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5篇
  免费   336篇
  国内免费   591篇
测绘学   54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570篇
地质学   2029篇
海洋学   148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55篇
自然地理   10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149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108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7篇
  1981年   3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2篇
  1950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3篇
  1947年   3篇
  1946年   2篇
  1943年   1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在收集中国福建省、台湾省及菲律宾吕宋岛现有GPS观测成果的基础上,统一归算了欧亚大陆东南缘弧-陆碰撞带现今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针对该区域超过1 000 km的超长跨度,建立了基于椭球坐标的最小二乘配置模型,计算了弧-陆碰撞带GPS应变分布。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地壳变形在中国台湾岛最强,菲律宾吕宋次之,中国福建省最弱。菲律宾海板块在中国台湾岛东侧与欧亚大陆被动型大陆边缘的陆缘构造楔强烈碰撞,在台湾岛内通过中央山脉的隆起、逆冲推覆以及西南部地壳的构造逃逸等形式被剧烈消耗。中国台湾地壳变形特征与中国台湾东侧菲律宾海板块的构造形态变化密切相关,而菲律宾吕宋的地壳形变则以菲律宾大断裂及其分支构造的相对滑动为主。  相似文献   
932.
933.
冷水坑铅锌银矿田位于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的江山—绍兴结合带南侧、武夷隆起带西北部的天华山火山盆地内,是武夷山成矿带中生代火山岩带中独具特色的斑岩型矿床。矿田内的火山岩分布广泛,但是区内火山岩系的地质时代归属仍然存在分歧,存在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早期的不同认识,制约了区域地质找矿工作。笔者等在对矿田火山岩系的岩性和岩相特征调查的基础上,对冷水坑矿田内鹅湖岭组流纹岩样品进行了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3件样品的锆石n(~(206)Pb)/n(~(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39.5±1.1 Ma、137.8±1.3 Ma和139.4±1.2 Ma,地质时代属早白垩世早期,指示流纹岩所在火山岩系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喷发有气爆和浆爆等喷发形式,分别表现为普利尼式和斯通博利式、乌尔卡诺式等不同喷发形式,所形成的火山碎屑岩中不同来源的晶屑、岩屑和浆屑各自所占比例不同,导致最小锆石U-Pb年龄的地质含义也不同,不一定都能代表火山碎屑岩的形成年龄。结合前人获得的凝灰岩和晚侏罗世花岗斑岩的锆石U-Pb年龄,推测冷水坑铅锌银矿田早白垩世早期发生了不同形式的火山喷发活动,是否存在晚侏罗世火山岩系仍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934.
Baranevskoy金-银矿床产于巴尔喀什火山的火山口,该火山坐落在堪察加中部矿区东南部。本文基于矿物学原理和流体包裹体数据分析探讨了Baranevskoy金-银矿床的成矿环境及其物理化学条件。Baranevskoy金-银矿床的围岩为中新世—上新世的安山岩和玄武岩。热液蚀变活动随深度逐渐变化,从而可以进一步划分出最深部的石英带、中部的石英-绢云母(明矾石)-黄铁矿-铁钛氧化物带及其伴生的石英-绢云母-伊利石-黄铁矿矿物组合和浅部的石英-冰长石-水云母-黏土矿物-碳酸盐岩带。成矿早期存在密集浸染的铜矿化,主要矿石矿物有黄铜矿、斑铜矿、砷黝铜矿-黝铜矿,并在Rhzavaya矿脉中存在少量的自然金。其中砷黝铜矿-黝铜矿系列以砷黝铜矿和黝铜矿两个端员作为代表,且以黝铜矿为主。成矿后期产出代表晚期金-银矿化的自然金、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碲化物和硫酸盐等标志性矿物。早期铜矿化(第一期)被认为是中硫阶段,紧随其后的为低硫型金-银矿化(第二期和第三期)。金从第一期到第三期都有沉淀。经研究发现,自然金也赋存于变质围岩的岩石裂隙内。早期的自然金相对富银,其中金的摩尔分数为59%~65%,低于后期(第二、第三期)自然金中金的摩尔分数(64%~72%)。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位于中部(Central)矿脉的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90~280 ℃,Rzhavaya矿脉的包裹体为190~240 ℃,产出自然金的蚀变围岩中石英的包裹体温度为230~310 ℃。包裹体总体表现出低盐度(0.9%~2.4% NaCleq)特征,推测存在大气水的混入。  相似文献   
935.
