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137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73篇
海洋学   6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10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Chloramphenicol (CAP) is an antibiotic commonly used in aquaculture as a prophylactic or disinfectant to prevent diseases, or as a chemotherapeutic agent to control diseases. This antibiotic is either spread directly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or administered through medicated feeds. It may be directly exposed to or enter the environment by leaching from uneaten feeds or from the aquatic animals' excrements. The antibiotic also directly enters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pharmaceutical wastewater. Toxicity of CAP to human bone marrow has been linked to fatal aplastic anemia. Antimicrobial residues enter the environment, which may also establish a selective pressure in favour of antimicrobial-resistant bacteria. The residues of antibiotics may pose potential risk to public health or increase the occurrence of 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Due to these perceived risk, treatment of CAP in farm animals intended for human consumption has been restricted. However, residue of CAP in the environment is still a concern. There have been some reports on the residual effects of CAP on aquaculture and on microbial resistance to CAP in certain environments. The biotransformation of CAP in aquaculture pond sediments has been reported, which indicated that salinity is one of the many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egradation of CAP. However, acclimatization and screening of dominant bacteria for biodegrading CAP have been rarely studied. This paper studied the microbial degradation of CAP. In order to screen the dominant bacteria for degrading, the source of bacteria was sampled from the aquaculture pond sediments of Baiyun Borough, Guangzhou, China. 60 mg/L CAP was used as a sole carbon source to screen CAP-degrading bacteria and the dominant bacteria were acclimated after 2 months.  相似文献   
132.
杨泽龙  陈杰  巴彦  白利云  郭文杰 《气象》2006,32(S1):121-125
结合生物产量分析,以聚类方法对内蒙古抗錦旗引种的9个牧草品种进行了气候相关性分析,划分了适应抗錦旗不同气候时段的牧草品种,提出大面积种植敖汉首蓿、草原1号苜蓿和阿尔冈金首蓿3个牧草品种,搭配种植一定面积的红豆草和蒙古冰草的人工草地优化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33.
引进24种优良牧草在青海省海北州西海镇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不同播种季节、不同播种密度及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的小区种植试验。结果表明春季播种比夏季播种更有利于各种牧草的生长发育和提高牧草的越冬成活率,临冬寄籽播种对部分禾本科牧草是可行的且其生长第一年比春季播种生长当年有更优异的表现;不同播种密度在种植当年对牧草覆盖度和产量有明显影响,而对发育期和生长高度的影响不大,在种植第二年这种影响趋于减弱。通过对各种牧草生长发育状况的观测和分析,比较其在越冬性能和产量方面的表现,并在地理气候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确定了9种适宜在本地部分地区推广种植的草种(品种)。  相似文献   
134.
日本水稻冷害防御技术的适应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介绍了日本东北及北海道地区目前尚在使用的低温冷害防御的对策技术及原理,并通过对严重冷害年份1993年进行的检验,进一步分析了这些防御技术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5.
充分利用四川盆地气候资源,建立优质的稻,油,果,菜,粮经作物“三高”农业示范区,从气候角度论证了建立“三高”农业区的适应性及其对策建议,以及以示范区农业稳定高产来带动全川的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36.
实时地形可视化ROAM算法的分块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宏伟  杨平  陈琦 《测绘通报》2003,(8):61-63,68
ROAM(实时优化适应性网格)算法由于计算速度快,图像质量损失少.是当前主要的实时地形可视化方法之一。以Duchainean提出的ROAM算法为基础,将地形分块引入世界空间误差区间,减少屏幕空间误差的计算次数,从而进一步提高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37.
社会—生态韧性视角下城乡治理的逻辑框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伴随着快速城镇化,生态环境剧烈变化与社会经济结构深刻转变使中国城乡发展问题愈发突出,城乡治理面临新挑战。社会—生态韧性理论与城乡治理实践存在紧密关联,但对两者关系的研究欠缺。论文以中国城乡发展问题为导向,厘清社会—生态韧性与城乡发展的关系,构建社会—生态韧性视角下城乡治理的逻辑框架。将社会—生态韧性的核心理念(耦合、自组织和学习)引入城乡规划、个体参与和政策制定,将促进城乡融合和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城乡治理中,需要将社会与生态问题统筹考虑,贯彻人地耦合的理念,形成多层级的城乡协同治理网络,促进适应性治理,培育不同尺度城乡治理主体的合作和创新,尤其要重视城乡社区的学习、适应能力构建。实践中需要充分利用空间规划工具,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城乡空间治理范畴,协调城乡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关系,增强城乡对不确定性的缓冲和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38.
