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地球物理   20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1.
湖北省水库与湖泊银鱼移植与增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受试水库、湖泊中,移植与增殖二种银鱼,即近太湖新银鱼和太湖新银鱼。经三种人工采卵受精技术的比较试验,采用半干法人工受精最为理想。经多种受精卵运输方法的比较试验,采用塑料袋充氧运输最为理想。经散撒受精卵和网箱孵化的比较实验,采用网箱孵化最为理想。经不同放流鱼苗技术的比较实验,采用鱼苗平游后放流最为理想。经不同季节、不同开捕时间的比较实验,二种银鱼的合理捕捞时间为秋冬季,严禁在春季捕捞;最合理的开捕时间为国庆节前后。近太湖新银鱼和太湖新银鱼的人工采卵授精时间为3月上旬和4月上旬,严禁在非繁殖盛期采卵。银鱼的捕捞强度应控制在资源量的2/3或3/4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刀鲚和湖鲚种群的形态判别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程起群  李思发 《海洋科学》2004,28(11):39-43
测量了代表刀鲚(Coiliaectenes)种群和湖鲚(lakeanchovy(Coiliaectenes))种群形态特征的传统可量性状和框架参数,采用逐步判别法对它们进行形态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5个形态参数数据判别分析表明两种群形态差异极显著(P<0.01),判别准确率100%;利用挑选后的9项参数判别分析表明两种群的形态差异极显著(P<0.01),判别准确率P1是95%~100%,P2是95.2%~100%,综合判别率为97.5%。对形态差异贡献较大的参数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并计算差异系数;根据Mayr等提出的75%规则,认为它们的形态差异仍然是种内不同地理种群的差异,还没有上升到亚种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长江刀鲚营养成分分析与品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长江刀鲚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水解氨基酸、游离氨基酸、脂肪酸组成及11种矿物质含量,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长江刀鲚肌肉的蛋白质、脂肪、水分、灰分含量(质量分数,下同)分别为16.97%、6.42%、73.64%、1.25%;2)肌肉水解氨基酸含量为13.73%,必需氨基酸组成基本符合WTO评分标准;3)在肌肉检出18种游离氨基酸中以活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为主,占总量的63.50%,其中呈味氨基酸占蛋白氨基酸的35.20%,是长江刀鲚具有特殊鲜味的原因之一;4)共检出13种脂肪酸,包括5种饱和8种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67.16%,以油酸比例最高,为53.61%;5)微量元素组成比例与一般淡水鱼类不同,5种常量元素和6种微量元素中,锌铜比分别为19,锌铁比1.1。  相似文献   
14.
刀鲚、凤鲚和湖鲚矢耳石的形态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凤鲚(Coilia mystus)、湖鲚(Coilia nasus taihuensis)以及采自崇明、黄海和瓯江口3个水域的刀鲚(Coilia hasps)的矢耳石为对象,描述了这些鱼类耳石的形态特征,并进一步使用基于12组形态数据的框架测量进行了种间和种内比较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耳石形态的差异种间较种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鱼类矢耳石形态分析及其在群体识别中的应用实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窦硕增  于鑫  曹亮 《海洋与湖沼》2012,43(4):702-712
利用表征性耳石形态变量(大小变量和轮廓变量)分析方法研究了渤海近岸与长江口水域四个刀鲚(Coilia nasus)群体的识别问题,对比分析了协方差(ANCOVA)校正法和异速生长(allometric growth)校正法在耳石形态分析中去除体长效应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体长校正法对四个群体的判别分析结果未产生显著影响,总体识别成功率分别为50.3%和56.5%,群体内个体识别成功率分别为39.5%—90.0%和34.0%—65.1%;长江口水域不同体长组刀鲚个体的耳石形态差异显著,表明其耳石形态特质随鱼类个体生长而变化,协方差校正法和异速生长校正方法的体长组别间的总体识别成功率分别为94.8%和98.8%。整体上,耳石轮廓变量(如矩形趋近率、圆度、分形维数、傅立叶系数等)对刀鲚群体间或体长组别间识别的贡献值高于耳石大小变量(如周长、平均直径、重量、面积等),而二者结合能更有效地识别各地理群体或体长组别个体。  相似文献   
16.