活火山是指1万年来有过喷发历史的全新世火山。火山的高分辨年代学对火山灾害评估和火山分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缺乏历史记载的全新世火山,直接对火山岩进行同位素定年很困难。本文利用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镭-钍-铀非平衡确定中国东部年轻火山的年龄。根据镭-钍-铀同位素,海南岛的马鞍岭和雷虎岭是全新世火山(马鞍岭:4.3ka;雷虎岭:4.7ka);镜泊湖火山(4.9ka)也是全新世火山;龙岗火山存在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活动(7.0ka,15.0ka);大兴安岭阿尔山和诺敏河Ra/Th非平衡消失但~(230)Th/~(238)U非平衡显著,属于晚更新世喷发(阿尔山:63ka;诺敏河:71ka)。海南岛的马鞍岭火山、雷虎岭火山和东北地区的龙岗火山、镜泊湖火山,是4座活火山。至于东北地区的阿尔山和诺敏河火山是否是活火山,有待测试更多样品的Ra/Th同位素。五大连池老黑山和火烧山有历史喷发记录,这与它们都存在显著Ra/Th非平衡一致。五大连池老黑山和火烧山的岩浆滞留年龄分别小于4.2ka和3.2ka,岩浆上升速率 18~23m/y。  相似文献   
936.
范兴利  陈棋福  郭震 《岩石学报》2020,36(7):2081-2091
近年来,有关长白山火山是否存在潜在喷发危险的讨论引起了国内外地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人们目前对其壳幔岩浆系统的了解却十分不足,已有的研究对长白山火山壳内岩浆房存在的深度位置、形态规模及其部分熔融程度的认识仍存在较大分歧。本研究通过汇集长白山火山及邻区(包括朝鲜境内)多个密集流动地震台阵和区域固定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采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获得了长白山火山区高精度的Rayleigh面波相速度模型。成像结果表明:长白山火山中-下地壳深度位置存在显著低波速异常,可能指示了岩浆房的存在。上地壳局部低速区可能反映了壳内深部岩浆向上运移的通道或者是区域小尺度的岩浆聚集体。长白山火山上地幔顶部的低速可能揭示了软流圈热物质上涌,其减压熔融为壳内岩浆房提供了幔源岩浆补给。  相似文献   
937.
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市宁江区毛都站镇牙木吐村发生M5.7级地震(45°16'12″N,124°42'35″E),震源深度13 km,震中位于郯庐断裂带西北侧的扶余/松原—肇东断裂带、第二松花江断裂带和扶余北断裂带交汇处。地震诱发震中距3 km范围内普遍的液化和地表裂缝,给当地居民带来严重灾害。可见液化构造以砂火山为主,其次为液化砂堆、液化砂脉和液化砂席等。液化砂火山又可分为有火山口型砂火山、无火山口型砂火山和无砂型(水)火山。地震液化伴生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有变形层理、负载构造和火焰构造、滑塌褶皱、碟状构造和包卷层理等。地震诱发液化砂火山形成过程包括液化层内超孔隙流体压力形成、上覆低渗透层破裂和水、砂喷出地表后砂涌3个阶段。液化和流化砂体在上涌过程中会注入低渗透黏土层形成各种形态的砂脉、砂席和多种类型的变形构造。垂向上地震液化结构可划分为底部松散可液化层、下部液化变形层、上部液化变形层和地表砂火山4层结构。液化层埋深2~5 m,液化层厚度2 m。松原M5.7级地震发震机制为NE-SW(35°~215°)方向挤压应力使断层活跃,推测扶余/松原—肇东断裂是主要的发震断层。松原地震液化构造研究为现代地震活动区和灾害易发区预测提供依据,为地震引发的现代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兼具将今论古意义,为揭示本世纪以来郯庐断裂带北段进入了一个强断裂和地震活跃阶段提供了最新的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938.
