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68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80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176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尖笔帽螺(Creseis acicula)隶属软体动物门翼足目, 是营浮游生活的大洋暖水种, 在世界多个海域尤其是印度洋沿岸多次暴发, 但此前在中国海域未有暴发记录。2020年6—7月, 在大亚湾西南部核电站邻近海域监测到尖笔帽螺大规模暴发, 整个过程持续约1个月, 高峰期密度达到5600个·m-3, 是迄今为止已报道的该种暴发的最高密度。尖笔帽螺的高密度区均集中在西南部沿岸区域, 尤其是岭澳核电站冷源取水口附近, 对核电冷源运行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 引起政府、企业、科研界和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鉴于目前对尖笔帽螺的暴发机制还知之甚少, 文章综述了尖笔帽螺生物生态学特征研究进展, 阐述了大亚湾尖笔帽螺的暴发和消退过程, 并基于对此次暴发事件的跟踪监测, 初步探讨其暴发机制及其生态效应, 认为核电站冷却水的温升效应、降雨引起的海水盐度波动以及浮游植物数量升高可能是诱发其暴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92.
Algal bloom observed using Indian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IRS-P4 Ocean Color Monitor (OCM) derived chlorophyll images during December 23, 2003–January 8, 2004, off the Oman coast. High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20 mg m?3) patches were observed. MODIS-Aqua data of January 1, 2004, were analyzed to generate normalized water leaving radiance (nLw) images for seven visible channels: 412, 443, 488, 531, 551, 667 and 678 nm. The channels 667 and 678 nm showed interesting algal bloom features. The bloom features were detected in OCM image of January 2, 2004, using Subramanian's Trichodesmium detection Protocol. MODIS-Aqua retriev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round the bloom patches was observed to be >240°C. The OCM chlorophyll mean observed to be very high (>10.0 mg m?3) in two bloom pockets. Quickscat scatterometer derived wind speed was found to be optimum in the range of 3–5 m/sec.  相似文献   
393.
太湖水质时空特性及其与蓝藻水华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张晓晴  陈求稳 《湖泊科学》2011,23(3):339-347
以太湖2005-2007年的连续监测资料为基础,运用聚类分析和自相关分析方法,针对总无机磷,总无机氮、水温等环境理化因素与叶绿素a进行时空序列分析,初步归纳了当前太湖水质指标变化的空间特点、时问周期性及其与蓝藻水华暴发的关系.结果表明,太湖水质的空间分布大致分为三个人湖河口、四个湖湾、湖心区、西部湖区、东部湖区等十个区...  相似文献   
394.
太湖蓝藻水华灾害灾情评估方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太湖蓝藻水华灾害影响分析,探讨了太湖蓝藻水华灾害灾情评估指标的选取和评价标准的划分,并采用模糊评价模型构建太湖蓝藻水华灾害灾情综合评估方法.评价指标分为影响人口、影响范围、生态环境影响和经济损失四个方面,其中影响人口指标为受灾人口,影响范围指标包括蓝藻水华面积发生百分比和影响时间,生态环境影响指标包括藻细胞浓度、...  相似文献   
395.
自1997年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赤潮首次在我国南海海域暴发以来,该赤潮在我国南海和渤海的多个海域频繁暴发,表明球形棕囊藻在我国海域的分布比较广泛。尽管如此,在此之前开展的分类和生态调查研究均未发现我国海域球形棕囊藻的存在。近年来基于分子标记扩增和高通量测序的宏条形码分析检测到了球形棕囊藻,显示出宏条形码分析对球形棕囊藻鉴定的优势。然而,由于包括球形棕囊藻在内的定鞭藻的18S rDNA序列具有较高的G(Guanine,鸟嘌呤)C(Cytosine,胞嘧啶)含量等特点,导致针对球形棕囊藻的宏条形码分析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分子标记的选择或PCR扩增引物的选择。以青岛栈桥海域样本为研究对象,评估了扩增通用分子标记18S rDNA V4的两套常用PCR引物(即Stoeck引物和Song引物)对球形棕囊藻的宏条形码分析结果的影响,并利用Song引物对青岛近海2021年冬季突发性球形棕囊藻赤潮样本开展了宏条形码分析。分析发现不同引物对定鞭藻门物种的分析结果具有显著影响。利用Stoeck引物的宏条形码分析没有获得任何对应的定鞭藻的ASV(ampliconsequence...  相似文献   
396.
