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81篇
  免费   761篇
  国内免费   1385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520篇
地质学   2707篇
海洋学   285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76篇
自然地理   473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57篇
  2022年   181篇
  2021年   181篇
  2020年   163篇
  2019年   203篇
  2018年   162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191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360篇
  2013年   232篇
  2012年   300篇
  2011年   290篇
  2010年   253篇
  2009年   301篇
  2008年   314篇
  2007年   246篇
  2006年   314篇
  2005年   218篇
  2004年   209篇
  2003年   200篇
  2002年   209篇
  2001年   206篇
  2000年   177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54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122篇
  1994年   134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122篇
  1991年   127篇
  1990年   121篇
  1989年   9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A fixed link (tunnel and bridge, in total 16 km) was constructed between Sweden and Denmark during 1995-2000. As part of the work, approximately 16 million tonnes of seabed materials (limestone and clay till) were dredged, and about 0.6 million tonnes of these were spilled in the water. Modelling of the spreading and sedimentation of the spilled sediments took place as part of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he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In order to verify the results of the numerical modelling of sediment spreading and sedimentation, a new method with the purpose of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he spilled sediments and the naturally occurring sediments was developed. Because the spilled sediments tend to accumulate at the seabed in areas with natural sediments of the same size, it is difficult to separate these based purely o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The new method is based on the geo-chem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atural sediment in the area and the spill. The basic propertiesused are the higher content of calcium carbonate material in the spill as compared to the natural sediments and the higher Ca/Sr ratio in the spill compared to shell fragments dominating the natural calcium carbonate deposition in the area. The reason for these differences is that carbonate derived from recent shell debris can be discriminated from Danien limestone, which is the material in which the majority of the dredging took place, on the basis of the Ca/Sr ratio being 488 in Danien Limestone and 237 in shell debris. The geochemical recognition of the origin of the sediments proved useful in separating the spilled from the naturally occurring sediments. Without this separation, validation of the modelling of accumulation of spilled sediments would not have been possible. The method has general validity and can be used in many situations where the origin of a given sediment is sought.  相似文献   
992.
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形态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用连续提取法分析了太湖沉积物5种重金属的地球化学形态,对地球化学形态的组成和地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重金属地球化学形态配分的共同特点是可交换态最低,残渣态最高.两种形态中Cd的可交换态最高,Cr的残渣态最高,可交换态最低.Cd的碳酸盐态较高,Cr的最低;Pb、Cd的Fe-Mn氧化态较高,Cu的偏低;Cu的有机态最高,Cd的最低;Zn的地球化学形态比例大都处于中间.地域上变化较大的元素是Cd和Cu,变化不明显的元素有Pb和Zn.化学成分中Fe2O3、MnO与重金属地球化学形态的相关性最好,TOC与Cu的形态相关系数最高.综合对比分析表明,太湖沉积物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以Cd为最高,其次为Pb.  相似文献   
993.
全新世岱海流域化学风化及其对气候事件的响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岱海 12.08 m沉积岩芯 210Pb和 AMS- 14C精确定年及地球化学、物理指标的综合分析,重建了包括 8.2 ka冷期、中世纪暖期 (MWP)和小冰期 (LIA)等典型气候事件在内的全新世以来所经历的化学风化及其环境演化过程.全新世早-中期 (9.0~ 3.5 ka),岱海流域处于温暖湿润气候环境,主要环境特征表现为流域化学风化显著增强、生物生产力逐步提高、湖泊水位大幅度抬升.在 7.90~ 8.25 ka期间存在一次冷气候事件,其发生时间与来自湖沼、海洋、生物组合和极地冰芯等在内的全球环境记录基本一致,具体表现为流域化学风化减弱、湖泊生产力降低以及湖泊水位下降. 2.5 ka以来,岱海沉积物中环境指标的显著变化,表明进入气候波动更频繁的新冰期.岱海沉积物中的指标变化也展示了本世纪以来的气候增暖过程,但其化学风化强度还没有达到 MWP的程度.  相似文献   
994.
