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60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10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青海湖盆地35万年来的植被演化及环境变迁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本文依据青海湖南岸二郎剑阶地QH-86孔(深155m)中200余个孢粉样品的分析资料,将该孔深78m以上的孢粉图式,从下至上划分出七个区域性孢粉带,并结合铀系法测年数据,论述了350ka B.P.来的湖区植被和环境演变。其气候曲线与毗邻的柴达木盆地,甚至与深海钻孔及洛川黄土,具有可对比性。  相似文献   
312.
青海湖地区环境变化对动物区系演变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海湖地区近百年来由于气候干暖化趋势增强,湖周植被、土地退化,人类经济活动加剧,湖区青藏高原动物成分的种类和数量减少,但蒙新及华北动物区系成分则有增加趋势,致使该区动物区系成分发生显著变化。从青海湖地区动物区系形成来看,决定动物区系演变的原因主要是气候、生物等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人为因子影响仅在近30年来才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313.
李祥忠  刘卫国 《湖泊科学》2012,24(4):623-628
介形类壳体的氧同位素组成已成为恢复湖区古气候/古环境的有效代用指标,而其氧同位素分馏及环境意义目前还缺乏研究.为评价青海湖介形类壳体氧同位素分馏及其环境意义,在青海湖进行系统的表层沉积物和水样的采集,测定表层沉积物中的意外湖花介(Limnocythere inopinata Bird)和相应水样的氧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意外湖花介壳体的氧同位素组成主要受控于水体的氧同位素组成,除温度的影响外,还可能受到盐度的影响,随着盐度变化,该种壳体与水体之间的同位素分馏呈减小趋势,而两者的氧同位素组成均呈偏正趋势.青海湖意外湖花介壳体的氧同位素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间接反映水体盐度的变化,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14.
青海湖QH-2000钻孔沉积物粒度组成的古气候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28  
刘兴起  王苏民  沈吉 《湖泊科学》2003,15(2):112-117
据孢粉记录所划分的气候演化阶段,研究了青海湖QH—2000孔沉积物粒度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冷干和暖湿气候条件下沉积物的粗颗粒组分明显增多;介于二者之间的气候条件下,沉积物的粒径变化相对较平缓.QH—2000孔沉积物粒度的波动特征表明:晚冰期冰川的消融开始于14300aBP左右;博令(Boelling)暖期是冰川大量消融的时期,冰融水对青海湖的补给结束于博令暖期的晚期,即12000aBP左右;新仙女木冷事件和8200aBP左右的冷事件具有突变性的特点.全新世大暖期结束后,气候在转型过程中具有相对冷暖和干湿的快速波动特征;2100—0aBP间,沉积物粒度的变化特征同人类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315.
为了解青海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关键环境驱动因子,于2020年5月(春)、8月(夏)、10月(秋)对青海湖进行系统调查,分析浮游植物群落在3个季度和4个区域(湖滨带、进水区、浅水区和深水区)间的差异。3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39属65种,物种组成以硅藻(36种,占总物种数的55.38%)、绿藻(17种,26.15%)和蓝藻(7种,10.76%)为主。4个区域间的浮游植物丰度存在显著差别,其中深水区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区域,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深水区的环境较为稳定。3个季节间,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具有较大差异:夏季和秋季的丰度、生物量均为春季的近10倍;浮游植物的优势类群和种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春季最具优势类群为硅藻门,优势种也主要隶属于硅藻门,而夏、秋两季则以蓝藻门种属占据主要优势。春季浮游植物的Pielou均匀度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夏、秋两季,秋季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高于夏季。PERMANOVA分析和NMDS分析显示,青海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季节间具有显著差异。此外,dbRDA分析表明:盐度、水温和总磷...  相似文献   
316.
介绍青海湖候鸟迁徙系统的体系结构、主要功能等,以青海湖重要繁殖水鸟迁徙路线上重要停歇地的禽流感预警与风险评估为例介绍该系统的核心功能,并以代码展示了该功能的具体实现思路。  相似文献   
317.
青海湖表层底泥中放射性同位素137Cs的来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青海湖是我国环境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地区,近年来137Cs计年技术已在这一地区得到广泛的应用.已报道的青海湖沉积物中137Cs垂直分布曲线显示,剖面最表层0-1 cm泥沙的137Cs浓度约60 Bq/kg,大致为峰值浓度的2/3,远超过近年来大气沉降137Cs所应带来的沉积水平为查明青海湖表层底泥中放射性同位素137Cs的来源,深入理解湖泊沉积过程,本文对青海湖沉积剖面的137Cs面积活度与137Cs本底值、湖泊表层底泥的137Cs浓度与入湖河流洪水沉积泥沙开展了比对研究.结果表明核爆期间的大气直接沉降是青海湖东南湖湾表层沉积物中的137Cs主要来源,约占4/5,风沙和入湖径流河沙的间接输入的137Cs仅占1/5而最表层0-1 cm的沉积物中137Cs很可能主要来源于底泥扰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用沉积岩芯开展青海湖环境研究时,分辨率的选取需要慎重考虑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318.
青海湖近900年来气候环境演化的湖泊沉积记录   总被引:40,自引:9,他引:31  
通过对青海湖沉积物碳酸盐含量、磁化率、TOC等多环境指标的分析,探讨了青海湖地区近900年来的气候环境演变。结果表明青海湖地区近900年来气候变化属于暖干-冷湿的气候演替类型,经历了5次冷湿期和5次暖干期,中世纪暖期、小冰期以及20世纪以来的升温在该沉积岩芯有清晰的记录。沉积物的磁化率和沉积速率的变化忠实地记录了本世纪以来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19.
基于对青海湖滩坝砂体形成和保存条件研究的认识,应用"将今论古"的研究方法,从物源供给、湖盆底形、风动力-水动力、湖岸线形态及湖平面变化(层序演化)等方面,对现代青海湖与鄂尔多斯盆地滨浅湖滩坝沉积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鄂尔多斯湖盆在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期间,长9—长82—长7沉积期既处于二级层序的早期,同时又位于三级层序湖侵体系域,十分有利于陆源碎屑滩坝的保存。建立了延长组滨浅湖滩坝砂体分布的预测模型,指出盆地南部(包括西南部与东南部)是长9—长8_2—长7期滩坝砂体发育与保存的有利地区,也是未来寻找滩坝型油气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320.
李相虎  任立良  张奇  王刚 《湖泊科学》2010,22(5):749-756
针对目前研究蒸散发时间尺度转换方面的不足,构建了月蒸散发时间尺度转换模型,对淮河史灌河流域黄泥庄小流域1982-1987年月蒸散发能力进行逐栅格解集,并与改进后的AFFDEF分布式水文模型耦合进行日径流过程模拟.结果显示:解集产生的日蒸散发能力随时间在平均值附近波动变化,能很好地体现日蒸发量的时间变异特点;模拟的日径流过程的精度较高,平均Nash效率系数在80%以上,径流深相对误差都在10%以内,平均泊松相关系数为0.912,模拟流量过程曲线与实测值匹配的较好;经与采用平均解集模式的模拟结果对比发现,耦合蒸散发时间尺度转换模型后的模拟精度与前者大体相当,部分指标略优于前者.蒸散发时间尺度转换模型解集产生的日蒸散发量序列能够反映日蒸发量的时间变异特点,更能满足区域日降雨径流过程模拟的需要,可为解决资料匮乏区域水文模拟提供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