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178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66篇
地质学   422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2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81.
采用常规急性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干露胁迫条件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持虾体湿润并用冰块降温的P组干露胁迫12h后成活率为75%,显著高于其它各实验组(P<0.05)。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不同干露胁迫条件对脊尾白虾血细胞和肝胰腺组织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ferritin基因表达的影响。干露胁迫能诱导脊尾白虾血细胞、肝胰腺HSP70基因的表达上调,肝胰腺中的高表达时间相对血细胞中出现的较早;干露胁迫能诱导湿润低温P组脊尾白虾血细胞和肝胰腺ferritin基因的表达上调,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各组织ferritin基因表达的上调时间具有差异性,血细胞最先上调。其余实验组脊尾白虾各组织ferritin基因表达均下调,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在脊尾白虾受干露胁迫的耐受范围内,HSP70和ferritin基因发挥抗氧化功能。  相似文献   
582.
晚新生代以来,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四川盆地周边及盆地内部,发育众多的褶皱变形及逆冲断裂.四川盆地西南缘的雅安-名山地区也发育系列褶皱变形如蒙顶山背斜.根据野外实地调查、DEM及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古青衣江的一条古代主干河道在蒙顶山背斜被识别出来,该古河流控制了名邛台地的冲-洪积沉积.伴随古青衣江上游发生河流改道事件,名邛台地也停止发育,一段废弃河道在蒙顶山中被保留下来,并在蒙顶山背斜持续褶皱过程中,河流纵剖面遭受变形.根据名邛台地的ESR测年,可确定古青衣汀被袭夺事件发生在312±3.0ka,结合河流纵剖面变形的几何计算,获得背斜开始发育的时间为3.2~3.8Ma,蒙顶山背斜相对于下里向斜的隆升速率为0.46mm/a.研究结果可以限定该地区褶皱构造活动的起始时间、变形速率以及山体的剥蚀速率.  相似文献   
583.
迄今为止对华南地区古—中生界褶皱构造变形形成时期的主流认识是晚中生代的燕山期,但是笔者近年通过对黄陵背斜露头剖面的观察、地质图分析和前人认识的资料汇总,认为黄陵背斜经历过早白垩世以前印支—晚燕山运动的构造变形,晚白垩世、古—始新世经历了伸展隆升或变质核杂岩的形成过程,最终的挤压褶皱构造变形发生在渐新世末大约24.6Ma,即新生代的喜山运动中期。通过研究得到两点启示:(1)引起华南地区NNE走向挤压褶皱与推覆构造最后定型的"四川运动"不是发生在早年谭锡畴和李春昱根据当时资料定位的晚白垩世的燕山期,而应该是古近纪渐新世末的喜山期;形成"四川运动"的宏观背景是始新世中期—渐新世太平洋板块运动的转向,即从43~36Ma以前的太平洋板块向NNW俯冲转为向NWW俯冲,以致构成对中国东部包括扬子—华南板块在内的NWW向挤压,形成中国东部从华南到东北以NNE走向为主的挤压褶皱、推覆构造变形及相应的盆-山地貌,和李四光早年提出挽近时期形成的"新华夏系"构造地貌轮廓一致。(2)中新世印度洋中脊快速扩张,引发印—澳板块向NNE俯冲、推挤引起青藏高原的初次隆升,形成NWW向展布的青藏—闽粤初始高原,黄陵背斜是初始高原与"新华夏系"盆-山地貌的构造结点,具有双重构造特征,经历了中—上新世高原隆升剥蚀和夷平,现今山-盆起伏的构造地貌是上新世晚期至早更新世晚期(3.6~0.8Ma)以来快速隆升的产物。  相似文献   
584.
米仓山隆升时代的沉积学制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仓山地区位处上扬子北缘,既是四川盆地的北部边界,又是龙门山、秦岭造山带与四川盆地三者之间的盆山转换地带,是探讨秦岭造山带—上扬子北缘中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地区,其隆升时代关系到四川盆地的时空边界与区域构造演化格局。通过米仓山南、北两侧侏罗纪地层沉积层序的详细对比,可以确定米仓山侏罗纪古地理地貌与隆起特点。本研究在米仓山南侧分别选取旺苍白水镇、南江赶场镇2条侏罗系剖面进行实测和研究,并实测米仓山北侧西乡堰口侏罗系剖面。通过3条侏罗系剖面的沉积建造、层序地层特点对比分析表明,米仓山南北两侧侏罗系总体具有一定的可对比性,尤其是南北两侧下侏罗—中侏罗统下段沉积层序基本相同。这种沉积建造的可对比性表明,米仓山隆升时代至少始于中侏罗世晚期。  相似文献   
585.
王晓亮  赵元艺  赵希涛  陈军典  吴文彬 《地质论评》2024,70(1):2024010023-2024010023
河流阶地是研究河流演化、构造运动的良好载体, 虽然北京地区第四纪地质研究程度较高, 但北京东部地区对河流阶地的相关研究资料较少。本文以北京平谷燕山山前发育的泃河、黄松峪石河、将军关石河为研究对象,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光释光测年技术(OSL)详细划分了上述河流阶地的发育序列,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部分河流阶地的形成时代、阶地成因及河流阶地对燕山隆升的响应等地质问题, 认为泃河南岸发育有3级阶地, 北岸发育2级阶地;黄松峪石河最多发育有6级阶地;将军关石河发育有5级阶地。将军关石河至晚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161. 7±7. 7 ka BP), 黄松峪石河至晚形成于晚更新世早期(121. 2±5. 4~100. 3±4. 1 ka BP), 泃河至晚形成于晚更新世中期(79. 4±3. 3~70. 8±3. 4 ka BP)。泃河、黄松峪石河、将军关石河各级阶地的形成受到了古气候变化和燕山隆升的双重影响, 平谷地区燕山在中更新世晚期以来, 一直处于隆升的状态, 晚更新世早期时隆升速率达到最大, 可达0. 24~0. 34 mm/a, 晚更新世中期时隆升速率降低, 0. 18~0. 24 mm/a。以上成果对研究北京东部河流阶地发育特征、形成时代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也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燕山的隆升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