根据2011年6月茅尾海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水叶绿素a变化范围1.384~4.060 mg/m3,平均值为2.143 mg/m3,表层沉积物叶绿素a范围为0.006~0.740 mg/kg(湿重),均值为0.124 mg/kg;海水与表层沉积物叶绿素a均呈现自河口向南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单位面积表层沉积物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上方水柱叶绿素a平均含量的129.44%,沉积物对该海域初级生产力有显著的潜在贡献。相关分析表明,海水和沉积物叶绿素a均与无机氮及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  相似文献   
995.
海洋沉积物中残留的硅壳、甲藻孢囊、类脂类化合物及生物硅等生态参数被广泛应用于反演和指示海洋古环境特征.本研究通过测定烟台四十里湾表层沉积物中的硅藻化石、甲藻孢囊、菜籽甾醇、甲藻甾醇及生物硅5种生态参数,比较不同生态参数的相关性及它们在反演海洋环境中的功能差异,建立了多参数综合应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发现,沉积物中的硅壳丰度与菜籽甾醇含量及生物硅含量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P<0.05),菜籽甾醇含量与生物硅含量可以较好的佐证与提高沉积物中硅壳对硅藻生物量指示的准确性;甲藻孢囊与甲藻甾醇含量相关性不明显(P>0.05),相较而言,甲藻甾醇可以更准确的反演甲藻的生物量.因此,生物与化学参数的结合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生物量指示的精确性,而且有助于从物种组成角度更好的了解藻类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996.
为了能够快速准确的测量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声学参数,避免取样测量产生测量误差,研制出一种海底底质声学原位测量系统。为了检验原位测量系统的工作性能,在胶州湾海域进行了初步的测量实验分析。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研究,验证了原位测量系统的一些工作性能,同时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7.
分析了2001~2011年烟台港倾倒区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含量及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地累积指数(Igeo)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RI)对重金属富集现状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历次调查重金属含量均较低且空间分布差异小,与黄海背景值相比, Cd和Cu出现一定程度的富集。ERI评价表明2011年倾倒区潜在生态风险性较低,年际变化顺序为:2008年>2006年>2009年>2011年>2001年, Cd和Hg是近年来的主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998.
通过对取自南海6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硅藻、沉积物粒度分析,查明了研究海区硅藻的种类组成及分布特点,共鉴定到硅藻56属的235个种和变种、变型.种类以热带外洋种为优势,如Azpeitia nodulifer、Roperia tesselata、Azpeitia africanus、Hemidiscus cuneiformis、Nitzschia marine 等,伴有一定量的热带—亚热带近岸种和广布种如Paralia sulcata、Thalassiosira excentrica、Cyclotella stylorum、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Thalassiothrix longissoma等.总体上,南海硅藻丰度变化呈现从陆架向陆坡至海盆递增的趋势.研究海区硅藻种类组成与临近的菲律宾海域相似程度最大,其次是东海、太平洋东北部海域.对影响南海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南海表层沉积硅藻主要受海底地质地貌、沉积速率、水动力条件和水文气候条件等的影响较大,硅藻的分布往往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9.
于2011年10月对大亚湾坝光海域表层海水和沉积物的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20个测站表层海水的AVS含量在0.039 ~0.129 mg/dm3之间,平均0.070 mg/dm3,区域分布规律不显著;12个测站的表层沉积物中均检测出AVS,其含量(干重)范围是12.8 ~ 867.7 mg/kg,平均为272.4 mg/kg,整体呈近岸较高、离岸较低的分布规律.相关性分析显示,表层水体pH值、CCOD和CDo等环境因子与CAVS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较小,相关性特征不明显;表层沉积物中的CAVS与Eh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57,呈高度相关性,符合挥发性硫化物含量较高的沉积物处于较强还原状态的普遍规律;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的CAVS与pH值、CTOC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65和0.219,相关性不显著.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大亚湾坝光海域表层海水硫化物含量已超过所在自然保护区(一类标准)和养殖区(二类标准)所要求的水质标准,局部水体已受到污染;表层沉积物中硫化物含量符合国家一类标准,环境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1000.
提出了一种海洋沉积物捕获器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案。该方案采用低功耗的硬件结构,多种冗余技术的软件设计, 满足了沉积物捕获器在海底可长达1 a 的低功耗、自动定时采集沉积物样品的要求。经过实验, 该控制系统运行可靠, 采样瓶切换控制准确, 运行数据记录完整,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