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100篇
地质学   8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61.
北部拉萨地块晚中生代的地壳生长时间和机制存在争论。本文报道了北部拉萨地块的改则亚多侵入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资料。改则亚多侵入体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106 Ma),其岩石类型包括二长闪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岩石属于钙碱性系列岩石,显示轻稀土富集,Nb和重稀土亏损,其中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显示了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主体岩石样品具有一致的εNd(t)(2.65~1.42)和(~(87)Sr/~(86)Sr)i(0.7045~0.7049)。二长闪长岩、闪长岩由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橄榄岩熔融产生的玄武质岩浆经过地壳混染和分离结晶作用形成。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由增厚的新底侵玄武质下地壳熔融形成。早白垩世晚期(118~105 Ma),俯冲的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岩石圈板片后撤过程中,诱发软流圈上涌,导致其上覆地幔熔融或其自身发生减压熔融,来自亏损地幔的岛弧岩浆连续底侵加入到北部拉萨地块的地壳或喷出地表,导致了该区在晚中生代的地壳生长。  相似文献   
62.
崔福庆 《地质与勘探》2021,57(3):621-630
为探究青藏工程走廊带楚玛尔河地区冻融土导热系数的基本规律,采用瞬态平面热源法测试了148个冻土试样和88个融土试样导热系数。对楚玛尔河地区黏性土和砂土导热系数的总体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黏性土、砂土导热系数与干密度和含水率之间进行二元回归方程拟合,并分别建立黏性土、砂土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楚玛尔河黏性土导热系数分布较为集中,砂土导热系数离散度高,分布范围较广;二元回归方程对黏性土、砂土导热系数平均拟合优度较低;与二元回归方程相比,以干密度和含水率作为输入因子所建立的楚玛尔河黏性土、砂土导热系数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精确度。研究成果可有效预测青藏工程走廊带土体导热系数,对冻土温度场计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3.
刘志云  黄川  于晖  钟振涛  崔福庆 《冰川冻土》2021,43(5):1458-1467
为探究青藏工程走廊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分布情况,结合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沿线300个钻孔点的活动层厚度监测数据,基于年平均地表温度、平均植被指数、等效纬度、纬度、高程和含冰量等参数建立了活动层厚度的经验公式、随机森林和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 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活动层厚度与各预测因子间具有极强的非线性关系;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具有最高的预测精确度,拟合优度R2达到0.84。运用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和高精度遥感数据绘制活动层厚度分布图,分布图显示研究区内活动层厚度主要为2~4 m,总面积为5 468.3 km2,面积占比为47.27%,主要分布于楚玛尔平原至北麓河盆地和唐古拉山区南部至头二九山区;活动层厚度大于4 m次之,总面积为3 382.3 km2,面积占比为29.24%,整体分布偏向南部地区,主要分布于布曲河谷地至头二九山区。并对研究区活动层厚度与含冰量、地温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活动层厚度随含冰量增加而减小、随地温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64.
充分应用GPS、区域水准、跨断层等地形变观测资料, 借助非震负位错反演, 结合地震活动, 综合研究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Ms8.1级地震对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壳运动与应变积累的影响。通过分析笔者认为, 青藏块体内部Ms8.1级巨大地震能量释放产生的扰动应力场对NE向主压背景应力场的调制作用, 导致块体边界构造区域地壳差异运动和应力应变状态发生变化。其中, 对阿尔金断裂东段与祁连山断裂带西段的应变积累状态反映减缓为主的影响, 而对祁连山断裂带中东段则反映促进应变积累为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定时期、一定程度的。近期青藏块体东北缘区域应力场处于昆仑山、玉门、民乐等地震后的恢复状态。而由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后有限的GPS、跨断层短水准观测资料, 可推测汶川地震对甘川交界东段-甘川陕交界区应变积累状况一定程度促进影响。  相似文献   
65.
青藏块体及其周边地震活动的迁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活动迁移是地震群体活动的一个特征,它可以反映地震构造带活动特点及其地震动力作用概况。本文研究了青藏块本及其周边地区强震空间分布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发现自1897年以来地震活动有自南而北,再由北向南的往返迁移规律,而且这种迁移与地震活跃期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本区地震动力作用演变及发展,进而对本区第V地震活跃期今后几年地震活动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判断。  相似文献   
66.
本文研究了青藏块体东北缘4个测点断层气体的异常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1992年-1993年各测点断层气组分普遍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测值突跳、上升变化,各测点及各组份异常有明显的同步性特征。本文着重介绍了1993年10月26日托来6.0级地震前多观测点断层气体的异常情况。最后,本文还对断层气体的场效应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7.
依据青藏东缘六合-香多镁铁质深源包体中石榴石、辉石、角闪石和斜长石的矿物电子探针成分,采用Grt Cpx温度计(T EG79、T P85、T K88、和 T R2000)、Grt Hbl温度计(T GP84和 T RV2000)和Hbl Pl温度计(T BH90)以及角闪石Al压力计(P Al in Hb l)估算了包体的平衡温压条件。结果表明,石榴透辉岩、石榴斜长角闪岩、石榴角闪岩、斜长角闪岩和角闪石岩包体的平衡温压分别是770~920℃和 0.83~1.50GPa(相当于27~50km深)、730~950℃和 0.85~1.04GPa(相当于28~34km深)、 720~900℃和 0.74~1.32GPa(相当于24~44km深)、512~753℃和 0.71~0.98GPa(相当于23~32km深)以及 0.60~0.84GPa(相当于20~28km深)。前 3类包体主要来自下地壳,平衡温压较高(720~950℃、0.74~1.50GPa);后 2类包体主要来自中地壳,平衡温压较低(510~735℃、0.60~0.98GPa)。包体的平衡温压条件还暗示了高钾岩浆起源的最小深度在50km以上。  相似文献   
68.
穹窿构造在北羌塘盆地普遍发育,成为该地区一种重要褶皱样式,其形成机制主要是燕山Ⅲ幕近南北向背斜与前期近东西向背斜的复合叠加。作者进一步指出,穹窿构造是北羌塘盆地最重要的圈闭构造,在油气有利地带近东西向大中型背斜中寻找穹窿构造是确定油气勘探靶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9.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现代冰川发育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世杰 《地理科学》1996,16(1):10-17
经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计算,青藏可可西里地区发育现代冰川437条,覆盖面积达1552.39km^2,冰储量为162.8349km^3,成为本区众多河湖泊水体的重要补给源泉。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