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8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186篇
测绘学   567篇
大气科学   141篇
地球物理   81篇
地质学   496篇
海洋学   58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80篇
自然地理   34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81.
基于遥感与GIS的于田绿洲土地覆盖动态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3,他引:15  
在完成于田绿洲图像库和矢量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遥感与GIS技术,研究了近10a于田地区的土地覆盖类型变化,并结合历年实地考察结果,分析了该地区的环境变化和荒漠化程度,研究结果对西部干旱区绿洲的环境演变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2.
自2004年底的南亚大海啸、美国遭受飓风侵袭以来,人类社会如何采取应对措施以降低灾害的冲击成为国际科学界的一个重要议题。台湾在几年前也遭遇巨大的地震灾害,1999年9月21日凌晨,震中发源于台湾中部、芮氏规模7.3级的巨大地震,造成全台湾2 000多人死亡,8 000多人受伤,除了造成直接的经济社会损失外,也造成山区土石松滑、地层松动与山崩,直接改变了地表的覆盖状况。在后续几年台风所带来的强风豪雨下,丰沛的降雨量使原本因地震而松滑的土石大量滑落,造成严重的土石流灾害,河床也因土石泥沙的堆积而被提升,形成严重的洪患。这些自然环境的变化不仅再次改变地表的覆盖,也使重建后的小区面临极大的灾害风险。此次冲击促使当地居民重新思考人地关系之意义,通过重建过程凝聚小区意识,发展有别于过去的土地利用形态。因此为检验当地居民对灾害的暴露程度、敏感性与适应能力,本研究采用近年来在国际环境灾害研究课题备受重视的脆弱性研究途径,并利用野外调查以及遥测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呈现地震后的土地覆盖变化。希望通过分析人与环境系统的变化,以及人类社群的社会内部固有特质,归纳出重要机制以发展降低脆弱性的策略。 研究结果显示,灾害是人与环境耦合系统(coupled system)共同形成的结果,非单一的独立事件,也不是不可避免的;且地方的脆弱性具有演化与多元化的特性,同一地方下不同族群与个体对灾害的脆弱性皆不同,因此灾害研究必须更关注于灾害发生的机制,相关的政策与策略也必须建立在更小的社会与空间单元上。  相似文献   
83.
遥感图像中云层遮挡影响消除方法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综合评述了目前用于消除遥感图像云层遮挡影响方法的原理、应用现状及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同一实验区比较了同态滤波和Kriging插值等方法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Kriging插值处理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4.
基于RS对云南边境地区土地覆盖现状及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应用遥感、GIS技术及数理统计学的方法,利用1976年MSS和2004年TM二个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对云南边境地区的土地覆盖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并对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地覆盖现状以森林和裸岩地为主,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方向是林地向裸地和耕地转化。  相似文献   
85.
多次覆盖技术作为一种增强信号、压制干扰的方法,广泛用于地震勘探工作中,可以大大提高有用信号的信噪比。本文作者把多次覆盖技术引入探地雷达测量工作中,通过与剖面法作对比试验来论证多次覆盖技术在探地雷达勘探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优缺点。作者根据试验资料总结探地雷达工作中雷达波传播规律、工作参数、资料处理方法,对丰富探地雷达勘探技术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6.
使用可控震源应注意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与大地的耦合,二是参数的最佳选取,三是在保证野外采集工作量近似不变情况下,提高地震剖面质量。解决方法是:配备可控震源力控装置、改变表层介质波阻抗可消除震源脱耦现象;选取参数应考虑清晰度、分辨率、信噪比,避免虚像出现在有效记录范围内;在野外数据采集时应减少振动次数、增加覆盖次数并注意压制不规则干扰和噪声,以提高地震剖面质量。  相似文献   
87.
基于1982-2003年GIMMS NDVI遥感资料、气候资料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利用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对黄淮海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力和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从气候、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了区内6种植被类型区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发现,不同植被类型区,其驱动机制差别很大,但总体来说,区内各类植被类型区植被覆盖变化大都受到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共同驱动,主要驱动力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在局部区域能够产生较大作用,而大范围区域植被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变化或改变,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6种植被类型区年均NDVI变化驱动力模型。  相似文献   
88.
以新疆阜康地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及数理统计学方法,利用ERDAS软件,通过对70年代MSS和2000年ETM影象的几何校正、图象增强、应用目视解译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中编制两期生态景观图,利用矢栅转换和叠置功能来研究土地及植被类型的面积及空间分布状况在两期图中的变化,并通过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来研究70年代到2000年西部干旱区土地及植被类型变化过程和趋势。  相似文献   
89.
气候波动和土地覆盖变化下的黄河源区水资源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车骞  王根绪  孔福广  陈玲  姜秀娜 《水文》2007,27(2):11-15
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对象,以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为研究工具,建立不同气候波动和土地覆盖变化情景,模拟和预测未来水资源的变化。针对黄河源区特殊的下垫面条件,着重冰雪和冻土的水文过程调试,对模拟结果的评价显示,SWAT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黄河源区的水资源变化。不同情景下演算得出的水资源量数据可信,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随着认识的深入和模型结构以及参数的优化,模型在寒区水资源研究和管理中会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90.
小灵通采用PHS技术,占用了我国预留频段。也正是因为采用PHS技术,致使小灵通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信号覆盖半径小,穿透能力弱。为了弥补这些缺点,电信局采用了设置多个微蜂窝基站等方法,并且把小灵通基站的功率提高,采用了组控技术和智能天线技术。这样基本解决了覆盖、切换和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