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9篇
  免费   510篇
  国内免费   438篇
测绘学   109篇
大气科学   115篇
地球物理   272篇
地质学   1788篇
海洋学   106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55篇
自然地理   33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991.
闽江上游支流九龙溪永安段的两处特殊的地质现象:九龙溪在流至永安霞鹤时流向由南东向转北东向,形成近90°的转弯;文川溪汇入九龙溪后,河曲异常发育。本次研究通过对该区域内地质构造、岸线形态、河岸地貌和岩性条件等的对比分析,认为构造特征是九龙溪永安段形成近90°转弯的主要原因,岩溶塌陷是九龙溪永安段河曲发育异常的主要原因。九龙溪永安段的河曲发育过程属于岩溶塌陷改造河道的模式,其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河流南北地块的差异性抬升形成曲流;第二阶段,北岸发生岩溶塌陷,河道开始向北岸方向出现弯曲;第三阶段,因矶头的挑流作用,迫使河流再次改向,最终形成了河曲建造。九龙溪永安段的演化模式说明了岩溶塌陷对河流改道的重要影响,在今后的护岸建设及地质灾害防御方面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对于沙溪流经的两处岩溶区的岸崩预防区,九龙溪永安段应将重点放在其北岸,三明市台江一带的沙溪两岸都是重点。  相似文献   
992.
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和水驱或气驱波及系数影响较大,开展储层非均质精细评价,是油田开发方案调整和剩余油挖潜必不可少的内容。利用密井网测井资料和岩矿鉴定等资料,从沉积、成岩作用等方面对吴起油沟油田长4+5段储层非均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4+5段诸层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末端,单期水下分流河道规模较小且改道频繁,层内泥质夹层不发育,层间隔层发育,单砂体连通性差,非均质性较强;纵向上将长4+5段分为长4+5_1、长4+5_2~1、长4+5_2~2三个小层,受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特别是碳酸盐胶结作用的影响,层内非均质性多为正韵律或复合韵律,其中长4+5_1储层非均质性最强,长4+5_2~2储层非均质性最弱;从层间非均质性来看,其中长4+5_1单层砂体薄,分层系数最大,长4+5_2~2储单层砂体厚度大,分层系数较小;从平面非均质性来看,长4+5_1砂体呈交切窄条带状发育,砂体厚度横向变化大,平面非均质性较强;长4+5_2~1砂体呈孤立条带状分布,砂体欠发育,以分流涧湾为主;长4+5_2~2砂体厚度大,且呈连片发育,平面非均质性较弱。  相似文献   
993.
为进一步精确限定黔西南中三叠统坡段组的地质时代,论文选择贵州册亨中三叠统坡段组典型剖面开展了石珊瑚及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在中三叠统坡段组(中上部)识别出石珊瑚3属3种,它们包括Pentasmilia zaitingnaensis,Pinacophyllum spizzensis,Gillastraea delicate;识别出牙形石Neogondolella constricta带。该带除含有带分子外,还含有Neogondolella bulgarica,Neogondoela navicula,Neogondolella acuta,Neogondolella alpina alpina,Cratognathodus kochi,Ozarkodina tortilis,Prioniodinasp.,Lonchodinasp.等重要牙形石。通过对牙形石特征的分析和国内外同名带的对比,认为坡段组Neogondolella constricta带大体可与贵州省盘县地区羊圈-楚皮凹剖面中三叠统关岭组上段、贵州罗甸关刀(2)剖面关刀岩楔、和云南开远马者哨法郎组的同名化石带对比,进而确定贵州册亨地区坡段组含牙形石Neogondolella constricta带的地层时代为安尼期的Illyrian亚期。  相似文献   
994.
燕辽地区雾迷山组下、中部主体属海进阶段的层序旋回,以发育对称型相序组构为特征,但上部表现为强迫型海退过程,层序旋回特征未有精细的研究。为此,笔者等选择京西永定河庄户洼剖面的雾迷山组第4段开展系统的沉积微相、沉积相序和层序地层学、化学地层学研究,用以恢复沉积相和划分副层序类型,并通过碳、氧同位素组成和相关数据分析的方法验证古环境的演变过程。庄户洼剖面中共识别出九种岩相,不同岩相反映了特定的水深、地形和生物条件,其δ~(13)C值和δ~(18)O值也会有相应的体现。一般情况下,古温度T值增大,δ18 O值和古盐度Z值减小,反映海平面上升;反之则指示海平面下降。研究表明,强迫型海退过程中的层序旋回为不对称相序组构,从潮上带至潮下带其副层序结构由复杂趋于简单,微层序的主要叠加方式也由1∶4向1∶2演变。因此,雾迷山组第4段层序旋回的相序组构与典型的"雾迷山组旋回"差异巨大,这可能与华北古陆北缘中元古代的构造演化转折相关。  相似文献   
995.
李威  文志刚 《地质学报》2017,91(5):1120-1129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广泛发育细粒沉积物。在大量钻井、测井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岩芯分析、地球化学测试等方法,从湖泊演化过程中水体盐度、氧化还原条件、生产力变化及地化特征等方面研究细粒沉积物特征与分布规律,进而分析细粒沉积物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延长组长7沉积期,气候温暖潮湿,半深湖—深湖大面积分布,富有机质细粒沉积物发育。该期形成的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受湖盆底形、砂体沉积模式的影响。尤其在长73沉积期,快速湖侵,湖水深度和范围急剧增加,古生产力高,湖泊表层水体与底层水体存在盐度分层,形成大面积缺氧环境,有利于富有机质页岩大规模发育与保存,在深湖区平缓地带,陆源碎屑供给不足,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类型好,以Ⅰ、Ⅱ型为主,斜坡带半深湖区,陆源碎屑影响明显,粉砂质泥岩发育,干酪根以Ⅱ型为主,局部地区发育Ⅲ型干酪根。  相似文献   
996.
