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74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陈静  陆志波 《极地研究》2016,28(4):539-547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南大洋海冰变化已引起广泛关注,基于近35年来该区域海冰覆盖范围的时空变化规律,运用Pearson相关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多元厄尔尼诺指数(MEI)、海洋尼诺指数(ONI)以及臭氧空洞面积气候变化因素与海冰覆盖范围的关系。南大洋海冰呈1.1%(±0.6%)小幅度增长,近5年印度洋海域海冰增长最快。1—6月别林斯高晋/阿蒙森海域、6—9月和11月威德尔海域海冰的多年变化趋势均为负增长。在南大洋5大片区中海冰与气候变化因子的关系不同,其中ONI影响别林斯高晋/阿蒙森、威德尔、印度洋、罗斯海海域;MEI主要影响印度洋和罗斯海海域;臭氧空洞主要影响罗斯海和威德尔海域。海冰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102.
Increasing greenhouse gases and likely ozone recovery will be the two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changes in stratospheric temperatures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radiative effect of increasing greenhouse gases will cause cooling in the stratosphere, while ozone recovery will lead to stratospheric warming. To investigate how stratospheric temperatures change under the two opposite forcings in the 21st century, we use observed ozone and reanalysis data as well as simulation results from four coupled oceanic and atmo- 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GISS-ER, GFDL-CM20, NCAR-CCSM3, and UKMO-HadCM3) used in the IPCC (Intergovernment Panel for Climate Chang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AR4). Observational analysis shows that total column ozone and lower stratospheric temperatures all show increasing in the past 10 years, while middle stratospheric temperatures demonstrate cooling. IPCC AR4 simulations show that greenhouse forcing alone will lead to stratospheric cooling. However, with forcing of both increasing greenhouse gases and ozone recovery, the middle stratosphere will be cooled, while the lower stratosphere will be warmed. Warming magnitudes vary from one model to another. UKMO-HadCM3 generates relatively strong warming for all three greenhouse scenarios, and warming extends to 40 hPa. GFDL-CM20 and NCAR-CCSM3 produce weak warming, and warming mainly exists at lower levels, below about 60 hPa. In addition, we also discuss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changes on ozone recovery.  相似文献   
103.
21世纪平流层温度变化和臭氧恢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胡永云  夏炎  高梅  吕达仁 《气象学报》2008,66(6):880-891
温室气体增加和可能的臭氧恢复将是影响21世纪平流层温度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温室气体增加的辐射效应将导致平流层变冷,而臭氧恢复将导致平流层变暖。为探讨平流层温度在这两种相反因素作用下的变化趋势,研究中使用了观测的臭氧和温度资料以及4个有代表性的IPCC-AR4海气耦合的全球环流模式的模拟结果(GISS-ER、GFDL-CM20、NCAR-CC-SM3和UKMO-HadCM3)。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在近10年来臭氧柱含量和平流层低层温度均有升高的趋势,平流层中层温度仍然延续20世纪后20年的变冷趋势。IPCC-AR4的模拟结果表明,单纯温室气体增加将造成平流层变冷。可是,在同时考虑温室气体增加和臭氧层恢复的情况下,模拟结果表明平流层中上层仍将维持变冷的趋势,而下层则存在变暖的趋势,但几个模式给出的变暖趋势有差别。UKMO-HadCM3给出的模拟结果是在3种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下平流层低层均呈现较强的变暖趋势,变暖的层次可达40hPa;GFDL-CM20和NCAR-CCSM3给出的变暖趋势较弱一些,并且变暖主要位于60hPa以下的层次。  相似文献   
104.
向平流层注入硫化物粒子以抵消全球增暖的想法曾引起许多讨论。新的研究表明,该做法可能会对保护地球的臭氧层产生重大影响,延缓南极臭氧洞的恢复,并引起北极臭氧严重损失。该研究由NCAR的Simone Tilmes主持,发表在2008年4月24日的Science Express上。文章指出,对地球实施人工降温的尝试可能会带来危险的副作用,虽然气候变化对人类是重大威胁,但是在实施全球性的地球工程行动(global geoengineering solution)之前,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5.
