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181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以分离自南极海洋的寡营养细菌所产的褐色素为试验材料,进行了该色素的提取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色素粗品至少含有3种以上不同的褐色素,该褐色素易溶于水和甲醇;最大吸收波长为214nm;在pH≥4.0、热、光照(自然光与紫外线)下都能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抗H2O2、HNO3氧化能力强,NaClO对其破坏较大;Na2SO3、抗坏血酸对其有护色作用;Fe3+、Fe2+和Pb2+则有一定的破坏作用,Mg2+对该色素有护色作用,其它金属离子影响不大。试验表明,寡营养细菌褐色素在稳定性上呈现出一定优势,具有作为一种天然色素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22.
海草床是近岸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有机负荷升高导致的硫化物胁迫是海草床衰退的重要诱因;外源铁(Fe)的添加可有效改善高有机负荷沉积物中海草的生存状态。本研究在日光温室内,通过向两种不同类型(钙质和硅质)沉积物中添加淀粉(5 g/kg)模拟海草床高有机负荷,同时添加不同量的Fe(II)(0.00、0.05、0.15、0.50 g/kg),探究了泰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叶片光合色素(Chl a、Chl b、Cx)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Fm、Fv/Fm、Fv/F0、ΦPSII、ETR)及抗氧化酶(POD、SOD、CAT)活性对Fe添加的响应特点。结果表明,培养过程(30 d)中,两种类型的沉积物中外源Fe添加均能有效提升泰来草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水平和抗氧化酶活性,且当Fe(Ⅱ)添加量为0.50 g/kg时效果最优。Fe添加量对间隙水Fe2+浓度、S2-浓度、泰来草叶片光合色素含...  相似文献   
223.
久效磷对单环刺螠体内几种酶活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冰冻切片技术和酶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了长期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久效磷(0,50,100,150ng/L)下的单环刺螠(Urechisunicinctus)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变化。实验表明,AChE在单环刺螠的体壁上呈现出较强的酶活性,活性位点处为红棕色的颗粒沉淀、并随久效磷胁迫浓度的提高显色越来越深;消化道切片上基本上没有AChE的活性。CCO在单环刺螠的体壁及肠道上都呈现出较强的酶活性,活性位点显示为棕色;肠道上,不同质量浓度组由低到高其CCO活性位点依次增多、显色也依次加深。低质量浓度久效磷(<150ng/L)胁迫对单环刺螠体内的AKP活性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4.
王培磊  张学成  孟振 《海洋科学》2006,30(12):87-91
盐生杜氏藻能适应盐度高达350的高盐湖泊,在适宜的条件下合成的β-胡萝卜素可达细胞干质量的10%~14%,为自然界其它生物所不及[1]。β-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前体,不仅能抑制致癌物质的活性、预防消化道溃疡、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青光眼和白内障,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抗辐射能力,而且还  相似文献   
225.
Pigment signatures of some diatoms isolated from China sea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Introduction Bacillariophyceae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di- atoms) are a major component of the world’s marine phytoplankton pool, and they form the base of the food chain in many oceanic regions, especially in temperate seawaters (Llewellyn and Gibb, …  相似文献   
226.
本研究为探讨液质联用技术在测定黄海浮游植物特征色素含量与粒级分类中应用的可行性,在黄海47个站位取表、中、底三层水样进行了分析,对比了超高效液相色谱(UHPLC)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UHPLC-MS/MS)两种仪器的色素检测结果。研究发现UHPLC-MS/MS的灵敏度更高,但多数情况下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吻合度较好,均适用于黄海色素样品的测定。叶绿素a(Chl a)浓度和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空间分析结果显示,山东半岛近岸和长江口东北侧海域,Chl a浓度较高,小型浮游植物占优势;黄海冷水团海域,Chl a浓度较低,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比例明显升高。该航次的Chl a绝对浓度和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的贡献率与历史数据相比存在一定差异,这与调查时间、站位以及粒级分析方法的差异有关,需进一步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27.
光照强度和盐度对长心卡帕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采用静置培养法研究了光照强度和盐度对红色和绿色品系长心卡帕藻Kappaphycus alvarezii生长的影响,主要测定了不同光照强度(30、65、110、150和200μmol·(m2·s)-1)和不同盐度(23、28、32、35和41)对这2种藻的生长率、成活率、色素含量及其吸收光谱的影响.红色品系长心卡帕藻适宜的光照强度范围为30-65μmol·(m2·s)-1,光照强度为30μmol·(m2·s)-1时培养,其成活率和日生长率都最高,分别达100%和1.25%,强光下培养生长率和成活率明显下降;红色品系长心卡帕藻适宜的盐度范围为28-32,最适为32.绿色品系长心卡帕藻适宜150-200μmol·(m2·s)-1的强光,150μmol·(m2·s)-1光照强度下培养日生长率最高,达1.05%,各种光照强度下培养其成活率变化不大;绿色品系长心卡帕藻适宜的盐度范围为23-32,最适为23.不同光照强度和盐度条件下培养,长心卡帕藻体内的色素含量会发生变化,而色素含量与其生长率有或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不同光照强度、盐度条件下培养,藻体内的色素吸收光谱特性不变.以上研究结果对我国长心卡帕藻的栽培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28.
喹诺酮类药物对牙鲆肝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韩华  李健  李吉涛  韩现芹  陈萍 《海洋科学》2009,33(11):48-54
以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水产用的3种喹诺酮类药物(FQ)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和氟甲喹分别对牙鲆肝组织中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AND)、红霉素N-脱甲基酶(ERND)和7-乙氧基异吩唑酮-脱乙基酶(EROD)活性的影响,探讨喹诺酮类药物对牙鲆肝药物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活性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三组喹诺酮类药物对牙鲆肝S_9中AMND、ERND、EROD酶活性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恩诺沙星和诺氟沙星组中,3种酶的活性极显著下降(P<0.01),而对于氟甲喹组而言,AMND、ERND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EROD酶活性极显著下降(P<0.01).  相似文献   
229.
通过测定红树植物秋茄叶色素对羟基自由基(·OH)和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的清除作用,探讨了红树秋茄叶色素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红树秋茄叶色素对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皆表现出良好的清除作用,该色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且其清除作用与其量之间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230.
A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was undertaken to evaluate the present systematic status of commercially familiar Pleuronectidae fishes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We sequenced a 529 bp fragment of the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COl gene from 34 individuals of these familiar flatfishes from 11 species of nine genera collected in China and Japan.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haplotypes of specimens from 11 species for COI gene data were reconstructed using the neighbour-joining method and the maximum parsimony (MP) method. The resulting molecular phylogeny of the 11 species, with a few exceptions, supported the existing taxonomy which was based largely on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most noteworthy findings were that the genus Pleuronichthys diverged before deriving of the common ancestor for the other species; the stone flounder, Kareius biocoloratus, should belong to the genus Platichthys with the latin name Platichthys biocoloratus and the genus Verasper was not the extraordinary differ- entiation from the other species in family Pleuronectidae. The resultant phylogenetic trees were also consistent with multiple origins of direct development within family Pleuronectidae. New proof not only for further illuminating the multiple origins of Pleuronectidae but also for confirmation of the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among groups in the family will be suppor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