源于长白山天池地区的火山泥石流沉积可分为粗碎屑岩块(岩屑)泥石流和细碎屑浮岩泥石流,它们沿二道白河和松花江水系搬运的路径为从距天池火山口40km的三合水电站经过丰满大坝(360km)和吉林市(380km)到小白旗屯(450km),形成广泛的沉积区域。这两类火山泥石流的沉积成因有两种解释:一是形成于千年大喷发同期,是由一次性洪水事件搬运和沉积形成的;二是形成于千年大喷发期后经过多次搬运和沉积的产物。两个模式的共同问题是都没有考虑天池当时是否有水及其蓄水过程。后一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还回避了导致岩屑与浮岩两类泥石流频繁互层的沉积物源和水动力条件以及二者的转换机制,而这恰恰是关于泥石流沉积成因的基本要素。通过重新研究火山泥石流经典剖面(位于天池西北57.73km的水田村),作者发现本区火山泥石流沉积存在明显的物源剥蚀区与沉积堆积区的反剖面关系。即无论是粒径32~500mm的粗碎屑还是0.0625~16mm的细碎屑,成分自下而上(或沉积早期到晚期)呈现规律性变化:剖面下部的碎屑成分以浮岩为主(浮岩在物源区位于顶部),向上粗面岩和玄武岩明显增多(在源区它们位于浮岩之下),而沉积序列上部的碎屑成分是在物源区处于较深层位的岩脉辉绿岩和基底流纹岩。整个序列碎屑成分的沉积分异特征明显。沉积构造和岩相组合特征显示,该火山泥石流剖面的下部和上部碎屑粒度细、分选较好、成层性好、水平状层理发育,主要表现为环境较为稳定的以地面径流为主的河流相和末端扇相背景沉积;中部粒度粗、成层性差、主要表现为突发性洪水作用导致的洪积相事件沉积。沉积序列中频繁出现的冲刷面构造指示水流强度曾出现周期性的快速增加。自下而上冲刷面规模由小变大再变小,指示水流强度由弱变强再变弱。为了探讨天池的积水条件和蓄水过程,作者基于达西定律和质量守恒原理,模拟计算降水量、蒸发量、地表径流量、火山机构整体的平均渗透率和天池积水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当天池火山机构平均渗透率高于6m D(毫达西)时,天池地区降水量减蒸发量即使高达2000mm/y,水亦会全部渗流而出,因此天池不存在积水环境。当降水量减蒸发量小于1500mm/y时,则天池火山体平均渗透率需要小于4m D,天池才可能在200年之内集满现今的水量。当天池降水量减蒸发量小于1000mm/y时,天池火山体平均渗透率需要小于2.5m D,天池才可能在200年之内集满现今的水量。将水田村火山泥石流沉积序列与天池蓄水过程计算结果加以对比,我们提出本区火山泥石流沉积序列的另一种成因解释:(1)这是形成于千年大喷发之后的以地面径流或河流为主的背景沉积与洪水导致的突发性事件沉积互层的序列;上部和下部的细碎屑层主要表现为背景沉积,中部的粗碎屑岩块泥石流主要表现为洪流事件沉积。(2)下部的背景沉积可能对应于天池千年大喷发之后的持续积水过程,时间可能不少于200年;而上部的背景沉积则对应于本区的水系和地貌逐渐稳定并接近于现今条件的稳定型河流沉积。结合天池北坡和西坡古老树木年轮指示的沙松冷杉生长年代(公元1749-1768)同时考虑松柏类植物对水系和地貌稳定性较为敏感等因素,推测上部沉积环境趋于稳定的时间应该不晚于公元十八世纪初。  相似文献   
939.
莫知 《海洋世界》2010,(5):24-27
<正>3月份,冰岛南部的埃亚菲亚德拉冰川之下一座被人遗忘已久的火山,在沉寂了将近200年后再次喷发。当然,200年的时间在漫长的地质史上,也只算是沧海一粟。火山喷发可以算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地质  相似文献   
940.
论小坝梁铜矿床的海底火山热液成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德潜  赵平  魏振国 《地球学报》1995,16(2):190-203
本文对内蒙古小坝梁铜矿床的成矿地质构造背景、成矿地质特征、同位素及矿床地球化学作了一系列研究,并与国外同类矿床进行对比,确定该矿床属海底火山热液型,成矿时代为晚华力西期。此项研究为该类矿床的勘查拓宽了思路,指出小坝梁矿区北部与东部为勘探铜矿床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