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157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01.
城市政府驻地搬迁是政府重新配置空间资源以达到优化空间结构并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行政手段。然而,当前中央政府对城市政府搬迁的谨慎态度与地方政府热衷搬迁的现实行为产生了矛盾,增强了对该政策评估研究的强烈需求。同时,以往研究较少关注城市政府驻地搬迁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且缺乏大样本实证证据。本文选取1996—2016年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检验城市政府驻地搬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政府驻地搬迁对城市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城市发展因素会调节搬迁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产生异质性结果。其中,搬迁距离、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率、政府干预等城市发展因素会放大搬迁产生的经济增长效应,建设用地增长率会缩减这一效应,而城市规模对搬迁带来的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从时间效应上来看,城市政府驻地搬迁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长期促进作用,并在搬迁约7年后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强。本研究不仅直接检验了城市政府驻地搬迁对城市整体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为优化行政区划调整提供学术依据,也对评估地方政府驻地搬迁效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2.
对六枝基本气象站新旧两址气象资料进行研究分析,通过统计原台站近30a年平均值及新站逐月平均值并计算各个相关要素与新旧地址的对比差值,从完整性、平均差值标准差比较及显著性检验方面分析新旧站点观测资料的差异与连续可用性。  相似文献   
103.
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具有的多重效应,在山东省菏泽市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中起到了推动作用。既能为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筹集资金,还能为黄河滩区后期的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使滩区发展同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有效衔接,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拓宽增收致富渠道,确保黄河滩区群众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104.
龙门山断裂带二侧的地壳厚度和速度结构存在很大差异,所以过去采用的单一均匀速度模型定位方法并不合适。Hypo2000定位程序对震中所在的不同区域进行分区分层对应,得出非均匀速度模型。用Hypo2000定位程序对汶川8·0级地震前后十余年187个地震台网记录进行了整理、筛选,得出震中分布图显示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北端,即北川以北没有太多地震,主要还是活跃在中南部映秀地带,汶川8·0级地震也发生在这个地区,震后沿龙门山断裂带往北,北川以北出现了较多的余震。从余震深度剖面图看出,龙门山余震带南段断裂带呈上陡下缓的铲形断裂形态,余震带北段具有近乎直立的陡倾破裂结构,且地表破裂的二侧均有余震分布。  相似文献   
105.
为研究人为因素导致的"不连续点"对气候序列均一性的影响,以四川省温江地面观测站为例,结合历史沿革资料,采用标准正态均一性检验法(SNHT法)、Buishand均一性检验法、Pettitt均一性检验法分别对该站1960~2009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相对湿度、降水、1mm雨日观测序列作均一性检验分析,并利用逐步回归法对不均一序列进行订正。发现迁站和城市化效应对气象要素的均一性产生影响,其中台站迁移对于气温、相对湿度序列的影响较明显,而对降水量的影响则不显著。订正后平均气温增温速率为0.116℃/(10a),变暖幅度增大;相对湿度订正后倾斜率为0.085/(10a),降幅减弱。研究表明不同要素的均一性受到迁站等因素影响程度各不相同,需要进一步区别分析。  相似文献   
106.
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2011年9月10日瑞昌—阳新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采用CAP方法反演得到了4.6级主震的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区域深度震相sPg、PmP和sPmP对主震震源深度进行了进一步确定,随后探讨了这次地震的震源破裂特征和所在区域的强震危险性.结果显示:瑞昌—阳新4.6级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5±2 km,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30°,倾角86°,滑动角-169°,节面Ⅱ走向299°,倾角79°,滑动角-4°,发震构造为郯城—庐江断裂带往震区延伸隐伏的瑞昌—武穴断裂;本次地震发生在长江中下游断块东部,所在区域的5.5级以上地震具有明显的成组活动特征,近期显著地震集中发生在郯城—庐江断裂带南段及其分支断裂上,地震能量有加速释放的趋势,未来十年左右该区域存在发生6级左右强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7.
We analyze earthquakes occurring in and around the Rotorua and Kawerau geothermal systems, Taupo Volcanic Zone, New Zealand. The two data sets contain 504 and 1875 shallow (≤ 20 km deep) earthquakes, respectively, and span the 21 year period between 1984 and 2004. The arrival time data for these earthquakes are first used to calculate 1-D P- and S-wave seismic velocity models and accompanying station correction terms for both areas.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non-uniqueness of the joint hypocenter-velocity model estimation problem, we analyze suites of 1000 velocity models computed from random initial models. The final velocity models are well constrained, particularly at depths between 4 and 15 km, and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previous seismic refraction studies of the central Taupo Volcanic Zone. Using a combination of cross-correlation-derived and catalog-based arrival times, we relocate subsets of the Rotorua and Kawerau data sets. In Rotorua, the relocated earthquakes cluster near the geothermally active parts of Rotorua City and beneath the Mount Ngongotaha rhyolite dome. Earthquake clusters and alignments reveal seismogenic structures in the mid-crust whose positions and geometries are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fault mechanisms and known near-surface faults. In Kawerau, the earthquakes within the geothermal field align along northeast-trending lineations, consistent with the predominant alignment of surface-mapped faults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108.
We employed a double-difference algorithm(hypoDD)to relocate earthquakes within the region bounded by 66°E-78°E and 32°N-42°N in the period of 1964?2003 repor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eismological Center(ISC).The improved hypocentral locations delineate a double-layered Wadati-Benioff zone in the eastern Hindu Kush intermediate seismic belt.Based on this feature and other evidences,we propose that the intermediate-depth earthquakes beneath the Pamir-Hindu Kush region may occur in two collided subduction zon...  相似文献   
109.
震群活动时,短时间发生大量地震,不同地震事件的记录波形相互交叠影响,易造成地震目录的遗漏,对震群发震构造分析等研究带来不利的影响.本文针对2013年3月3日至5日在河北涿鹿发生的微震震群,利用匹配滤波技术,以地震台网观测目录所记录地震事件的波形为模板,在连续波形记录中搜索与模板相似的信号,从而检测台网目录遗漏的地震.利用波形互相关标定新检测到地震事件的P波和S波到时,进而对其震中位置和震级做出估计.计算结果显示,通过互相关扫描检测到52个地震台网常规分析遗漏的地震,约为地震目录给出的45个事件的1.16倍.检测到的遗漏地震震级估算为ML0.1~0.9,通过震级-频次统计分析,加入遗漏地震后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在ML0.3~0.8范围内有较明显的改善.根据地震事件精定位结果,推测此次震群的发震构造为北西走向倾角较大的断层,施庄断裂为发震构造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10.
1970年至1998年1月10日张北地震前,沿NWW向发生2级以上地震24次,其分布相对集中,呈条带状。对华北台网所记上述地震的到时数据全部重新查图核对,并补充了内蒙古台网5个台的数据以改善用于定位的台站分布,并采用主地震定位法重新定位,除一个地震外,其余地震更加集中,形成一小震条带。1998年2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在张北震区架设10台短周期数字化地震仪,记录了大量微震。作者采用P波和S波到时差重新进行了震源定位,得到184次微震的定位结果,连同1998年1~2月张北震区3级以上地震事件定位结果一起勾画出6.2级地震的震源破裂带。由张北地震震中向SEE向延伸存在由强震构成的张家口渤海地震带。根据精确定位结果,结合修订后主震的震源机制、宏观烈度分布和层析成像资料,讨论了张北地震和小尺度地震带(震源破裂带)、震前的中等尺度小震条带以及大尺度的张家口-渤海强震带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