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181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676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雷击地闪密度与雷暴日数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马金福  冯志伟 《气象科学》2009,29(5):674-678
根据美国卫星观测得到的我国各省区年平均总闪电资料并计算出各省区的年平均地闪密度(以下简称地闪密度);根据全国各省区220个站点的年平均雷暴日资料,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以下简称<规范>)公式计算出全国各省区的地闪密度.比较两种方法得出的地闪密度,发现存在较大的差异,且不同区域差异变化很大.用单位雷暴日地闪密度概念,分析了我国各地单位雷暴日地闪密度的差异及其原因,指出单位雷暴日地闪密度能粗略反映与我国气候特征相适应的地闪密度的分布状况.进一步分析湖州市2007年人工观测和闪电定位仪观测的闪电资料,得到相同的结论.从而提出<规范>规定的地闪密度计算公式存在较大误差,应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相似文献   
72.
曾晓梅 《气象科技》2009,37(1):56-56
NOAA与NASA宣布,已经选定Lockheed Martin Space Systems Company of Palo Alto,Calif公司来设计与开发将搭载于新一代天气卫星的闪电探测仪,项目资金为96.7×10^5美元。这种新的地球静止闪电成像仪(Geostationary Lightning Mapper)可以探测西半球任何时间地点各种类型的闪电,探测结果可作为预报人员预报雷暴与龙卷风的指标。该探测仪将搭载2014年12月发射的NOAA新一代地球静止卫星GOESR。  相似文献   
73.
利用多普勒双偏振多参数气象雷达,结合地面LD-Ⅱ闪电定位仪资料,对一次中尺度对流强风暴云的雷电过程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闪电发生前后,对流云上部的差分传播相移率KDP、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和差相移φDP有明显的变化,反映出云中冰相粒子排列取向随云中电场分布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这种闪电发生时冰相粒子排列取向存在明显变化的信息,说明用多参数气象雷达探测的技术以及开展雷电预警预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4.
利用闪电定位仪、常规地面观测、物理量场、雷达卫星资料来分析一次强降水过程的闪电特征。着重分析了地闪的时空分布、地闪潜势、地闪和雷达回波强度的关系,得出本次降水过程主要以负地闪为主,但不同降水时段正地闪所占比例不同,负地闪主要分布于贵州中部地区及东北部,正地闪分布较为分散,不稳定能量的积聚对闪电的发生起重要作用。雷达回波强度对闪电的发生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地闪主要发生在回波强度〉40dBz的地区及周围,但不同降水时段回波值不同,有的时段地闪主要发生在回波强度〉35dBz的地区及周围。  相似文献   
75.
《浙江气象》2009,30(2):48-48
强对流天气能不能更及时预测?高空雷暴雨区能不能准确定位?国内知名卫星专家、上海航天局科技委副主任魏钟铨向记者透露:由上海航天局抓总研制的我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正在加紧研制中,上面装有国产气象卫星上从未用过的闪电探测仪和大气探测仪,预计在2013年底发射上天后,能看闪电、观对流,通过对闪电频率的捕捉更精准预测中国上空大气中的强对流现象,方便及时预警。  相似文献   
76.
山东省雷电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卫星观测到的闪电资料和山东省雷暴资料对山东省雷电活动进行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雷暴日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卫星观测到的闪电密度空间分布大体一致;雷暴日的季节分布特征与卫星观测到的闪电季节分布大体一致;山东省的雷暴日变化具有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年雷暴日数具有明显的线性减少趋势,并呈现出在波动中下降的特点。  相似文献   
77.
基于GIS的市(地)级闪电定位应用平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河源市闪电定位应用平台的开发为例,说明GIS技术结合闪电定位系统在雷击灾害鉴定、短时临近预报、人工增雨等气象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78.
湖北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学良  刘学春  黄小彦  史雅静 《气象》2010,36(10):91-96
为揭示湖北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及雷电活动规律,以满足雷电灾害防护和雷击风险评估工作需要,采用湖北不同地理位置的13个雷击探测仪组成的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取的2006年3月至2009年2月的云地闪电资料,从闪电的极性分布、日变化、月变化、强度、闪电密度、累计概率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云地闪电中负闪电占闪电总数的96.2%;正闪电占闪电总数的3.8%;闪电频次的日变化呈明显的单峰单谷型,一日中,最大值出现在15—16时,最小值在09—10时;一年中,4—8月闪电次数占全年闪电总数的95.9%,其中7—8月闪电次数最多;正、负闪电的强度主要集中在10~50 kA,大于30 kA的累积概率在50%以下,大于60 kA的累积概率8.1%,大于100 kA的累积概率1.6%;拟合出湖北地区大于某雷电流强度累积概率方程,经统计分析,实测值与计算值相关系数达0.99998。闪电密度分布呈明显的地域性差异,鄂东南的嘉鱼县、咸宁、黄石、鄂州市一带为闪电高密度区,鄂西的远安县、当阳市附近为闪电次高密度区。山区与丘陵、平原交接地带,即地表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的地带,是雷电多发地带。鄂西南山区县市雷电日数较多,闪电密度不一定随之增加,其原因可能是山区县市土壤电阻率较大和山区局地小气候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9.
为了澄清微秒时间尺度脉冲活动是否属于K过程的一个必要特征,分析了16次地闪和12次云闪后期对应电场K变化期间的VLF/LF(磁场)脉冲活动和VHF辐射特征。结果显示,微秒时间尺度脉冲活动是K过程的一个必要特征:(1)绝大多数K过程其VLF/LF脉冲活动表现为一个密集的小幅度脉冲簇,脉冲间隔从几微秒到十几微秒不等,其幅度比同期地闪回击幅度弱一个数量级,偶尔上面叠加了与地闪回击幅度可以比拟的大脉冲;(2)另有一部分K过程VLF/LF脉冲活动则类似于地闪或者云闪初始击穿过程的大双极性脉冲列。K过程同时伴随了准连续的Q噪声形态和分立脉冲形态的VHF辐射,这些VHF辐射倾向于与VLF/LF脉冲活动同时在K阶梯电场变化一开始即启动并伴随着K阶梯电场变化,但是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固定的强度对应关系。K过程放电期间,这些VLF/LF脉冲源的入射方位演变特征表明,它们产生于一个云内不断扩展的源。K过程微秒时间尺度脉冲活动和VHF辐射特征以及它们与K变化之间的时间对应关系支持K过程是云内流光过程的结论。  相似文献   
80.
宁夏北部一次短时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自动站、闪电定位信息、多普勒雷达、卫星黑体亮温等气象资料,对2008年7月18日夜间宁夏石炭井的短时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单站短时暴雨是在“西高东低”的环流背景下,受东北冷涡后部横槽和低值系统影响,由两个相对较强的对流单体先后影响而后合并维持造成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在宁夏北部持续时间近6h,云项亮温梯度最大值维持在石炭并一带;对应3次强降水时段,雷达回波强度、回波顶高、VIL出现了3次峰值,径向速度出现了气旋式辐合和逆风区结构,逆风区出现时间较强降水出现提前了20~30min,与强降水的发生、发展和减弱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闪电发生高密度区位于降水中心前缘,闪电频率突然增大时间较强降水出现超前1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