河流地貌和侵蚀是构造地貌研究的核心内容。90m分辨率的SRTM3数字高程模 型被广泛运用于构造地貌学的研究,但数据空白区是其在河流地貌定量研究中的 瓶颈。对SRTM3数据与中国1∶25万DEM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1∶25万DEM数据在 生成数字河网和河流纵剖面方面不如SRTM3数据,尤其是其在平原区数字河网提 取中易发生错误,但在高山峡谷地区数据质量较好,而这正是SRTM3数据空洞的主 要区域。对比国内外各种SRTM空洞填补方法发现,相对于算法的改进,高精度数 据的参与是填充SRTM3数据空洞的关键。因此,利用SRTM3与1∶25万DEM数据的互 补性,对SRTM3进行数据优化,是现阶段青藏高原河流地貌定量研究的基础。详细 介绍了SRTM3空洞充填的步骤,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6.
一、引言由研究日食时臭氧层的变化可以获得引起臭氧层生成及破坏的各种过程进行速度的資料.但在黄昏时研究这些过程則不甚适合. 遺憾的是过去使用光譜学方法研究日食时臭氧层情况的工作并不多. 如在1936年6月19日日食时,J.Kawabata在R.Sekiguti領导下曾用石英光譜仪得到了在第二次接触(食既)时臭氧的明显增加,可是很明显,有云的天气使他們不能够研究进一步的变化.B.斯文生(Svensson)在1954年6月30日日食时借助道勃生(Dobson)光譜光度計亦得到了在3100及3300埃两波长处光強比的改变,这与一般在食甚时臭氧层增加的理論相符.  相似文献   
107.
福建龙岩龙石空洞发育双酸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育在早二叠世栖霞组大理岩化夹硅质层和含硅质结核的石灰岩中的龙石空洞,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风景旅游洞穴。是一个干洞与地下河相结合的洞穴系统。由于栖霞组石灰岩与上覆的童子岩夹煤层砂页岩、文笔山砂页岩及下伏的泥盆纪石英砂砾岩呈断层接触,断层接触带形成了地表沟谷。燕山晚期花岗岩侵入时导致栖霞灰岩变质。在地形上,夹煤层砂页岩不仅覆盖在栖霞灰岩上,而且出露部位比灰岩体高。出自煤系地层的水会顺坡或垂直流入灰岩体。出自煤系砂页岩的地下水pH值为3.78~4.73,SO4-2达到240mg/l。源自泥岩夹薄层砂岩和花岗岩地区的地表水,具有pH值6.85~7.25及低Ca2+、HCO3-值水也会流入灰岩体。直接出露灰岩体,雨水入渗土壤,溶解土壤CO2后再进入石灰岩。因此,龙石空洞系统是外源水与内源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由碳酸水和硫酸水联合作用的新型洞穴双成因发育模式的一例。  相似文献   
108.
三维直流电法勘探在地下人防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徐州市某废弃人防工程勘察项目为例,介绍了3D直流电法勘探的施工技术极其在工程勘察领域的良好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9.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大气气溶胶自身的污染特性与其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大气中的非均相化学反应都有密切关系。气溶胶还和其他的环境问题如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的形成、烟雾事件的发生也有  相似文献   
110.
熊效振  王庚辰 《大气科学》1993,17(5):611-620
本文在充分考虑太阳紫外辐射在大气中传输的物理过程的基础上,引入局地地面气压、臭氧和地表反照率的时空变化,利用Delta-Eddington近似法计算了中国地区冬季(1月)和夏季(7月)晴天时地面太阳紫外辐射(0.290—0.400μm)和紫外B辐射(0.290—0.325μm)的分布,并进一步计算出臭氧总量减少5%、15%时紫外B的变化.结果指出,由于臭氧总量的减少,中国北部地区紫外B的增加比南部地区显著.平均而言,臭氧总量减少1%时,冬季紫外B将增加1%左右,夏季紫外B将增加0.6%—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