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7篇
  免费   414篇
  国内免费   907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1994篇
地球物理   193篇
地质学   261篇
海洋学   81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11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71.
吴传贵 《地下水》2006,28(5):21-23
聊城市地处资源性重度缺水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水资源供求矛盾更加突出.本文依据聊城市近期水资源利用等有关资料,对聊城市水资源供需现状进行了规划预测,阐述了雨洪水资源化的重要意义及蓄水工程和雨洪水利用现状,分析了雨洪水利用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拦蓄雨洪水的措施,对雨洪水资源利用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2.
对北京地区1994~2005年暖季(5~9月)雷暴、冰雹、暴雨和大风等各种对流天气进行了气候统计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暖季发生对流的概率很高,按日数统计的气候概率达47.77%,有雷暴相伴的强对流天气大风、暴雨和冰雹气候概率分别为27.29%、10.84%和6.29%。另外,北京地区对流天气一般可连续出现3 d,强对流天气也可连续出现2 d。北京地区对流季节长达4个月,其中6、7、8月为主要的对流月,这三个月中雷暴发生的气候概率均超过50%。暴雨多发季节为7月中旬到8月上旬。冰雹集中于6月中、下旬。在对流天气的地理分布上,北京西北部、东北部山区及西南部山区多对流天气,中心区和东南部平原地区对流天气较少。暴雨呈西南-东北方向带状分布,东北部山区、中部和东南部平原地区多发生暴雨,而西北部和西南部山区很少发生暴雨。山区冰雹明显多于平原。西北部和东北部山区大风偏多,西南部霞云岭大风最少。暴雨有明显的夜发性,即夜间次数多,降水量更大。冰雹集中发生在午后到傍晚,占冰雹总站次的76.72%。夜间发生冰雹的概率非常小,上午到中午也不多。  相似文献   
173.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下北京区域性暴雨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北京地区大降水(≥25 mm/d)天气有72%出现在7~8月份,其中直接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影响的大降水占46%,它们主要产生在西风槽与副高相互作用的天气形势下。通过对该类暴雨的典型个例分析表明,由于受副高的影响,对流层低层副高南面的偏东气流将海上充沛的水汽输送到大陆,并折向北与偏北气流相遇,汇集在北京附近。同时,副高西北边缘与西风槽之间形成较强的能量锋区,该锋区南面的高温高湿气团蕴藏了较深厚的湿有效位能,在湿位涡的斜压项作用下转化为动能,倾斜垂直涡度发展激发了强烈的上升运动。在斜压扰动作用下,对流层中层差动涡度平流和副高西侧的暖平流破坏了北京及邻近区域的准地转平衡,动力强迫和热力强迫共同作用激发了次级环流,该处的上升运动得到加强。暴雨就是产生在强的能量锋附近低层气旋性涡度发展、高层辐散显著的地方。此外,副高西侧低层的暖湿气流北上,较强的差动假相当位温平流促使大气层结向对流不稳定发展,这对于暴雨局地的再增强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由此,形成对该类暴雨天气预报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74.
The three-dimensional wind fields of the heavy rain on 12-13 June 2005 in Guangdong province are retrieved and studied with the volume scan data of the dual-Doppler radar located in the cities of Meizhou and Shantou. It is shown that the meso-β-scale and meso-γ-scale convergence lines located in the convective system at the low and middle layer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eavy rainfall. The convergence line is the initiating and maintaining mechanism of the rain. A three dimensional kinematic structure model is also given.  相似文献   
175.
176.
运用常规观测资料、T213资料等,对0605号台风“格美”的移动路径和暴雨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格美”登陆后虽然强度迅速减弱,但由于其减弱后的低气压环流在江西逗留时间长,所携带的水汽和造成的辐合上升条件足以造成江西出现暴雨天气。通过分析探空、地面加密自动站和闪电定位等资料进一步指出,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对流不稳定和地形抬升的共同作用,加剧了赣西南局地降雨的强度。由于前期台风“碧利斯”已造成赣州市出现较强降水,赣南土壤含水量、地下水位和江河湖库水位均较高,使得“格美”造成的短时强降雨迅速产生有效径流和汇流,导致局地山洪暴发而致灾。  相似文献   
177.
李锟 《化工矿产地质》2007,29(2):112-114
试样经碱熔,盐酸提取的钛,在以盐酸、硫酸、磷酸组成的强酸性溶液体系中,利用铝片的强还原性,还原四价钛为三价钛。再用三价铁氧化三价钛为四价钛,过量的三价铁离子与硫氢酸根离子生成血红色络合物,根据此原理测定高含量钛。实验证明,溶液在此强酸性体系中,隔绝空气和控制时间的条件下,其含量范围在0.13%~100%内,测定结果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178.
Acid mine/rock drainage (AMD/ARD) is the biggest environmental threat facing the mining industry.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AMD/ARD possibilities in three mines in the Ashanti Belt, using acid base accounting (ABA) and net acid generation pH (NAGpH) tests. Twenty-eight samples of rock units and mine spoil from these mines were collected for ABA and NAGpH tests. Two tailing dumps at Prestea and Nsuta were confirmed by both methods as acid generating with NAGpH of 4.5 and 4.6 and neutralization potential ratio values of 4.38 and 4.60, respectively. Six other samples are classified as potentially acid generating using a variety of established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The rest of the samples either exhibited very low sulphur and carbonate content or had excess carbonate over sulphur. Consistency between results from ABA and NAGpH tests validates these tests as adequate tools for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AMD/ARD possibilities in any mining project in the Ashanti Belt.  相似文献   
179.
一次大暴雨过程中低空急流演变与强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巍  曲岩  姚秀萍  黄素文 《气象》2007,33(12):31-38
利用营口新一代天气雷达提供的每6分钟一次的风廓线资料,详细分析了2006年6月29日辽宁省西部大暴雨过程中强降雨时段的低空风场结构。得出:此次强降水天气的发生与低空急流的迅速加强和向下扩展相对应,短时大暴雨发生前低空西南急流提前2小时左右开始有动量快速下传,当20m.s-1的急流中心下传到≤1km超低空,1.2~2.1km低空出现24m.s-1东南急流,有利于产生短时大暴雨;说明低空脉动及向地面扩展程度与短时强降水之间关系密切。低空急流到达测站上空不一定立即产生强降水,有时会滞后1~2个小时,强降水或强烈天气的发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动量下传,引起低空扰动加强,同时低空急流的强度和伸展高度,以及动量下传的能量大小,都直接制约着强降水的强弱。低空急流指数增大的程度和降水量的强度呈正比关系,低空急流指数不仅可以说明低空急流的脉动以及向地面扩展程度与中小尺度的强降水存在密切的关系,同时对强降水的出现以及雨强的大小有一定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0.
非均匀饱和广义湿位涡在暴雨分析与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虑实际大气非均匀饱和特性, 通过引入广义位温及广义湿位涡方程, 对华北暴雨和江淮梅雨锋暴雨的发生及落区进行了广义湿位涡异常的诊断分析, 表明暴雨形成时大气低层有广义湿位涡的异常出现。对广义湿位涡倾向的计算表明:它对暴雨的发生有一定指示作用, 因而可利用广义湿位涡的异常来识别暴雨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