有害藻华是海洋中最为常见的一类生态灾害问题,对养殖业、旅游业和公众健康等造成了严重威胁,也给海洋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近年来,与有害藻华相关的生物、化学、水文、气象等观测数据以及有害藻华发生记录等统计数据不断积累,统计学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等数据分析方法也在快速发展,为深入挖掘有害藻华时空演变特征、提高有害藻华监测预警水平奠定了重要基础。该研究综合应用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及可视化技术,设计了一套集有害藻华多源异构数据管理、分析与可视化为一体的综合平台,能够实现对有害藻华相关数据的存储和动态关联,并集成了空间分析方法,实现了数据和分析产品的可视化。该研究以渤海有害藻华长期时空演变特征探究为案例,展示了该平台在有害藻华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方面应用效果。该平台可望为公众科普、科学分析和政府决策等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97.
Blooms of cyanobacteria are responsible for many problems in freshwater ecosystems. The massive growth of these microorganisms may limit the utilization of freshwater for human requirements since, apart from other problems, the production of toxic substances has been found to occur frequently during blooming periods. Ecologically, cyanobacterial blooms can modify dramatically the ecosystem through their low edibility within the food web and the huge primary production. Thus, saprobic processes are stimulat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to anaerobic conditions are also more extreme.Cyanobacterial blooms are many times explained as the consequence of the eutrophication of waterbodies. However, factors promoting bloom formation and ecological succession of cyanobacteria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yet.  相似文献   
398.
微囊藻毒素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淡水水体蓝藻水华的频繁发生已成为我国目前和今后长时期内面临的重大水环境问题.微囊藻(Microcystis)因其产生对人类健康具有危害的微囊藻毒素而尤其受到重视.研究者对构成蓝藻水华的主要种类、微囊藻毒素的毒性、毒理等方面的认识逐渐明晰,但对微囊藻毒素生物学功能的了解还相对较少.本文对微囊藻毒素的产生,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在微囊藻毒素生物学功能方面的研究开展讨论:总结了微囊藻毒素可能作为化感物质、参与光合作用、在微囊藻的越冬或复苏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以及可能参与微囊藻群体形成及维持等4个方面的生物学功能;分析了微囊藻毒素作为信号分子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及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微囊藻毒素产毒与无毒株的竞争,并对微囊藻毒素未来的研究热点及组学技术可能在其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99.
一种淡水水华硅藻——链状弯壳藻(Achnanthidium catenatu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区域重要饮用水源的浙江绍兴汤浦水库于2010年5月期间暴发以硅藻和蓝藻为主的藻类水华.对库尾、库中和坝前3处浮游植物样品进行采集和分析,结果表明,汤浦水库浮游植物密度在1.13×108~1.56×108cells/L之间,水华优势种之一为我国大陆地区首次报道的羽纹纲硅藻———链状弯壳藻(Achnanthidium catenatum),另一种为丝状蓝藻———湖泊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limnetica),两者的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65.6%和28.2%;链状弯壳藻是弯壳藻属中唯一适应浮游生长的种类,具有独特的带面观,能以壳面相连形成2~3个细胞的短链状群体;对国内外3次链状弯壳藻为优势种的水华案例进行分析,发现该藻为广温性种类,适应低光强和低磷浓度生长;水华生消机理则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00.
2013年洱海水华期间微囊藻毒素和浮游植物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荣  王欢  余得昭  曾诚  沈宏  陈隽 《湖泊科学》2015,27(3):378-384
2013年秋季,洱海再次出现大规模水华,周边几十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引起当地政府的极大关注.为了解水华发生期间洱海水体微囊藻毒素的含量和浮游植物的种类及丰度,分别在2013年9月和10月两次在洱海采集水样,测定其中两种主要微囊藻毒素MC-LR和MC-RR含量,探讨微囊藻毒素含量对洱海周边水源地的安全影响.同时也对水华期间的浮游植物特别是蓝藻进行研究,从而分析微囊藻毒素与浮游植物种类和丰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洱海水体中微囊藻毒素含量偏低,暂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但在洱海的水鸟体内仍然检测到微囊藻毒素的富集,显示洱海蓝藻水华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浮游植物的研究发现,洱海水华的优势种属为微囊藻(Microcystis)和暗丝藻(Psephonema aenigmaticus).9月份暗丝藻更占优势,10月份则是微囊藻更占优势.研究结果显示处于富营养化初期的洱海水体中湖湾微囊藻毒素的含量与浮游植物中产毒蓝藻的种类和丰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