利用基于电子探针(EPMA)的耳石Sr:Ca比和Sr含量分析方法研究了长江口水域刀鲚、凤鲚、带鱼和长吻鲍的生活履历及生活史型。结果发现,刀鲚中除存在淡海水洄游性个体生活史型外。还存在出生并生活于河口或近海的非洄游性个体生活史型,其平均耳石Sr:Ca比在不同水环境履历的基准值为:淡水〈2.0×10^-3、河口(3.5—6...  相似文献   
17.
The estuarine tapertail anchovy(Coilia nasus) is a high-value commercial fish. Estimating the spawning site or hatchery origin and habitat is essential for its conservation.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habitat use and life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of C. nasus from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We investigated the environmental signatures of strontium(Sr) and calcium(Ca) in the otoliths of the collected specimens using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additionally, we examined their gonadal mat...  相似文献   
18.
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 Yen et Lin)是太湖主要的鱼类之一,其产量随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加重呈上升趋势.本研究于2009年4-12月用刺网(a=10 mm)在太湖贡湖湾采集了鲚,分析了其胃含物中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以及鲚对食物种类的选择性.结果表明,鲚在各月中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同时也摄食幼鱼、幼虾和水生昆虫等.鲚的食物组成具有明显季节变化,4月份以桡足类为食,其中桡足幼体、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 Brehm)和剑水蚤(Cyclops spp.)所占的平均个数百分比相当;6、8和10月份主要以枝角类为食,其中6月以裸腹溞(Moina spp.)为主,而8和10月以象鼻溞(Bosmina spp.)为主.食物选择性方面,鲚对大型浮游动物表现出主动选择;当环境中出现溞(Daphnia spp.)和透明薄皮溞(Leptodora kindti Focke)时,鲚对它们表现出很强的选择性摄食,但透明薄皮溞只出现在6月鱼类食物中;个体较小的裸腹溞也是鲚主动选择的重要食物,在整个调查期间鲚对裸腹溞都表现出较高的主动选择性;象鼻溞虽然在各月份食物中的出现率最高,但除10月份鲚对其表现出主动选择外,其它月份表现为主动回避或随机选择.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了解鲚对浮游动物群落影响的季节变化,为制定合理的湖泊与渔业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鲚属两种群的形态变异及综合判别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程起群  韩金娣 《湖泊科学》2004,16(4):356-364
测量了代表刀鲚种群和湖鲚种群形态特征的传统可量性状和框架参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逐步判别法,对它们进行形态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群的形态差异主要是受额部有鳞部最前缘到背鳍起点的距离所影响的;所有25个形态参数数据判别分析,表明两种群形态差异极显著(P<0.01),判别准确率100%;利用挑选后的9项参数判别分析,表明两种群的形态差异极显著(P<0.01),判别准确率P1是95%-100%,P2是95.2%-100%,综合判别率为97.5%.对各形态参数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计算各参数的差异系数,根据Mayr提出的75%规则,认为它们的形态差异仍然是种内不同地理种群的差异,还没有上升到亚种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日本有明海沿岸六角川和筑后川河口水域鳀科鲚属鱼类刀鲚(Coilia nasus)的洄游特征和生境履历,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技术,对采于两水域刀鲚的矢耳石进行了锶(Sr)元素含量的X射线强度面分布及耳石最长轴锶钙元素比值(Sr:Ca)的定量线分析。结果发现10尾六角川刀鲚(LJC)中的7尾以及15尾筑后川刀鲚(ZHC)耳石核心区域的Sr:Ca比值≤ 3,显示出这些个体在淡水生境出生并早期生活于淡水的履历。紧邻核心区域随后的生长阶段,Sr面分布图谱显示出了多样对应于含量水平差异的不同颜色同心环轮变化样式,Sr:Ca比值的波动亦可相应地分成1-6个差异极其显著的阶段,显示出这些个体在随后生活史阶段中极富变化的生境转换状况。另外3尾六角川刀鲚耳石核心的Sr:Ca比值较高(3-6.7),对应于半咸水生境;但在核心区域之外,Sr:Ca比值则高低变化不一,显示出这些六角川刀鲚个体在河口半咸水生境孵化的特征。本研究表明,二维Sr元素含量面分布图谱和基于耳石最长轴的Sr:Ca比值完全可以作为重建日本有明海沿岸各河口水域刀鲚生境履历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