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0篇
  免费   562篇
  国内免费   1005篇
测绘学   64篇
大气科学   515篇
地球物理   753篇
地质学   2083篇
海洋学   837篇
天文学   112篇
综合类   175篇
自然地理   798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211篇
  2021年   181篇
  2020年   168篇
  2019年   213篇
  2018年   163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192篇
  2015年   202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313篇
  2012年   276篇
  2011年   288篇
  2010年   188篇
  2009年   284篇
  2008年   283篇
  2007年   201篇
  2006年   240篇
  2005年   188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把建好的海洋碳模式应用于印度洋区域,模拟得到了印度洋中与碳有关各化学量的表层分布、垂直分布和沿子午线面的等值线分布。与实测的GEOSECS(GeochemicalOcean—Sectinn Study)数据作对比,模式较好地再现了印度洋上营养盐浓度、总碳浓度、总碱度和溶解氧的二维分布。通过模拟还发现,在稳定状态下,大气和海洋中总碳含量的分布依赖于发生在海洋中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及边界条件,水平扩散系数Kh和光合作用常数率Kg对各化学量的分布有较大影响(以前有学者认为不太重要,如 Baes[1]);南印度洋中纬地区 10°S至 30°S是14C的重要向下渗透区域,人为排放的CO2可通过这片渗透区从海洋的表层输入海洋的深层。  相似文献   
992.
The incorporation of fullerenes and carbon nanotubes into electronic, optical and consumer products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presence of these anthropogenic compounds in the environment. To date, there have been few studies isolating these materials from environmental matrices. Here we report a method commonly used to quantify black carbon (BC) in soils, the benzene polycarboxylic acid (BPCA)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two types of single walled carbon nanotubes (SWCNTs), two types of fullerenes and two forms of soot. The distribution of BC products (BPCAs) from the high pressure and high temperature oxidation illustrates the condensed nature of these compounds because they form predominantly fully substituted mellitic acid (B6CA). The conversion of carbon nanoparticles to BPCAs was highest for fullerenes (average of 23.2 ± 4.0% C recovered for both C60 and C70) and lowest for non-functionalized SWCNTs (0.5 ± 0.1% C). The recovery of SWCNTs was 10 times higher when processed through a cation-exchange column, indicating the presence of metals in SWCNTs compromises the oxidation chemistry. While mixtures of SWCNTs, soot and sediment revealed small losses of black carbon during sample processing, the method is suitable for quantifying total BC. The BPCA distribution of mixtures did not agree with theoretical mixtures using model polyaromatic hydrocarbons, suggesting the presence of a matrix effect. Future work is required to quantify different types of black carbon within the same sample.  相似文献   
993.
肖衡林  张晋锋  何俊 《岩土力学》2009,30(11):3543-3547
简要介绍了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流速测量方法的主要仪器设备。在研究加热光纤与流水之间传热过程的基础上,推导了流速与光纤稳定温升、加热功率等参数之间的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流速测量方法的理论方程。设计了模型试验,对不同流速与加热功率下,光纤温升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在试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静水与流水中光纤温升情况,结果表明:所有温升曲线都可以分为上升和稳定两个阶段,流水中的光纤温升明显低于静水中的光纤温升,两者的差值随着功率及流速的不同而不同。加热功率越大,两者温差越大;流速越大,温差越大。研究了加热功率对静水中光纤温升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静水中的光纤稳定温升与加热功率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重点分析了在一定功率下,流速与光纤稳定温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光纤稳定温升与水流速度呈非直线的反比关系。最后,对该方法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下一步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994.
云南寻甸地区全新世中期气候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云南寻甸白石岩仙人洞1号石笋(XR1)进行TIMS-U系测年和氧碳同位素分析,揭示了该区全新世中期氧碳同位素气候演化的模式。依据石笋不同时段有机碳含量的变化,重建了基于石笋有机碳指标的气候变化模式。通过对比,发现这两种指标所记录的寻甸地区古气候变化过程几乎完全一致。云南寻甸地区全新世中期的气候演化可分为3个气候期:1)8 000—5 600 aBP为温暖湿润期,气温较高,降水丰沛,石笋的氧碳同位素偏负,有机碳含量偏高;2)5600—4500 aBP为气候突变期,气候由温湿变为冷干,石笋氧碳同位素持续偏正,有机碳含量持续降低;3)4500—2100 aBP为冷干气候期,该期气候稳定,氧同位素和有机碳含量变化不大,均维持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995.
