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84篇
地质学   31篇
海洋学   8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张卢明  杨东  周勇  刘鹏 《现代地质》2021,35(3):744-752
以四川九寨沟地区牙扎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次野外调查及历史资料的统计,详细研究该泥石流的暴发特点、临界雨量及暴发成因,在成因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泥石流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和输沙能力较强的暴发特点;汶川地震后泥石流暴发的临界雨量仅为2008年“5·12”汶川地震前的一半,2014年至今流域未发生泥石流,临界雨量有逐渐恢复的趋势;短历时强降雨、深切拉槽式物源补给和高陡的地貌条件是泥石流暴发的根本原因;泥石流的成因模式为“降雨渗流、岩土饱水、山洪冲击、沟道深切拉槽、溯源侵蚀、冲刷淘蚀、岸坡侧蚀坍塌、悬移滚动”。这种震后 “拉槽”式泥石流治理应在提高设防标准和优化治理结构形式的同时,以控制集中区物源启动为主、拦挡为辅的防治思路为指导。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类似泥石流的防治及预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2.
在地表环境下,钙华沉积常常是物理化学和生物沉积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藻类因其在钙华沉积环境中具有较大的生物量及其自身拥有多样的代谢方式,对钙华沉积过程和形态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四川黄龙钙华为例,通过对典型沉积点的水化学、藻类群落组成和现代钙华微岩相结构进行综合分析,来揭示藻类在钙华沉积中的作用。研究发现,黄龙钙华沉积环境中分布的藻类主要包括蓝藻、绿藻和硅藻等。这些藻类代谢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沉积水体水化学环境,但在快速流动的水体中,其影响有限。不同藻类群落常常形成几百微米至1~2 mm厚的微生物席或生物膜层,作为碳酸钙沉积发生的重要场所,即钙华沉积活动层。在该活动层内,藻体及其分泌的胞外聚合物(EPS)能够为碳酸钙晶体生长提供大量成核位点和生长模板,从而极大地促进钙华沉积。同时,EPS可以控制或影响碳酸钙结晶形态及钙华微岩相结构。准确认识和量化藻类在钙华沉积中的作用还需要继续开展更多微观尺度方面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钙华沉积机制,并为准确解译古老钙华岩相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奠定基础,同时为预测钙华景观演化和保育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3.
地不书签     
《地球》2014,(7):109-109
蓝藻 蓝藻是原核生物,又叫蓝绿藻蓝细菌;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粘藻。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  相似文献   
184.
对黄、东海水母暴发机理的新认知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12,43(3):406-410
基于大量实验结果和大规模海上考察和综合分析,从基础生物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对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机理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模式:水母生活史中的大部分时间以水螅体的形式生活在海底;水母种群的暴发是水螅体对环境变异的一种应激反应,是为了逃避动荡环境、扩大分布范围、寻求新的生存空间,为种群繁衍需求更多的机会的一种生存策略。导致水母种群暴发的关键过程是海洋底层温度的变动和饵料数量的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和富营养化是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最重要诱发因素。水母暴发是全球变化下海洋生态系统演变的一种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85.
蓝藻生物钟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虹  章军 《海洋科学》2004,28(7):61-66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周而复始的昼夜更替和季节变换,与之相适应,生物的体内生理活动和外在行为也表现出同样的周期节律性。从单细胞的分裂生殖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激素分泌,都有昼夜节律性的存在。由于这种昼夜节律现象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都普遍  相似文献   
186.
噬藻体是环境中一类以蓝藻为主要宿主的浮游病毒.由于其能特异性裂解蓝藻细胞,因而成为蓝藻种群密度的重要生物调控因子,并被探讨用作蓝藻水华的潜在生物治理方案.噬藻体与蓝藻的相互作用机制可以降低宿主细胞丰度、改变浮游生物群落构成,促进碳、氮、磷等关键生命元素在水体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本文总结了近60年来分离的噬藻体及其...  相似文献   
187.
