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1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166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200篇
地质学   340篇
海洋学   17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2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1.
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脚步的不断加快,人们逐渐加大了对海岸带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海岸带填海造陆、滩涂围垦等人类活动的增多使得区域生物及非生物物质发生了剧烈的改变,进而对海岸带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基于此,各国学者尝试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与方法模型对海岸带生态环境时空变化进行相关探究。其中,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评估与监测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在海岸带生态环境变化的探究中,由于研究目的、角度以及方向的不同,相关学者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模型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本文结合海岸带生态环境研究现状,将海岸带生态环境变化研究分成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海岸线变迁变迁研究、植被变化研究、水土环境表征因子变化研究以及基于指标体系的生态环境变化研究6个主要部分,并分别从这6个部分出发,对海岸带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技术、方法与模型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提出未来我国海岸带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重点研究方向,为今后海岸带生态环境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12.
文章利用RS和GIS技术手段对辽宁省瓦房店市1990—2015年的变迁过程进行监测,得出各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将各类土地利用信息与景观生态学相结合,利用景观格局破碎度、景观分离度、景观优势度作为指标构建景观损失指数,并利用景观组分的面积比重构建海岸带生态风险指数。基于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平台,通过空间采样和插值方法得到区域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据此重构了瓦房店市1990—2015年的生态风险值变化过程。监测表明,1990—2015年期间,耕地、林地和滩涂呈减少趋势,水域和建设用地逐年增加,其他类型变化幅度不大。虽然耕地所占总面积比例由45.37%减少至37.23%,但一直是瓦房店最主要的景观。25年间瓦房店生态安全总体呈下降态势,1990—2015年6时段的生态风险年平均值分别为0.211 9、0.200 3、0.203 2、0.194 9、0.209 7和0.209 1。在时间维度,1990—2005年和2010—2015年生态安全度下降明显;在空间维度,瓦房店市海岸带的李官镇-三台满族乡和谢屯镇-炮台镇的生态风险度高,西杨乡、东岗镇和驼山乡生态风险由极高降为高或中,生态安全度有所提高。研究表明,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瓦房店市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该区域未来海岸带要实现可持续开发必须要进行科学的规划。  相似文献   
213.
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是我国"五位一体"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为进一步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联结点上探求深入开展生态红线工作的可能性,文章对比了实施多年的海洋功能区划与历史新阶段提出的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和内涵,剖析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指出海洋功能区划与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在法律地位和管控制度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在划分目标、空间管理及划分方法上具有差异性,海洋功能区划以"使用"为主,海洋生态红线以"保护"引领。在此基础上,建议未来海洋生态红线工作的开展可从海洋功能区划借鉴经验,建立完善的管控评估制度,确立生态保护红线的优先地位,处理好海洋功能区划与海洋生态红线区划的关系。同时,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应以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和提高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标,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作为一项参考指标,限制低承载区的开发利用,保证海洋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14.
山东昌邑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是目前国内唯一以柽柳林生态系统为主要管理和保护对象的国家级海洋保护区。为系统、全面地了解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和保护物种的变化趋势,文章对山东昌邑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监测与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了保护区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该保护区生态环境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为促进保护及管护,提出了加强保护区生态建设,改变保护区开发利用模式;加强能力建设,实现保护区动态监控;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大力开展柽柳生态修复,恢复柽柳的资源状况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15.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于2004—2008年5—8月份对能效渔业状态下津市西湖水质状况进行了实时采样研究,并计算了浮游植物密度与透明度、水温、水深、溶解氧、pH、NH4-N、NO3-N、NO2-N、PO4-P、TP、TN、NH4-N/PO4-P、TN/TP和浮游动物共14个生态因子的关联度、关联序。结果表明,透明度、水温、水深、溶解氧、pH和浮游动物(毛里湖)或TN(西湖)是影响浮游植物增殖态势的最重要的环境变量。提取如上变量和浮游植物密度作为建模要素,构建了津市西湖生态因子与浮游植物密度的灰关联模型{GM(I,N)},经作图分析表明,模型值和实测值具有较好的对应峰,表明模型的有效性及在预测上有较高的参考价值。P元素在西湖的营养限制性基本得到消除,水体N/P比被调控到了较好状态。  相似文献   
216.
