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02篇
海洋学   46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沙尘暴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查明沙尘来源对防沙治沙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中国北方7地2021年“3·15”沙尘暴期间降尘样品,分析粒度组成和核素(235U、232Th、226Ra、137Cs)含量差异。结果表明:西宁、兰州、西安、北京、济南和临沂6地降尘以粉粒为主,核素含量特征表明降尘是远距离搬运的风尘沉积或吹蚀起的附近黄土。除中卫和西安外,其余5地沙尘的137Cs比活度远高于农耕地,低于植被覆盖度高的草地,沙尘的主要来源应不是农耕地,而是覆盖度低的侵蚀草地。西安沙尘的137Cs比活度与农耕地相近,农耕地可能是沙尘的主要来源。中卫沙尘粒度粗,137Cs比活度极低,沙尘来源于毗邻的腾格里沙漠。  相似文献   
112.
临洪河口现代沉积环境及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江苏北部临洪河口不同区域的表层与柱状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石英颗粒表面微细结构和沉积物的测年分析以及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分析.将河口划分为不同的沉积环境区.探讨了不同沉积环境中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石英颗粒表面微细结构、沉积速率以及重金属元素分布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临洪河口可以划分为低潮滩上的波浪与潮流强烈混合作用区、高潮滩上的弱潮流作用区、口门附近的潮流与河流强烈混合作用区和河道内河流与潮流弱混合作用区。重金属的含量在柱样的30~40cm深度呈现向表层递增的趋势,Hg的污染比较严重.其他元素基本无污染,整个河口区域的生态危害性严重;沉积物粒度分布不是该区域重金属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污水排放量增加、氧化还原层位、沉降方式和不同沉积区的水动力环境是影响本区域重金属元素分布和累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3.
滨海核电站排放的低放射性污染物对海洋浮游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的辐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为探讨人工放射性核素对海洋浮游藻类的辐射效应机制,研究了放射性~(137)Cs暴露下电离辐射对海洋浮游藻类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的形态、生长速率以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在放射性为1 000 Bq/dm~3比活度的~(137)Cs处理组、CsCl对照组和空白组的比生长速率均值分别为0. 600/d、0. 600/d和0. 610/d,组间差异不显著(p 0. 05)。在叶绿素荧光特征的影响方面,随培养时间的延长~(137)Cs暴露下的三角褐指藻F_o、F_m呈上升趋势; F_v/F_m、F_v/F_o、NPQ呈先上升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其稳定范围分别为0. 5~0. 6、1. 0~1. 4和0. 7~1. 1; Q_p呈现先下降后稳定的趋势,其稳定范围为0. 5~0. 6。通过差异显著性比较分析处理组和对照组、空白组的比生长速率和叶绿素荧光特性参数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海洋放射性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114.
太湖ZS孔沉积记录的近50年来营养盐沉积通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太湖北部竺山湾沉积物(ZS孔)钻探,测试ZS孔沉积物~(210)Pb、~(137)Cs、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和粒度,研究近代太湖湖泊沉积物营养盐沉积通量变化。结果表明,ZS孔中~(137)Cs比活度较低(<15 Bq/kg),利用ZS孔~(137)Cs 1963年时标得到平均沉积速率为0.32 cm/a,与应用~(210)Pb的CRS模式获得的近50年来平均沉积速率一致,利用~(210)Pb的CRS模式计算出近50年来沉积通量为0.13~0.75 g·cm~(-2)·a~(-1)),结合沉积物中的TOC、TN和TP浓度,获取了营养盐沉积通量在垂向上的变化,结果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营养盐沉积通量明显增加,谊变化趋势与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观测资料相符,有机磷的影响和人类活动被认为是造成近20年来TP沉积通量增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5.
The activity of caesium-137 (Bq/kg) in the crustaceous lichens and other samples was determined to prove the feasibility that crustaceous lichens work as a sensitive biology monitor to record the caesium-137 (Bq/kg) radiation levels of terrestrial environment. The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with GEM series HPGe ( high-purity Germanium) coaxial detector system (ADCAM -100 ) made by EC & GORTEC Company in USA. It was found that the activity of caesium-137 (Bq/kg) in the crustaceous lichens was one order of magnitude higher than that found in surface soil, and was over throe orders of magnitude higher than those found in the familiar biological samples. These results proved that crustaceous lichens may be one of the most sensitive biological monitors about the remote transmission and environmental radiation levels of caesium-137.  相似文献   
116.