史小丽  范帆  张民  阳振  陈开宁 《湖泊科学》2020,32(5):1446-1453
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对巢湖西湖心水体浮游藻类群落结构以及水体和底泥蓝藻生物量进行了月度调查.结果表明:巢湖西湖心浮游藻类的主要优势种属为微囊藻属、席藻属、十字藻、卵形隐藻和鱼腥藻属.蓝藻优势种属在5-10月为微囊藻属,11-12月为鱼腥藻属,1-4月为席藻属.巢湖水体和底泥蓝藻生物量峰值分别出现在9月和2月,水体蓝藻的衰亡下沉会导致底泥蓝藻生物量的上升.巢湖蓝藻主要分布在水体,底泥蓝藻生物量相对较低,单位面积水柱与底泥蓝藻生物量6月的比值大于100,在11-3月相对较低,最低值小于2.底泥蓝藻主要分布在底泥表层0~2 cm.通过安装原位捕获器,监测了蓝藻在西巢湖湖心水柱和底泥中的垂直迁移过程和通量.结果表明:11月和2月蓝藻有明显从水柱向底泥迁移的过程;底泥蓝藻全年向水体的静态迁移量都很低,而动态迁移在11月和6月出现两个峰值,主要受底泥蓝藻生物量和再悬浮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削减巢湖西湖心底泥种源的最佳时期为10月至来年2月,但是由于底泥蓝藻生物量远远小于水柱蓝藻生物量,底泥蓝藻向水体复苏迁移的通量也较低,即使削减了底泥种源,也不能有效降低水体蓝藻生物量.  相似文献   
188.
云南石林碳酸盐岩表面气生藻类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论述了云南石林碳酸盐岩表面气生藻类群落的类型和特征。这些类型包括墨水带、粉末、壳状、膜状等,而每一种藻类群落又是由更细小的次级藻类群落类型组成,它们包括: 小型球状藻体群落、大型球状藻体群落、丝状藻体群落、小型球状藻体大型球状藻体群落、小型球状藻体丝状藻体群落等。文中对各类群落和次级群落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揭示了宏观肉眼下气生藻类群落与微观显微镜下藻类群落物种的直接联系以及藻类群落的内部结构和生态关系。该研究对解释石林表面微小形态特征,乃至整个石林景观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气生藻类生态学上也属于新领域。   相似文献   
189.
富营养化河流中水生植物丰富的浅水区通常是氮素转化的热区,沉水植物菹草暴发性生长可能会加速河流生态系统的反硝化进程,但菹草附着生物膜的反硝化作用变化特征及其脱氮贡献尚不清楚。为探究菹草暴发生长期间附着生物膜的反硝化作用潜力及环境效应,以沂河临沂市城区段菹草为研究对象,在菹草暴发生长期间定期采样分析菹草生物量、菹草附着生物膜养分含量及反硝化细菌,同时采用15N同位素添加流动培养结合薄膜进样质谱技术测定菹草附着生物膜的反硝化速率。结果表明:暴发生长期菹草生物量和盖度迅速增加,监测点最大生物量为1817~3334 g/m2;菹草附着生物膜干重、总有机碳、总氮、反硝化功能菌等均明显增加,为附着生物膜反硝化作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微环境条件;菹草暴发生长期附着生物膜反硝化速率显著升高,监测点最大反硝化作用速率达到424.18~1728.39μmol/(m2·h),是表层沉积物的17.29~29.09倍;附着生物膜反硝化产氮气(N2)贡献相对较高,对生物膜产N2(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的贡献为77%~96%,对河流反...  相似文献   
190.
对虾暴发病的实验室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4,1995年在实验室条件下探讨了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非-01霍乱弧菌的单一菌株与对虾病毒感染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23.5 ̄25℃和29.5 ̄31℃温度条件下用病虾匀浆感染时,实验水体中细菌数量、弧菌数量的消长情况及其与对虾感染病毒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弧菌单独感染均可使对虾致病,但在与对虾病毒匀浆共同感染时,感染结果有较大差异,其中溶藻弧菌与对虾病虾匀浆的共同感染结果比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