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119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223篇
地质学   211篇
海洋学   9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大洋板块从洋中脊扩张后,经过热传导和热平流,大洋岩石圈冷却下来。据估算,50%的水热损失(5.5×1012W)和流体通量(2.3×1012m3/a)来自于5Ma或者更年轻的海底。来自0.1~5Ma的地壳流体循环的大量矿物沉降,可以解释地震速度的快速增加,上地壳孔隙度和渗透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以及504B孔岩心中约6.9Ma时的玄武岩蚀变和矿脉层。虽然发现了洋脊侧翼通量增大的证据,但是由于缺少勘探和足够的知识来了解洋脊侧翼的热液如何释放至海底,对于如此大范围的海底热液喷口的直接观察进行地很少。沿着洋中脊顶部已经发现了上百座活动喷口,在这里已经进行…  相似文献   
102.
岩体动力失稳终止点、能量释放量解析解与图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岳  王志强  吴敏应 《岩土力学》2006,27(11):1915-1921
以精确和近似突变模型方式,按Ⅱ体的步调,给出了岩体系统动力失稳弹性能释放量的解析解和图解;将地震、岩爆前后阶段岩体系统稳定性的定性认识提高到定量描述;严格确定了岩体系统弹性能瞬间释放终止点位置,为计算地震效率、研究释放的地震能量级、地震应力降、震后断层错距和围岩弹性应变恢复量提供了科学依据。系统失稳时具备对外界做功的本领,地震波能便是失稳的岩体系统以破坏性方式对环境做功。给出的弹性能释放量图解中蕴涵了丰富的信息量,为确定岩体动力失稳问题的数学模型是折迭突变模型给出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03.
泥鳅对铀的富集、释放和生物富集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在半静态条件下 ,研究了泥鳅鱼对铀的富集、释放和生物规律。测出泥鳅对铀的生物富集系数 (BCF) ,铀在泥鳅体内的释放过程可用双区一级动力学模型很好地描述 ,并得出表达式。  相似文献   
104.
土壤对氟离子的吸附和释放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李靖 《中国岩溶》2000,19(3):246-250
实验研究了土壤中的粘土矿物对氟离子有良好的交换吸附作用,用饱水动态土柱法对氟离子进行交换吸附处理可使含氟1. 6mg /l的饮用水降到0. 2mg /l,并且水的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是降氟的很好材料,在水环境治理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5.
陈宇坤  聂永安 《地震学报》2000,22(6):596-605
通过对坚固体孕震模型应变能密度场动态变化的模拟研究,对地震孕育过程、初始破裂、始裂条件和破裂的传播方向等问题取得了进一步的认识.结果表明:孕震过程初期,软弱体部位应变能密度水平很高,但在孕震过程后期,其应变能密度增量水平变小,坚固体及其与直立断层交汇部位的应变能密度增量迅速变大,成为应变能密度增量最大的地方,从而使弹性模量比较大的坚固体与直立断层交汇处成为最先破裂发震的部位.破裂在直立断层端部的坚固体内沿着与断层成近于直交的方向传播,这样,理论上确定的破裂方向与实际计算的破裂方向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6.
疏浚物中镉释放的影响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文卓 《台湾海峡》2000,19(2):170-176
本文模拟研究了疏浚沉积物中Cd的释放行为和影响条件。结果表明介质的盐度、pH、氧化还原状态等环境条件和疏浚沉积物的污染程度、粒度大小、有机质含量等理化特征对Cd的 释放有明显的影响。Cd从疏浚物中释放,其释放速率较快,释放率在40%~96%之间。疏物的海上倾弃可能引起Cd的污染和对部分生态环境的危害。同时还讨论了Cd的释放所遵循的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107.
108.
109.
祁连山中部祁连圆柏生长与更新方式的树轮记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择祁连山中部50m×15m的祁连圆柏样方进行树轮生态学取样与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样方内大部分祁连圆柏的树龄小于250年,最近几年有大量幼苗萌生。祁连圆柏的径生长方式各有异同,大部分祁连圆柏在生长过程中出现1次以上生长释放事件,19701980年间出现生长释放的频率最高,占总释放次数的35%,轮宽年表也显示祁连圆柏的轮宽指数自1970s以来持续上升。另外,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采样点区域祁连圆柏径向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较高的温度有利于树木生长,6、7月份的降水也与树木径向生长呈显著正相关。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如果能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并有效控制人类活动的干扰,该区域祁连圆柏林更新状况将会显著改观。  相似文献   
110.
重庆金佛山表层岩溶生态系统土壤的CO2释放规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碱溶液吸收法通过对重庆金佛山林地、裸地表层岩溶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量进行野外监测,研究了影响土壤CO2释放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揭示土壤CO2释放变化规律。土壤CO2释放量的变化主要随着温度而变化,即气温降低,土壤CO2释放量减少,在昼夜时段,土壤CO2也随温度而变化,但相比温度变化有明显滞后性;降雨对土壤CO2释放有比较复杂的影响,但非简单的线性相关;同时植被也会影响到土壤CO2的释放,总体上,相比裸地而言,林地的土壤CO2的释放量大,但在不同时间段内土壤CO2释放强度与气温的关系有较大差异。一天时间段内林地土壤CO2释放强度与温度的关系较裸地灵敏,这是因为林地本身生物量大,对温度反应敏感,温度很小的变化就能引发土壤CO2释放量的大幅度地改变。而在以月为单位观测时间段时,裸地土壤CO2释放强度与气温的关系较林地灵敏,这可能是因为植被覆盖减缓气温对土温的影响,对土温有较强的调节作用。这种不同植被系统下,在不同时段土壤的CO2释放量动态差异在讨论岩溶作用与碳循环时应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