日本福岛核事故对我国辐射环境影响的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黎  周斌  孙明华  吕恺  佟华  胡江凯 《气象》2013,39(11):1490-1499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受此影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3月26日,我国黑龙江监测站首次在空气样品中监测到来自日本福岛的放射性元素I 131,监测持续近一个月。基于我国31个省(区、市)的大气放射性浓度监测记录,综合利用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HYSPLIT)模式的扩散轨迹模拟技术和大气环流形势,分析讨论了日本福岛核事故泄漏期间我国大气放射性环境水平。整个监测期间,我国I 131的浓度最大值位于吉林省8.01 mBq·m-3,发生在4月7日左右,与在此期间我国东部地区的持续东风紧密相关;此外,华北、东北和西北的整体I 131相对浓度较高。Cs 137和Cs 134的最大值均发生在新疆地区,浓度分别为1.55和1.42 mBq·m3;与此同时,其全国平均浓度呈双峰型变化,峰值分别发生在4月4日和9日左右,其结果反映了大气环流和排放速率变化的综合影响。我国西北和华北的监测浓度值较高。此外,还就Cs 137/I 131和Cs 134/Cs 137的比值与其他国家的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监测到的Cs 137/I 131比值在0.04~0.9之间,其值变化范围较大,且整体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整个监测期间Cs 134/Cs 137比值在1附近摆动。  相似文献   
117.
介绍原子钟的原理、发展状况和应用,并比较它们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18.
青藏高原中部错鄂全新世湖泊沉积物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青藏高原中部错鄂湖泊沉积物的137Cs和210Pb研究表明, Cs在碱性湖泊的沉积物中发生了明显的垂向迁移, 用于确定短尺度年代会带来误差; 利用210PbCRS模式可以满足近代测年的需要, 获取不同深度的质量累积速率, 这一累积速率的变化与器测降水资料有很好的一致性, 进一步证明了210PbCRS模式对错鄂近代湖泊定年的可靠性. 根据表层沉积物的14C日历校正年龄, 确定“老碳”影响的绝对年龄, 并假定“老碳”影响是持续、稳定的, 对所获14C年龄进行了二次校正, 消除了“老碳”对错鄂湖泊沉积物中总有机质和植物残体的14C结果产生的影响, 同时推断CE-2孔在40~35 cm段存在沉积间断. 根据湖泊沉积物的沉积规律, 建立了错鄂湖泊沉积物14C年代序列, 在这个年代序列的基础上, 沉积物环境指标对全新世主要气候事件有很好的反映, 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该年代序列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19.
吉林省西部月亮湖沉积物的210Pb和137Cs测年及沉积速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吉林省西部月亮湖沉积柱中137 Cs和210Pb比活度测定的基础上,进行了沉积柱137 Cs和210Pb测年和现代沉积速率研究。月亮湖沉积柱在18cm和32cm处存在2个明显的137 Cs峰值,所对应的时标分别为1986年和1963年,据此时标计算的1963 2006年月亮湖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74cm/a,19862006年平均沉积速率为0.90cm/a。对比了CIC、CRS和CFCS模式的210Pb计年结果,其中:CIC模式的计年结果明显偏离137 Cs时标;64cm以浅沉积物的CRS、CFCS模式计年结果接近,并与137 Cs时标基本一致;但当沉积物的深度大于64cm时,CRS、CFCS模式计年结果具一定差别,鉴于此深度以下CFCS模式计年的指数方程的相关系数较低,其计年结果的代表性较差,因此,此深度以下采用CRS模式计年。根据CRS模式计年结果计算的月亮湖沉积速率为:1835 1898年平均为0.33cm/a,1898 1920年平均为1.09cm/a,1920 1961年平均为2.21cm/a,1961 2006年平均为0.94cm/a。沉积速率的年际变化反映了月亮湖及其流域内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20.
张素红  严平  李森 《中国沙漠》2007,27(6):932-935
 采用137Cs示踪法研究了海南岛滨海地区风沙活动特征,初步查明:由于137Cs沉积量有限,海南岛137Cs背景值含量较低,距海越近沙地中137Cs含量越低,在植被覆盖较好的草地与林地土壤中137Cs含量稍高;根据灌丛沙丘及丘间地剖面的137Cs分布态势,丘间地剖面137Cs含量趋于微量的均匀化,表现出长期稳定沉积特征,而灌丛沙丘具有人为扰动剖面的特征;海南岛西部沙地风沙沉积速率约为1.25 cm·a-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