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0篇
  免费   340篇
  国内免费   478篇
测绘学   90篇
大气科学   590篇
地球物理   213篇
地质学   491篇
海洋学   64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94篇
自然地理   23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利用盐碱地区氯化物型地下水进行了鲢鱼幼鱼(L=5.4~8.2cm)对盐度(pH=8.60±0.18)、碱度(pH=8.74±0.34)及盐碱混合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鲢鱼幼鱼对盐度的24、48、72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1.2,9.0,8.6和8.2g·L-1;对碱度的相应LC50值分别为51.4、27.1、23.7和15.7mmol·L-1。盐碱混合的正交试验表明盐度和碱度在致毒过程中作用显著;24hLC50碱度(Alk,mmol·L-1)及盐度(S,g·L-1)的关系为:Alk=34.17-1.78S。  相似文献   
962.
南极大气气溶胶的物理化学特征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综述南极大气气溶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1991年6月Pinatubo 火山和同年9月Hud son 火山喷发为例,分析了大气气溶胶的源、汇及其物理化学特性、空间分布和大气传输过程,探讨了火山喷发所产生的大气气溶胶对全球以至南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3.
圆尾斗鱼食物选择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先武  周洁  杨灵 《湖泊科学》1995,7(2):173-177
在实验条件下,圆尾斗鱼优摄食纹幼虫和摇蚊幼虫,对食物的选择性明显,同时表明,用数量指标,以选择指数和X^2检验能较客观地,可靠地说明食物选择性的大小。  相似文献   
964.
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探究入海口处表层悬浮泥沙浓度(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沉积物侵蚀再悬浮、河口海岸带生态过程等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基于色度角与SSC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适于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的SSC反演模型(R2=0.80,MRE=11.0%,RMSE=1.35 mg/L)。借助GEE平台,研究得到2000-2021年黄河口及邻近海域SSC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并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区年均SSC呈波动下降的趋势(-1.83 mg/(L·a));空间分布表现为由近岸向远岸逐渐降低的趋势;扩散区间(年均SSC> 20 mg/L)仅在距离河口4.8~14.6 km之间,黄河入海泥沙对现行黄河口处泥沙扩散影响有限。波浪与悬浮泥沙浓度存在相同的季节特征,非调水调沙期间,有效波高与SSC年代际月均值呈现正相关关系(r=0.66,p <0.01);调水调沙期间,现行黄河口门以及莱州湾处SSC受风速、有效波高影响有限,调水调沙占主导地位。调水调沙期间的来沙系数与高浓度区面积变化率呈正...  相似文献   
965.
徐帆  张晶  赵亮 《海洋与湖沼》2023,54(2):375-386
东海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有四个主要外部来源,包括黑潮、台湾海峡、河流径流和大气沉降。为探究它们的共同作用对东海浮游植物时空变化带来的多重影响,利用添加分源模块的物理-生态耦合模型分析了东海表层不同来源DIN支持的浮游植物(以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chla表征)季节变化与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响应关系,从而评估多源营养盐对东海陆架表层浮游植物的影响。各来源DIN支持的chl a浓度中,黑潮来源和河流径流来源先后占据主导地位,且除了河流径流来源chl a,其余三种来源chl a季节变化均呈双峰结构。不同来源chl a空间分布特征存在季节变化差异,并且各来源chl a在东海陆架不同季节存在不同的主导区域,这与不同来源DIN供给的物理过程,如环流、混合、层化以及温度变化等密切相关。研究不同来源营养盐对东海浮游植物的影响对理解多重压力下东海生态系统变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66.
