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8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55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株洲地洼沉积型片状高岭石矿的发现THEDISCOVERYOFASEDIMENTARYTYPEFLAKYKAOLINITEDEPOSITINDIWASTRUCTURALLAYER,ZHUZHOUCOUNTY,HUNAN¥//魏洲龄,蔡有兴,汪灵,张春光...  相似文献   
32.
为提高高岭石比表面积、孔隙率和吸附容量,利用微波辅助化学反应制备了尿素-高岭石复合物,进一步微波辐射使层状高岭石完全剥离并粉碎,经分散后得到了纳米高岭石。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粉晶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硎)进行了过程中样品结构、形貌和尺寸方面的表征。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通过微波辅助剥离并粉碎层状高岭石,时间只需30min,约为单一球磨的1/20,分散后的纳米高岭石平均粒径约为150nm。  相似文献   
33.
重金属离子在胡敏酸-高岭石复合体上的吸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胡敏酸存在下高岭石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①胡敏酸和Cu2 溶液按先后顺序或同时加入高岭石中反应,在Cu2 平衡浓度<10mg/L时,3种加入顺序对Cu2 的吸附量基本相同,当Cu2 平衡浓度>10mg/L时,(K Cu) HA和(K Cu HA)两种加入顺序对Cu2 的吸附量比(K HA) Cu的略大。②在pH=5时,胡敏酸-高岭石复合体对Cu2 的吸附量明显大于纯高岭石。这是由于胡敏酸含有大量的羧基和酚羟基等活性基团,吸附在高岭石上的胡敏酸增加了其表面吸附位,在复合体表面形成了S—HA—Cu三元配合物,且Cu2 的吸附量与复合体中胡敏酸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相关;③溶液pH值在4~7之间变化可调控复合体对Cu2 的吸附机制。④在Cu2 和Cd2 共存时,随着金属离子初始浓度的增大,Cu2 的吸附量呈直线上升,而Cd2 的吸附量增加缓慢,表明复合体对Cu2 的吸附能力比对Cd2 强。  相似文献   
34.
有机酸对高岭石形成影响的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富里酸、胡敏酸和盐酸与天然矿物-长石、蒙脱石和云母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反应,探讨矿物溶解及高岭石形成机理。实验表明富里酸对这些矿物具有较大的溶解能力,其原因是由于形成了具有较大溶解度和活动性的有机硅和有机铝复合体。在中性-碱性条件下有利于有机硅复合体的形成,酸性条件下有利于有机铝复合体的形成。在富里酸作用下,蒙脱石和云母分别在4个月和8个月有少量转化成高岭石,说明层状硅酸盐矿物比架状硅酸盐矿物更易  相似文献   
35.
利用二甲基亚砜(DMSO)和去离子水对高岭石进行重复的插层与水洗,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旋转魔角核磁共振(MAS NMR)、扫描电镜(SEM)对产物进行表征。研究发现,经10次重复插层与水洗,高岭石结晶度降低,结构遭到一定程度破坏但未发生崩塌。MAS NMR数据显示,Si谱未发生较大变化,Al谱化学位移变化了3.5×10-6,但Si原子和Al原子聚合度保持不变,高岭石主体结构仍呈层状结构。此外,随着水洗次数的增加,高岭石叠置片层减少,晶形遭到一定破坏。  相似文献   
36.
高岭石插层复合物作为新型矿物材料现已被广泛应用。然而,插层复合物热稳定性较难控制使其在聚合物中的应用一直受到限制。本文应用热分析、X射线衍射、质谱及发射红外光谱等表征技术对煤系高岭石/醋酸钾插层复合物受热分解产物及微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系高岭石/醋酸钾插层复合物热相变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插层水脱嵌(约350℃),插层剂醋酸钾脱嵌(约400℃),脱羟基(约450℃),偏高岭石形成(450~550℃),KHCO3出现(约600℃),KHCO3热分解形成K2CO3和KAl Si O4出现(约700℃),热解产品K2Al2Si O4出现(约800℃),K4Al2Si2O3出现(900~1000℃),大量K3Al O3形成阶段(1100℃及以上)。此外,还发现通过控制插层率和加热温度,可实现高岭石插层复合物的可控分解、新物相合成与转变,从而有利于新材料的合成。  相似文献   
37.
38.
39.
何沛南  何明友  张海 《矿物学报》2019,39(2):231-236
以香炉山稀土矿床为研究对象,研究矿石中稀土元素赋存状态。采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及化学浸取实验方法,对稀土矿石样品进行测试分析和浸取实验。扫描电镜未扫描出独立的稀土矿物,电子探针对样品原位微区探测出的元素有:O、Al、Si、Ca、Mg、Fe、Ti、K、Na、S、Cl、C、Cu、Cr、V、Pt,未探测到稀土元素。采用10%的(NH_4)_2SO_4、(NH4)Cl、NaCl和H_2SO_4化学试剂,室内常温常压,浸取24 h,结果显示,矿石中稀土元素容易被浸取,浸出率较高,为11.47%~24.00%,说明矿石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为离子态存在,而不是稀土矿物。  相似文献   
40.
为探究成岩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次生黏土矿物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借助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的镜下分析,并结合储层物性等数据,对渤中凹陷附近沙垒田凸起东南部CFD18-2油田东三段高岭石的特征、类型、成因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高岭石为有机酸溶蚀长石形成的自生高岭石,呈现典型的"手风琴状"及"蠕虫状",常充填于粒间孔、长石次生溶孔及碳酸盐胶结物溶孔中并形成良好的晶间孔隙。2)研究区主要发育两期高岭石,第一期主要充填于早期碳酸盐胶结物溶孔中,呈微小"蠕虫状";第二期充填于铁方解石与铁白云石胶结物溶孔中,部分高岭石具碱性溶蚀特征,且第二期高岭石与晚期伊利石共生。3)研究区东三段储层具备一定的渗流能力,使长石溶蚀形成的"副产物"被流体带走;但在破坏性成岩作用下,储层渗流能力会逐渐变差,最终使得"副产物"堆积于孔隙,降低储层物性。4)高岭石及同期硅质胶结物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当高岭石及硅质的体积分数低于6.81%时,长石溶蚀有利于改善储层物性;当高岭石及硅质的体积分数高于6.81%时,则不利于储层物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