The declining health of marine ecosystems around the world is evidence that current piecemeal governance is inadequate to successfully support healthy coastal and ocean ecosystems and sustain human uses of the ocean. One proposed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s ecosystem-based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MSP), which is a process that inform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ctivities in the ocean so that existing and emerging uses can be maintained, use conflicts reduced, and ecosystem health and services protected and sustained for future generations. Because a key goal of ecosystem-based MSP is to maintain the delivery of ecosystem services that humans want and need, it must be based on ecological principles that articulate the scientifically recognized attributes of healthy, functioning ecosystems. These principles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a decision-making framework with clearly defined targets for these ecological attributes. This paper identifies ecological principles for MSP based on a synthesis of previously suggested and/or operationalized principles, along with recommendations generated by a group of twenty ecologists and marine scientists with diverse backgrounds and perspectives on MSP. The proposed four main ecological principles to guide MSP—maintaining or restoring: native species diversity, habitat diversity and heterogeneity, key species, and connectivity—and two additional guidelines, the need to account for context and uncertainty, must be explicitly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planning process. When applied in concert with social, economic, and governance principles, these ecological principles can inform the designation and siting of ocean uses and the management of activities in the ocean to maintain or restore healthy ecosystems, allow delivery of marine ecosystem services, and ensur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相似文献   
217.
随着化肥、农膜等在农业生产中的过量投入,耕地面源污染的程度随之加重。文章选取塔里木河流域上游和田地区为研究区域,依据P-S-R框架理论,构建和田地区耕地面源污染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加入土壤理化数据,使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和田地区1980 年及2016 年耕地面源污染状况进行生态风险评价,运用耕地生态风险模型、生态风险转移矩阵、Arcgis分析和田地区耕地面源污染时空分异状况。研究结论如下:和田地区1980 年耕地生态风险等级均为II级或III级,呈“中间高,两侧低”分布;2016 年耕地生态风险等级上升至IV级或V级,呈“倒W型”分布,各县耕地面源污染程度较1980 年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其中墨玉县和于田县在2016 年耕地生态风险等级达到最高的V级,而民丰县因自身生态环境的强脆弱性,同样需要提高关注。根据面源污染“从源头治理”的原则,应切实推进和田地区耕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高政府重视程度,增强技术指导,开展试点工作,改善和田地区耕地面源污染现状。  相似文献   
218.
阿伯德尔国家公园位于号称肯尼亚“水塔”的阿伯德尔山脉上,是肯尼亚重要的旅游景区和珍稀动植物保护区,开展该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对肯尼亚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1987-2018年的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通过计算综合遥感生态指数RSEI,结合趋势线分析法对阿伯德尔国家公园近32年间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客观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 1987-2018年研究区RSEI均值从0.62下降到0.51,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的区域面积为551.52 km 2,占总面积的71.85%,表明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1987-2018年研究区的环境状况呈恶化趋势;②环境质量显著恶化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亚高山植被区和东部低海拔森林覆盖区,亚高山地区植被生态系统结构单一,稳定性差,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更为敏感;而东部区域存在过度开发,非法砍伐森林等现象,且旅游开发强度大,环境恶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19.
山东南部沿海冬季小型底栖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统计法、经验模型和多元聚类分析法和数学分析软件对2006年12月908项目冬季航次山东南部海域(36°15′—36°45′N,120°45′—122°00′E)小型底栖生物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该调查海域冬季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为(657.43±214.60)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847.15±427.63)μgdwt/10cm2,平均生产量为(7624.32±3848.64)μgdwt/(10cm2·a-1);还对N/C、Simpson优势度指数、Margalef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进行了计算。与2006年8月908项目夏季航次同一海域调查数据进行了比较,得到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及其优势类群线虫丰度冬季明显低于夏季,而生物量和类群多样性与夏季相当。同时,依据丰度指标对山东南部研究海域进行了初步的生态学划分,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220.
为了解经济迅速发展背景下格尔木河流域水体中痕量元素分布、水环境质量现状和生态风险,对格尔木河9个采样点水样21种痕量元素的分布及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以Cu、Zn、Hg、Cd、Cr和Pb为目标重金属,评估了格尔木河水质现状及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重金属Pb浓度在所有水样中均低于检出限,其它痕量元素浓度在0.001(Cd)~6297.013(Sr)μg·L~(-1)范围变化。根据相关性分析,推测格尔木河水体中Li、Sc、Ti、V、Cu、Ge、Rb、Sr、Mo、Cd来源可能相同。采样点水样6种重金属浓度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I类的标准。采用5种方法评价了格尔木河水质现状,研究区水质处于无污染的理想状态。格尔木河重金属引发的潜在生态风险处于低风险水平(生态风险指数变化范围为0.35~0.6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