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理论为理解人地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变提供了新思路与分析框架。本文采用风险—适应能力指数评估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构建气候变化与政策实施双重驱动的农牧复合型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评价体系,对1952—2017年达茂旗建旗以来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循环演化的阶段、特征、主控因子及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 乡村人地系统经历了重组—快速发展阶段(1952—2002年),人口数量增长260%,耕地面积增长13%,牲畜数量增长134%,草场面积退化增加了16.33%;快速发展—稳定守恒阶段(2003—2010年),人口数量增长2.8%,耕地面积减少2.3%,牲畜数量减少13.6%,草场退化面积减少10.7%;稳定守恒—释放阶段(2011—2017年),人口数量减少2.6%,耕地数量减少0.2%,牲畜数量减少10.6%,草场退化面积减少3.8%。② 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指数时间上呈现出缓慢上升(-0.016~0.031)、缓慢下降(0.031~0.003)、快速上升(0.003~0.088)的变化过程,空间上呈现“中部高度适应、北部中度适应、南部低度适应”格局。③ 1990—2000年系统适应性演化主控因子是人均有效灌溉面积(22.31%)、人均牲畜头数(23.47%),2005年是土地沙化程度(25.06%)、土地利用强度(21.27%),2010—2017年是农牧民人均收入(20.08%)、人均牲畜数量(18.52%)。④ 在气候暖干化与政策实施驱动下,农牧户与乡村社区两个尺度主体相互联系构成了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循环演化层级结构,尺度间的关联作用影响着不同尺度主体适应行为,从而影响系统适应性循环演化趋势,使系统结构与功能呈现“协调—不协调”的循环往复波动发展态势。同时,小尺度的农牧户生计适应行也深刻影响着乡村人地系统未来的演化方向。  相似文献   
139.
侯彩霞  周立华  文岩  陈勇 《中国沙漠》2018,38(4):872-880
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2002年起国家全面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在草原破坏严重的地区实施禁牧政策。政策实施后,草地生态明显恢复。作为草原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和禁牧政策的最直接承受者,农户对政策的适应性直接影响政策的顺利进行以及生态环境恢复的可持续性。基于宁夏盐池县入户调查资料,研究了不同类型农户对禁牧政策的生态环境效应感知以及对禁牧政策适应能力感知,分析了不同类型农户对禁牧政策的应对策略,探讨了影响农户适应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盐池县社会-生态系统尚处于不理想的系统稳态,生态系统恢复明显,但社会系统的适应性较低。农户普遍认为禁牧政策实施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改善,但对禁牧政策满意度感知处于中等水平,对禁牧政策适应能力的感知处于较低水平。由于生计方式和收入水平的差异,不同类型农户对禁牧政策的适应性感知差异较大。(2)不同类型农户采取不同适应策略应对禁牧政策实施造成的影响。纯农户适应策略以收缩型为主,兼业户和非农户以调节型为主,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农户以收缩型为主,高收入农户以调节型为主。(3)农户对禁牧政策的适应成本、自我效能和农户拥有的人力资本、金融资本是影响农户适应性策略类型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0.
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方法在适应性观测研究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穆穆  王洪利  周菲凡 《大气科学》2007,31(6):1102-1112
针对适应性观测中敏感性区域的确定问题,考虑初始误差对预报结果的影响, 比较了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CNOP)与第一线性奇异向量(FSV)在两个降水个例中的空间结构的差异,考察了它们总能量范数随时间发展演变的异同。结合敏感性试验的分析,揭示了预报结果对CNOP类型的初始误差的敏感性要大于对FSV类型的初始误差的敏感性,因而减少初值中CNOP类型误差的振幅比减少FSV类型的收益要大。这一结果表明可以把CNOP方法应用于适应性观测来识别大气的敏感区。关于将CNOP方法有效地应用于适应性观测所面临的挑战及需要采取的对策等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