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CO_2排放区位转移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减缓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瞩目.目前有关的国际协定主要以国家本土温室气体排放为基准核算国家的碳排放责任和减排成效,忽略了国际商品贸易流引起的排放区位与产品消费区位的空间分离.本文利用2000~2006年中国海关货物进出口商品分类数据,采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产生的CO2排放区位向中国的转移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出口商品内涵的CO2排放量从2000年的9.6亿t增加到2006年的19.1亿t,每年占全国总排放的比重基本在30%-35%.扣除进口商品使我国避免在本土排放的CO2,货物进出口贸易使净转移到我国的CO2排放量至少从2.3亿t增加到7.2亿t,中美贸易顺差、中国与欧盟贸易顺差是产生净转移的主要原因.结论主张相关国际协定从排放区位与消费区位相结合的角度制定温室气体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996.
介玉新  王乃东  李广信 《岩土力学》2007,28(Z1):129-132
等效附加应力法的基本思路是把加筋土中筋的作用等效成外力加在土骨架上,取加筋土中的土体进行计算。这种方法能够适用于纤维加筋、分层加筋和土钉墙等不同情况,且能够克服一般复合材料方法中复合材料本构模型难以建立,和把筋土分开考虑的方法中接触面单元过多的弊病。但以前的等效附加应力法需要迭代计算,这给有限元编程带来困难,而且不利于已有程序的改编。对等效附加应力法进行改进,只要在原有土的弹性矩阵或弹塑性矩阵中加上一个附加矩阵就可以直接求解。这就使得不需要迭代就可以直接应用等效附加应力法进行加筋土计算,大大简化了编程难度,改进方法的提出有助于等效附加应力法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7.
雪冰中的黑碳记录研究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明镜  秦大河  效存德 《冰川冻土》2005,27(4):539-544
黑碳(Blackcarbon)是一类大气气溶胶,也是重要的气候驱动因子之一,它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迄今发现,雪冰是保存和记录历史时期黑碳变化的最好介质.根据前人对南极冰芯、格陵兰冰芯、中低纬度山地冰川冰芯以及雪坑样品中的黑碳记录的研究成果,讨论了不同研究地区雪冰中黑碳含量的变化,黑碳对气候环境突变、大气环流变化的响应,总结了人类活动与雪冰黑碳记录之间的关系.雪冰黑碳记录还可以获得如森林大火这样的特殊事件的信息.  相似文献   
998.
纤维混凝土的低温性能和冻融损伤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武 《冰川冻土》2005,27(4):545-549
研究了低温环境下(气温变化为-15~5℃),聚丙烯腈(PAN)纤维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增长趋势的影响,探讨了快速冻融试验条件下(-17.5~7.5℃)PAN纤维混凝土的抗冻融耐久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PAN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分散性以及纤维和混凝土界面结合状况.结果表明:掺入PAN纤维增加了混凝土的含气量、改善了混凝土的微观结构,提高了混凝土抗裂阻力,因而有利于混凝土低温环境下的强度增长和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冻融耐久性.混凝土经受冻融循环破坏实质上是疲劳损伤累积的过程.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探讨了聚丙烯腈纤维混凝土冻融疲劳损伤的机理,研究了纤维对混凝土抵抗冻融破坏的影响,建立了聚丙烯腈纤维混凝土冻融损伤的演变方程.  相似文献   
999.
刘冬梅  宋超业  陈志勇 《岩土力学》2007,28(9):1997-2002
应用激光实时全息干涉法实现了钢纤维混凝土三点弯曲切口梁断裂全过程的实时动态观测研究,连续动态捕获了钢纤维混凝土试件的干涉条纹图。实时全息干涉条纹的动态特征和分布规律直观准确地演示了钢纤维混凝土的初裂点和各阶段的变形特征以及裂缝扩展全过程。试验研究表明,当混凝土试件的钢纤维掺量大于1.0 %时,钢纤维的阻裂增韧效应是明显的。钢纤维混凝土断裂力学参量的计算与分析显示,断裂能是反映钢纤维阻裂效应的敏感参数,用全息干涉条纹图的判识和用断裂能描述获得的试件断裂行为是一致的,激光实时全息干涉法能够为混凝土断裂力学研究提供可靠的试验支撑。  相似文献   
1000.
膜蒸馏处理糠醛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中空纤维膜蒸馏技术研究了糠醛废水的膜蒸馏处理效果,考察了料液相的温度、醋酸浓度、流速、吸收液浓度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差为15℃、料液的浓度为0.306 mol/mL时,速度为8 mL/min;吸收液的质量浓度为25 g/L时,速度为3 mL/min。运行12 h后,料液的pH值由开始的1.9升高为5.1,醋酸的去除率为76.3%,糠醛的去除率为40.1%。此过程可降低料液中糠醛和醋酸的含量,减小了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微生物危害的影响,为后续生物处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