹珊瑚礁灰岩中含有大量暖水型动物群,如Pseudoshwagerina、Misellina minor、Parafusulinaaustralis。因此把冈瓦纳北界移至木孜塔格一线的证据不够充分。  相似文献   

12.
梁专明 《湖南地质》2002,21(1):69-72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必须进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长沙市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勘查,采用了地形测量、水工环地质综合测绘、工程物探、工程钻探、压(注、抽)水试验、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等方法手段,提交的技术成果满足了设计、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13.
<正> 格尔木—聂拉木断面纵贯青藏高原中部,它与区域构造线直交,穿越了该区主要地质构造单元。格尔木—聂拉木岩石圈断面图是作者参加中法《喜马拉雅地质构造与地壳上地幔的形成和演化》合作研究项目及多年来在青藏高原开展专题研究工作的成果,是在吸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综合编制而成的。现以图为例简述其高原岩石圈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研究区主要取心井目的层段的压汞资料、薄片、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及图象分析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揭示了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河流相储层的孔隙结构非均质特征。馆上段储层的孔隙类型以原生孔隙为主,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明显f各沉积微相孔隙结构特征和非均质程度有明显差异;从心滩、边滩、河道充填到河道边缘,其孔喉半径依次变小,孔隙结构变复杂,非均质程度增强。  相似文献   

15.
The Niva River valley extending from Lake Imandra to the Kandalaksha Gulf on the Kola peninsula has a complex geologic and geomorphic history of Tertiary to Recent faulting, uplift, glaciation, and marine deposition and erosion. The area's crystalline basement of biotite and hornblende gneisses was folded and faulted but only the faulting is reflected in the existing alignment of streams and lakes. Quaternary alluvium, as thick as 80 meters, was deposited in association with two principal southeast-moving glaciers. Several terraces resulted from intermittent lowering of glacial lakes as lower outlets were developed or as the rate of downcutting varied. in response to lithologic variations of stream channels. Continuing uplift of the Kola peninsula is an additional complex factor in the geomorphologic development of the area. — M. Russell  相似文献   

16.
判别分析在岩石可钻性分级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采用判别分析根据已知岩石级别判别未知岩石级别,或者对已经认定的岩石级别进行检验的方法。此法不仅快速简便,准确性高,而且易于在地质勘探单位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18.
The Chinghsing coal-basin lies on the Chengtai Railway some 35 miles (57 Km) from Shihchiachuang. Trains to Taivuan stop there an hour-and-ahalf after leaving the junction of the Peiping. Hankow main line.  相似文献   

19.
韦瑞表 《物探与化探》2004,28(6):553-556
介绍了应用探地雷达检测公路灌注碎石桩的基本方法,包括数据的采集、处理与解释,指出了探地雷达检测技术能够定性分析碎石桩的桩身完整性,并在公路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5%,10%,15%,20%,25%,30%)与黑山膨润土作用后,膨润土矿质组分的含量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运用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度理论对膨润土及其酸化土的11个矿质组分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硅、钠、钾、钛在不同浓度的硫酸作用下有相似的变化,表现为不易溶出;铁、铝、镁有相似的变化,表现为随着硫酸浓度的增加溶出越多;膨润土中锰和磷的含量很低,膨润土在较低的硫酸浓度作用下锰和磷部分溶出,后随着硫酸浓度的增加不易再溶出;钙在较低的硫酸浓度作用下全部溶出。这与其化学性质及所处蒙脱石的晶层位置有关。所得上述信息可用于预测各组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