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67篇
地质学   88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We resolve a large (~20 km) discrepancy in Moho depth determined from PdS receiver functions (RFs) and from active source seismic profiling in the complex Caribbean-South American plate boundary zone in eastern Venezuela. As part of the BOLIVAR experiment 20 broadband stations were deployed along an active source profile to record teleseisms. Using the extremely heterogeneous crustal model obtained from active source data, we generated 2D finite-difference elastic wave synthetics and from them calculated receiver functions and CCP stacks. We compare the observations with synthetic sections that have been spatially sampled at 0.25 km to 40 km. The densely sampled synthetics show that several events in the field data that were originally interpreted as the Moho are multiple reflections within sedimentary basins. Where the Moho has the steepest dip under the plate boundary the CCP stacks fail to image the Moho well, regardless of the density of spatial sampling. A suitable spatial sampling criterion for clearly imaging the lower crust and Moho is to overlap Fresnel zones by 50% at Moho depth, which for the 1 Hz receiver functions examined here, requires an instrument spacing of 15–20 km, with the actual field data density ranging from 20 km to 100 km.  相似文献   
32.
为探讨盆地两侧可容纳空间和层序叠加模式的非一致性变化,利用SEDPAK二维层序模拟软件,通过考虑控制层序沉积过程的不同参数,对可容纳空间转换系统进行定量模拟并提出新的认识.模拟结果表明,盆地两侧同期层序叠加模式可以分为"同步"和"非同步"两种,同步叠加模式多出现在层序的低位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后期,非同步叠加模式多出现在层序的水进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初期.多种地质参数的合理组合,盆地两侧同期层序均可形成非同步叠加模式.非同步叠加模式对体系域界面的识别、层序对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3.
针对常规方法不能很好地压制复杂地质条件下的低信噪比地震记录中的随机噪声的问题,提出了Contourlet域相关和阈值衰减联合去噪方法(CTCT)。首先,采用Contourlet分解地震资料,对得到的尺度-方向分量进行倾角扫描,通过相关叠加压制随机噪声;然后,对相干加强处理后的剩余随机噪声采用非线性阈值进一步衰减。模型算例及实例结果表明,此方法压制随机干扰的效果要优于传统方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常规滤波方法在压制噪声时对有效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4.
龙锋  倪四道  闻学泽 《地球学报》2011,32(4):438-446
利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邻近地区地震台站的远震波形记录,采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技术求取接收函数,并用H-Kappa叠加方法计算出各台站下方的莫霍面深度和波速比及其相应的误差.结果除了获得与前人研究大体相同的莫霍面深度分布轮廓外,还获得一些新的细节与认识:(1)莫霍面深度在四川盆地内为41~48 km,在四川盆地西缘存在一个N...  相似文献   
35.
我们用修订后的接收函数H-K叠加算法估计了新疆和周边地区90个地震台站下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Vp/Vs.该地区平均地壳厚度约为52 km,变化范围约为33~79 km.最厚地壳位于西昆仑山的TAG台站,最薄地壳在塔拉斯-费尔干那断层附近的NRN台站.对每个台站的点地壳厚度估计结果进行了线性各向同性变差模型的标准克里金空间...  相似文献   
36.
快速有效的转换波共转换点叠加技术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转换波共转换点(Common Conversion Point简称CCP)叠加的关键在于CCP抽道集和非双曲线正常时差校正NMO(Normal MoveOut). 目前方法的精度限制了其在中-浅层或大炮检距情况下的应用. 我们对CCP叠加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导出了新的CCP位置计算公式和非双曲线时距关系式,并给出了具体的CCP抽道集方法. 理论模型试验和实验资料处理表明本文方法精度高、简便易行,特别是对于中-浅层和大炮检距情况也能得到良好的叠加效果.  相似文献   
37.
火山岩地震屏蔽层的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成像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飞  常旭  刘伊克 《地球物理学报》2008,51(6):1899-1908
在反射地震转换波资料处理中,准确求取共转换点一直是一个难题,采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能避免共转换点道集的抽取,而且能够使转换波归位到真正的反射点上,实现准确成像.本文针对火山岩地震屏蔽层的转换波成像问题,通过对转换波共近似转换点道集进行速度分析,建立了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的初始速度场,通过速度扫描和纵、横波速度比值扫描确定最佳的偏移速度场和纵、横波速度比值,实现了在火山岩高速层覆盖区域的转换波偏移成像.实际资料的成像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近似转换点计算以及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8.
三维地震勘探中叠加速度成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速度参数和成图方法和选取对于提高三维地震反射层构造图的精度是很重要的,文章提出了由地震资料的叠加速度来获得界面平均速度,并利用钻井资料对界面平均速度校正,得出了符合地质规律的平均速度,提高了作图精度。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华北某煤田勘探区的三维资料解释中,弥补了传统时深转换方法的不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绘制的构造图深度同巷道资料吻合。  相似文献   
39.
多次叠加技术在探地雷达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将地震方法中的多次叠加技术引入探地雷达资料的处理中,以增强雷达的深部弱信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0.
利用地震噪声准实时监测短周期面波波速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军  金星  周峥嵘  林树  袁丽文  陈莹 《地震学报》2009,31(6):629-640
依据由噪声信号提取面波格林函数的原理,利用福建省地震台网25个宽频带台站2007年7月2日—8月29日的脉动观测资料,得到了瑞雷波群速度在福建地区的分布,并将该结果作为下一步相对变化动态成像的背景速度分布.分布结果表明,福建地区周期为3—5s的瑞雷波群速度大致在2.9—3.1km/s之间,平均速度为3.0km/s,瑞雷波群速度分布呈北高南低的现象,这与福建地区北部多山、南部多平原盆地的地理环境有很好的吻合.而且,该群速度分布图在漳州盆地地区表现出一个非常明显的低速,这主要是因为受到盆地沉积层的影响.通过滑动窗(窗长为20d,步长1d)技术得到了观测区内周期约为3-5s的瑞雷波波速分布变化的连续图像;再利用扣除背景影响的技术,得到了2007年8月14日—2008年7月1日福建地区瑞雷波波速的相对变化时空动态图像.通过分析相对变化时空动态图像与该时间范围内发生的地震的对应关系,表明福建地区瑞雷波波速在多次网内中等强度的地震或震群(ML>3.0)中均表现出震前波速升高,震后下降恢复的变化趋势.初步分析认为,这可能与震前整个地区受到的应力增大震后应力得到释放所导致的介质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