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1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203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200篇
地球物理   282篇
地质学   644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98篇
自然地理   12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48年   4篇
  1943年   2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青海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农业气候资源适应性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简要分析了青海省气候资源的特征以及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本省气候资源数量、特性及可能发生的变化;从本省种植业现状存在结构单一、耕地使用尚需调整出发,提出了充分利用冷凉气候资源的优势,顺应气候资源的可能变化,并结合本省畜牧业的现状提出本省种植业的适应性对策,主要包括: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合理轮作、适当扩大饲草和饲料作用种植,实行农区兴林、旱区兴牧,以促进农牧业结构等建议,为本省农牧业部门制定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2.
通过对青海省1961~2000年40年逐站、逐日日最高气温≥30℃资料统计,并对出现高温天气的500hPa月平均,100hPa月平均、700hPa温度场环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了造成本省高温天气的成因。  相似文献   
23.
本根据诺木洪气象站1980-2000年的物候期观测资料和年降水量,日照时数、气温三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归纳划分出诺木洪地区的物候季节;春季(初春、仲夏)、夏季、秋季(初秋、仲秋),冬季(初冬、隆冬、晚冬),然后根据物候出现期和界限温度的密切关系,为农林生产部门如何利用物候季节、科学安排农事活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4.
青海砂西油田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部沉积相定量研究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油田开发难度的加大,开发中仅仅把储集砂体的沉积相类型确定下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准确地预测砂体的宽度、长度等定量参数,这就是本文所指的沉积相定量研究。本文根据大量钻井资料,在地层精细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对青海砂西油田E31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曲流河三角洲平原进行了定量研究,确定了分流河道砂体的宽度、宽/厚比等参数。研究表明,本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砂体宽多为 1200-3000m,厚多为5-10m,宽/厚比200-280。曲流河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砂体宽多为 400-700m,厚多为3-6m,宽/厚比80-110。辫状分流河道砂体比曲流分流河道砂体普遍宽、厚是由于辫状分流河道频繁摆动改道引起砂体的横向拼合和垂向叠置所致。这种河道可称复合河道。利用“厚度中心法”可区分复合河道与单河道。由于不同沉积相的砂体宽度不同,在油田开发中井网部署方案应该不同。  相似文献   
25.
巨生成 《青海地质》2002,11(1):54-60
通过采用美国陆地卫星TM741合成图像和中巴资源卫星CCD数据,分析影响土壤侵蚀主要因子,对青海东部约10.6万km^2的区域进行了水土流失遥感解译,划分出3个侵蚀区、8个侵蚀亚区,总结了该区土壤侵蚀类型和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其发展演化趋势,为进一步水土保持与现状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6.
2001年11月14日新疆-青海交界8.1级地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2001年11月14日新疆-青海交界8.1级地震的预测情况,给出了中、美、日等对此次地震的震源参数测定和震源机制,以及余震的分布和加卸载响应比随时间的变化。进而对震区近期地震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7.
作为高海拔生态环境的青海北部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 ,青海北部气候环境一直处于冷暖、干湿波动过程之中 ,湖泊水域也发生了相应的扩张和收缩 ,成为高原人类迁移和发展的自然背景。约 3 0kaB .P .,在晚期智人出现和迁徙的关键时期 ,青海北部开始有了最早的人类活动 ;更新世末—全新世初 ,气候转暖 ,古人类再次来到青海北部 ;进入全新世中期 ,气候暖湿 ,湖水位回升 ,细石器技术变得十分普通 ,青海北部的人类活动渐趋频繁。  相似文献   
28.
锡铁山铅锌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找矿工作的实践,认为锡铁山铅锌矿床是由火山喷流沉积—后期热液叠加改造富集的块状硫化物多金属矿床。区域上NW—SE向早古生代形成的裂谷带,三级盆地内沉积的晚奥陶世滩间山群的大理岩与绿片岩系是表区找矿的最佳区段。而绢云绿泥斜长片岩、含碳质绢云绿泥片岩、白色大理岩、条带状大理岩是铅锌矿的最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29.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GPS data, aseism/c negative dislocation model for crustal horizontal movement during 1999-2001 in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Qinghai-Xizang block is presented, combined wit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pparent strain field in this are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tion and deformation of active blocks and their boundary faults, together with the place and intensity of strain accumulation are analyzed. It is shown that: a) 9 active blocks appeared totally clockwise motion from eastward by north to eastward by south. Obvious sinistral strike-slip and NE-NEE relative compressive motion between the blocks separated by Qilianshan-Haiyuan fault zone was discovered; b) 20 fault segments (most of them showed compression) locked the relative motion between blocks to varying degrees, among the total, the mid-east segment of Qilianshan fault (containing the place where it meets Riyueshan-Lajishan fault) and the place where it meets Haiyuan fault and Zhuanglanghe fault, more favored accumulation of strain. Moreover, the region where Riyueshan-Lajishan fault meets north boundary of Qaidam block may have strain accumulation to some degree, c) Obtained magnitude of block velocities and locking of their boundaries were less than relevant results for observation in the period of 1993-1999.  相似文献   
30.
随着现代化土地管理的需要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土地信息管理系统得到全面发展。本文对“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概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指出青海省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与应用现状及建立县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现实意义。详细探讨我省在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中的生产组织、可行性方案等问题。对青海省继将开展的全面“数字国土工程”的实施和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维护和应用有着一定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