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9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134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373篇
地质学   207篇
海洋学   282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Bioassesment by the use of the macroalga, Ulva lactuca L., was carried out in the Limfjord, Denmark, to assess the significance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as limiting factors for primary production during 1985, 1993, 1994 and 1995 and for the detection of changes in eutrophication levels.

Minimum and critical tissue concentrations for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macroalgae were identifi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nitrogen were generally below the critical concentration level in June–October in 1985, 1993, and 1995 but in 1994 nitrogen was only limiting for primary production in short periods. Only in early spring in 1985 and 1993 were the tissue concentrations of phosphorus below the critical concentration level, whereas in 1994 up to 3–4 months showed phosphorus limited growth, indicating that significant changes in limitation patterns can occur between different years.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use of biomonitoring techniques is well suited as a bioassessment method for direct detection and for providing a time-integrated measure of nutrient availability in coastal waters, and thus for assessing ecosystem health with regard to eutrophication. It is recommended that biomonitors and the concept of critical tissue concentrations should be used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incorporated in future monitoring programmes.  相似文献   

102.
海陆边缘沉积磷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从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角度,讨论了磷与大气圈O2、CO2的关联模式,并通过研究磷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揭示了海陆边缘沉积磷对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记录及其对指示古全球变化的关键性,同时提出了中国东部沿海近代沉积磷的积累与全球变化的耦合作用关系,在中短时间尺度的全球变化研究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03.
江西雅山花岗岩长石中磷的分布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昌实  黄小龙 《岩石学报》1999,15(2):291-297
雅山富氟高磷花岗岩具较高的全岩磷含量(0.15%~0.55%),长石是磷的主要赋存矿物,磷以PAlSi-2替换方式进入长石结构中。各种结晶习性的长石的磷含量各不相同。早世代钠长石和雪球结构中钠长石包裹体的结晶较早,平均磷含量分别为0.18%和0.19%,而晚世代钠长石和环带钾长石中钠长石嵌晶的结晶稍晚,具较高的平均磷含量(分别为0.25%和0.23%)。钾长石的磷含量相对于钠长石总体上较低,早期结晶的雪球结构主晶钾长石和环带钾长石的磷含量最低,分别为0.04%和0.02%,晚期细粒钾长石的平均磷含量略高(0.19%)。长石对全岩磷的贡献率还与磷锂铝石等磷酸盐副矿物是否达到饱和有关,当无磷锂铝石结晶时,长石磷的贡献率约为76%,反之则约为31%。  相似文献   
104.
厦门西港引发有害硅藻水华磷的阈值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林昱  林荣澄 《海洋与湖沼》1999,30(4):391-396
1995年10月,在厦门市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陆基水池中,应用海洋围隔生态系实验技术,研究了在无海流、盐度等因子干扰的情况下,磷的形态、分布及其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海水中的可溶性无机磷(DIP)随时间里指数函数减少。浮游植物生物量主要与可溶性无机磷密切相关:[Chl-a]=A×e-B[PO4],这种相关的浮游植物生物量表现2d左右的滞后现象。还探讨了限制浮游植物增殖的DIP的最低浓度为0.3-04μmol/L,从DIP表现浓度估算浮游植物可能达到的最大生物量为[Chl-a]=10mg/m3,并由此估算出引发中肋骨条藻赤潮的DIP的阈值为1.2μmol/L,作为赤潮预测预报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5.
底泥释磷及其对杭州西湖富营养化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7,他引:28  
韩伟明 《湖泊科学》1993,5(1):71-77
杭州西湖是一个小型浅水湖泊,底泥由上部藻骸腐泥和下部泥炭层构成,其显著特点是有机碳含量特别高,氮含量也相当高,而磷的富集程度相对较低。通过实验室和现场模拟研究,考察了pH值、温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及上覆水种类等环境因素对底泥释磷量和释磷速率的影响。上覆水pH值在6.5—7.0范围内底泥释磷量最低;在较高或较低pH值时,释磷量倍增。升高水温或降低上覆水溶解氧浓度均能加速释磷。实验室模拟西湖底泥最大释磷量为0.368μgP/g。夏季现场模拟平均释磷速率为1.02mg P/m~2·d;由此估算底泥释磷量达1.346tP/a,相当于年平均外部入湖磷负荷的36.4%。底泥释磷对西湖富营养化起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6.