三段式岩质滑坡是一种典型的斜坡变形破坏模式,运用二维地质力学加载系统对其变形破坏全过程进行物理模拟试验研究,采用激光位移计对坡顶和坡脚位置进行位移监测。结果表明:位移监测曲线总体上表现为锁固段经历长时间的能量积累与应力调整后的突发脆性破坏;由于软弱夹层具有蠕滑特性,前缘蠕滑阶段呈现出与土质滑坡相似的初始变形→等速变形→加速变形特征;后缘拉裂阶段作为最短暂的变形阶段,其位移监测曲线表现为“减-增-减-增”的“W”型变化趋势;锁固段是三段式岩质边坡维持稳定的关键所在,其受剪变形的顺序为先上后下,损伤变形由端部向中部递进,最终锁固段剪断形成突发脆性破坏,滑坡高速启动。  相似文献   
997.
青藏铁路冻土区路桥过渡段沉降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青藏铁路开通近10 a以来,各类冻土工程稳定,保证了列车平稳安全的运行。然而,青藏铁路工程也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病害问题。现场调查资料表明,冻土区路桥过渡段下沉现象较为严重。通过冻土区路桥过渡段的沉降特点和工程地质条件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水或冻结层上水水热侵蚀,引起人为多年冻土上限下降、高含冰量冻土层融化,致使路基发生强烈的融化下沉。建议这类工程病害应采取主动降温措施增强地基土的冻结能力,并加强防排水设施和改善地表水条件,消除水热侵蚀所产生的融化下沉。研究结果为青藏铁路路桥过渡段的稳定性和养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8.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2段是该盆地重要的天然气富集层位。通过重矿物分布、岩屑组分、砂岩岩屑类型及阴极发光特征分析山2段沉积物源体系,经研究认为盆地东南部山2段沉积同时受南、北部物源供源。山2段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碎屑颗粒分选中等偏好、磨圆较好、颗粒之间接触紧密,沉积构造主要为板、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及浪成交错层理。本区山2段沉积物以跳跃组分和悬浮组分为主,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粒度概率曲线呈现三段式和四段式;河口坝微相分选较好、粒度概率曲线形态为两段式和三段式。研究区北部、南部及中部志丹、甘泉等地区砂体发育较厚,剖面上河道砂体呈不对称式相互叠置,水动力条件中等-较强。通过物源体系重建、沉积特征分析与薄片特征鉴定,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2段双物源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模式。该研究明确了盆地东南部山2段物源方向,明晰了山2段沉积特征,创建了典型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模式,为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99.
耦合SWAT与RIEMS模拟黑河干流山区径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黑河干流山区为研究区,采用1:100 000植被类型图、1:1 000 000土壤类型图和气象水文观测数据,耦合SWAT水文模型与RIEMS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模拟1995-2010年月径流变化过程,探讨水文模型气象驱动数据的优化方法和气候水文模型耦合的区域适宜性。RIEMS气候模式输出精度较高,降水、温度、湿度、风速的相关系数均在0.80以上,均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时空分辨率达到6 h和3 km。构建虚拟气象站点,弥补气象观测站点稀少且分布不均匀的不足,对水文模型气象驱动数据进行优化;遵循多时间尺度、多变量和多站点的原则来校准模型。结果表明,径流模拟值与观测值的过程趋势拟合程度较好,NSE均在0.60以上,PBIAS介于±20%之间,R2达到0.70以上。径流模拟在枯水期表现较好,在丰水期存在一定的误差,主要是受降水驱动数据偏高的影响,气候模式模拟能力需要提高,水文模型空间插值方法和气候水文模型耦合方案需进一步完善。总体来看,耦合SWAT模型与RIEMS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黑河干流山区水文过程,可为流域水资源的预测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为研究近期荆江段崩岸过程及特点,利用实测水下地形图及固定断面资料,分析了三峡工程运用前后该河段平面及断面的形态变化过程。平面形态对比结果表明:2002-2013年荆江段多年平均崩退速率约为15.0 m/a,崩岸总长达42.3 km,左岸占59.2%;下荆江岸线崩长约为上荆江的2.2倍,且石首、调关及荆江门等河湾凸岸一侧受低含沙水流长期冲刷不断崩退,其岸线崩长约占下荆江崩岸总长的35.5%。断面形态对比结果显示:2002-2015年荆江段约有21%断面存在明显的崩岸现象,且近74%的崩岸断面位于下荆江。故近期荆江段崩岸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左岸多于右岸,下荆江多于上荆江,且下荆江部分河湾凸岸崩退显著。定量分析了河岸土体组成与分布、来水来沙条件等因素对崩岸过程的影响,发现来水来沙条件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建立了上、下荆江典型断面平滩河宽与前期水沙条件之间的经验关系,除工程守护良好的断面外,相关系数均高于0.85,提出的经验公式可较好反映水沙条件变化对平滩河宽调整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