针对整个渤海海域悬浮泥沙季节变化及其影响机制的数值研究相对缺乏且机制尚不清晰,基于ROMS三维海洋模型对渤海海域水动力环境与悬沙分布开展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渤海海峡环流终年“北进南出”,夏季环流明显强于冬季,并呈现外围逆时针环、内部顺时针环的“双环”结构。渤海中部海域在夏季存在明显的温跃层现象,其强度分布与等深线较为一致,温跃层在4月开始形成,7月最强。渤海表层悬沙分布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悬沙浓度最大,秋季次之,春季再次之,夏季最小。控制悬沙浓度的波流底切应力在秋冬季节较大,春夏相对较小,且流致切应力始终在波流切应力中占主导地位。秦皇岛海域悬沙浓度常年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位于M2无潮点附近,属于弱潮流区,底层流速相对较小,底部沉积物发生再悬浮概率较小。夏季温跃层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底边界层流速,增大了流速的垂向梯度,对底部悬浮泥沙的向上扩散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温跃层的存在是造成夏季表层悬沙浓度最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67.
Dissolved oxygen (DO) concentrations were surveyed in the Daliao River Estuary in autumn to investigat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trends of DO distribu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O is weakly stratified in the Yingkou section of the Daliao River Estuary, and remains constant vertically in the areas near and out of the entrance. Horizontally, both instantaneous and continuous observations show that the Yingkou section of the Daliao River Estuary is affected by hypoxic conditions; while no conditions of low DO have been observed in the areas near and out of the entrance.DO-salinity correlations exhibit different controlling factors of DO distributions in different sections of the Daliao River Estuary. At the upstream part of the Yingkou section of the Daliao River (A1-A4), oxygen demanding materials and the associated biochemical processes are the main factor controlling the DO distribution, but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Yingkou section and the area near and out of the entrance (A5-A15), tidal advections are more influential for DO distributions.  相似文献   
968.
本文简要介绍了包括三部分观测的安徽淮南长期野外试验观测站,特别是土壤-植被-大气的集中观测,对小塔运行前三个月(2018年6月至8月)的数据,并结合同一时段大塔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资料有合理的变化特征,日变化和夏季值特征显著,各月份间气象变化有明显差异.土壤水分和温度受降雨影响,在不同的下垫面条件下...  相似文献   
969.
基于反射光谱的太湖北部叶绿素a浓度定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恒  李新国  周连义  江南 《湖泊科学》2006,18(4):349-355
利用地物光谱仪研究了太湖水体的反射光谱特征与叶绿素a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太湖水体的叶绿素a浓度可以用720 nm附近的反射率估算,同时也可以用806 nm和571 nm两个波段的反射率比值来估算,前者建立的估算模型具有较好的通用性,而后者只能较好的估算<10μg/L的叶绿素a浓度;通过对光谱微分的分析,发现叶绿素a浓度与690 nm附近的一阶微分和702 nm附近的二阶微分相关性最好,但基于反射光谱一阶微分的叶绿素a浓度估算模型,并没有显著的提高太湖叶绿素a浓度的估测精度,二阶微分后的估测精度好于一阶微分,但其估测精度仍没有利用720 nm反射光谱的反演模型高.太湖水体的叶绿素a浓度可以利用720 nm附近的反射光谱有效地估算.  相似文献   
970.
应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采用NSSL初始CCN数据(C=600 cm~(-3)、k=0.6)及南京北郊观测拟合数据(C=4 000 cm~(-3)、k=0.47)对安徽省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模拟。结果发现CCN浓度(CASE2)增大后,所模拟的最大雷达反射率较初始情况(CASE1),在强度和云体宽度上更加接近实况,且CASE2生成了更多强对流单体;CASE2的降水落区较CASE1更为接近实况,且中心雨强大于CASE1,这主要由CASE2中第一个单体更强的降水导致,而两者第二个单体贡献值相近。在过程初期,CASE2中云水、冰晶粒子数浓度比CASE1更大,使得云水粒子冻结时释放出比CASE1更多的热量,从而使得云体发展更为旺盛;两者单位质量中雪晶质量和数浓度相差不大;CASE2比CASE1霰雹粒子比含水量更高,从而在融化过程中形成了更强的冷云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