洱海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动态和空间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对洱海叶绿素a的季节动态、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变化范围为4.11~24.30μg/L,年平均值为10.4±6.5μg/L,最小值出现在2011年3月,最大值出现在2010年9月.叶绿素a浓度在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在空间变化上,叶绿素a浓度在南部湖区最大,其次是北部湖区,中部湖区最低.Pearson相关系数和主成分分析表明,洱海叶绿素a浓度在不同湖区中与水温和透明度均呈极显著相关.总氮在北部和南部湖区与叶绿素a浓度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总磷与叶绿素a浓度在南部湖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根据修正的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洱海综合TSI值为50.6,水质处于中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07.
沉水植物驱动的水环境钙泵与水体磷循环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水体磷循环是水柱和对应的沉积物中发生的各种非生物和生物的磷迁移转化过程.与此同时,沉积物中钙通过沉水植物吸收和转运,从该类植物的叶面释放至水柱中,释放的Ca2+与水柱中的CO23-一起形成碳酸钙.在这一过程中,水柱中少量溶解性磷分配在碳酸钙中形成CaCO3-P共沉淀,导致水体中可溶性磷向难溶性磷转化,这种由沉水植物驱动的水环境钙泵在水体磷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证明,沉水植物菹草叶面上有CaCO3-P共沉淀的形成,且这种共沉淀的含磷量变化范围很宽.另一方面,新近沉积物中钙与磷的沉淀物存在一个由聚磷酸盐向磷灰石逐渐演变过程,而沉水植物叶面上的含磷共沉淀作用是否也存在由聚磷酸盐向磷灰石的变质过程,该过程在沉水植物生长期间是否发生关系到沉水植物除磷效果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从水体磷循环概述、钙在水体磷循环中的作用和沉水植物驱动的水环境钙泵假说及其在水体磷循环中的意义等方面综述了钙在水环境中的迁移对水体磷循环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8.
鄱阳湖沉积物间隙水中磷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2010年1月对鄱阳湖各站点沉积物的采样分析,研究了鄱阳湖沉积物间隙水中总溶解性磷(DTP)与可溶性正磷酸盐(DIP)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并对各站点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DTP和DIP的含量及其沉积物中TP与IP的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各站点表层沉积物(0 -2cm)间隙水中DTP的平均含量为0.134...  相似文献   
109.
藏南沉错钻孔沉积物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与粒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君波  朱立平 《湖泊科学》2008,20(6):715-722
从沉积物磷的化学形态特征、沉积物-水界面的环境条件和水库的水文参数等角度探讨了山仔水库沉积物磷对上覆水体的磷浓度贡献,并从沉积物间隙水与水体垂向溶解性磷的浓度梯度估算对水体磷浓度的贡献大小.结果表明:山仔水库沉积物具有大的释放磷的潜力,沉积物间隙水和水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溶解性磷的浓度梯度,沉积物的溶解性磷释放通量在0.0420—0.167μg/(cm^2·d))之间,沉积物磷对水体营养贡献大小在0.7%-6%之间,其中秋冬季节沉积物磷对水体的贡献大于春夏季节,当外源减少时,沉积物磷负荷在一定时间内将成为水库营养状态的重要贡献因子。  相似文献   
110.
东营凹陷古近系古湖盆演化与水化学场响应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陈中红  查明  刘太勋 《湖泊科学》2008,20(6):705-714
采用人工配制污水为实验用水进行室内水培实验,研究10种人工湿地中常见水生植物对氨氮和总磷的同化吸收能力,筛选出净化效果好的植物,构建植物组合,以单一植物为对照,研究植物组合对于提高氨氮、总磷净化效果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对氨氮、总磷的去除能力差别较大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菖蒲(Acorus calamus)、美人蕉(Cannindica)、达香蒲(Typha davidiana)对氨氮净化效果较好,初始浓度2969mg/L、15d后,去除率966%、98.6%、877%、95.1%美人蕉、凤眼莲(Eichhornia crssipes)、干屈菜、石菖蒲(Acorus tartarinowii)对TP净化效果较好,初始浓度4.44mg/L、15d后,去除率99.0%、546%、69.9%、36.7%千屈菜与石菖蒲的组合能同时提高氨氮与总磷的净化效果;美人蕉与干屈菜的组合、菖蒲与美人蕉的组合、菖蒲与千屈菜的组合、美人蕉与石菖蒲的组合能提高总磷的净化效果组合实验结果表明,适当的水生植物组合能提高氨氮与总磷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