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4篇
  免费   220篇
  国内免费   347篇
测绘学   209篇
大气科学   372篇
地球物理   838篇
地质学   523篇
海洋学   92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15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联系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对近年来中外关于东亚冬季风(EAWM)年代际变化问题研究进展做了回顾和评述,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1)东亚冬季风明显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冬季气温经历了一次冷期(从20世纪50年代延续到80年代初中期),一次暖期(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后期延续到21世纪初)和近10-15年(约从1998年开始)出现的气候变暖趋缓期(也称气候变暖停顿期)。(2)东亚冬季风主要表现出强-弱-强3阶段的特征,即从1950年到1986/1987年,明显偏强;从1986/1987年冬季开始,东亚冬季风减弱;约2005年之后,东亚冬季风开始由弱转强。与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相对应,东亚冬季大气环流以及中国冬季气温和寒潮都表现出一致的年代际变化。(3)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和太平洋海表温度(SST)的区域模态变化密切相关。当北半球环状模/北极涛动(NAM/A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处于负(正)位相,东亚冬季风偏强(弱),中国冬季气温偏低(高)。此外,北大西洋年代尺度振荡(AMO)对东亚冬季风也有重要影响,在AMO负位相时,对应东亚冷期(强冬季风),正位相对应暖期(弱冬季风)。因而海洋的年代际变化是造成东亚冬季风气候脉动的主要自然原因,而全球气候变暖对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92.
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特征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环流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同时作为"世界屋脊"拥有丰富的冰川、积雪、河流、湖泊和地下蓄水层。青藏高原特殊大地形动力和热力作用深刻地影响着亚洲与全球大气水分循环,也对全球气候与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青藏高原在亚洲夏季风系统大气水分循环过程的重要地位,从青藏高原对全球大气水分循环重要作用的视角,综述了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过程中青藏高原局地热力对流、高原的"阶梯式"水汽流爬升"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物理模型、青藏高原视热源结构影响及多尺度水汽汇流通道、海洋-青藏高原"水汽源-汇"结构、青藏高原跨半球垂直环流圈水分循环结构、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综合模型等的相关研究进展,剖析了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综合模型的研究背景,探讨了青藏高原特殊大地形热力驱动机制及其云水效应,描述出与青藏高原热力驱动的亚洲区域和跨半球垂直环流圈水分循环结构,揭示了青藏高原热力强迫与海洋-大气-陆地水文过程特殊的相互反馈作用。青藏高原发源的亚洲河流水系是为人口众多的亚洲区域供给生活、农业和工业用水的重要水资源之一。因此,认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水分循环及其对水资源变化影响至关重要,仍需深入地探讨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机制及其全球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993.
张书萍  祝从文  周秀骥 《大气科学》2014,38(5):1005-1016
本文利用1951~2011 年期间中国台站资料、东亚地区的探空资料、NCEP/NCAR 和ERA40 等大气再分析资料,通过对水分平衡方程诊断探讨了华北地区过去60 年中水资源和可利用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大尺度环流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华北地区69%的降水量被蒸发,可利用降水仅仅为降水量的31%。夏季可利用降水是华北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华北夏季可利用降水量在80 年代初发生突变减少,进入21 世纪初,伴随蒸发量的增加该地区可利用降水量进一步减少。西风带水汽与东亚夏季风水汽是华北可利用降水的主要来源。NCAR/NCEP 和EAR40 再分析资料的结果均显示贝加尔湖一带的位势高度偏低和西太平洋高压的偏强有利于该地区降水增多。利用探空资料进一步证明,蒙古以及贝加尔湖地区的温度在对流层低层变暖和位势高度场的加强导致了过去几十年华北可利用降水量减少。由于贝加尔湖地区温度变化与全球变暖存在密切关联,监测该地区温度的变化对预测华北水资源和东亚夏季风的长期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4.
Accurate estimation of ecosystem carbon fluxes is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feedbacks between the terrestrial biosphere and the atmosphere and for making climate-policy decisions. A statistical model is developed to estimate the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GPP) of coniferous forests of northeastern USA using remotely sensed (RS) radiatio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near-infra red albedo) and ecosystem variables (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 and global vegetation moisture index) acquired by the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sensor. This GPP model (called R-GPP-Coni), based only on remotely sensed data, was first calibrated with GPP estimates derived from the eddy covariance flux tower of the Howland forest main tower site and then successfully transferred and validated at three other coniferous sites: the Howland forest west tower site, Duke pine forest and North Carolina loblolly pine site, which demonstrate its transferability to other coniferous ecoregions of northeastern USA. The proposed model captured the seasonal dynamics of the observed 8-day GPP successfully by explaining 84–94% of the observed variations with a root mean squared error (RMSE) ranging from 1.10 to 1.64 g C/m2/day over the 4 study sites and outperformed the primary RS-based GPP algorithm of MODIS.  相似文献   
995.
川滇交界东段昭通、莲峰断裂带的地震危险背景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滇交界东段NE向昭通、莲峰断裂带的研究程度较低.为了了解该断裂带是否存在发生强震/大地震的危险背景,我们基于区域活动构造与动力学、重新定位的小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解、历史地震破裂区、GPS形变场、现代地震活动及其参数图像等多学科的信息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昭通、莲峰断裂带是川滇-华南活动块体/地块边界带的一部分,也是活动及变形的大凉山次级块体与相对稳定的华南地块之间的边界带;结构上表现为2个平行展布、朝南东推覆的断裂带,现今运动为带有显著逆冲分量的右旋走滑性质.沿昭通断裂带无大地震的时间至少为1700 余年,目前存在地震空区.GPS变形图像反映昭通、莲峰断裂带已不同程度闭锁.另外,昭通断裂带的鲁甸附近以及莲峰断裂带的南段分别存在异常低b值区或高应力区.已由低b值区和小震空白区识别出昭通断裂带上的鲁甸-彝良之间存在高应力闭锁段,并估计出其潜在地震的最大矩震级为MW7.4.本研究因此认为昭通断裂带存在发生强震/大地震的中-长期危险背景, 而莲峰断裂带的危险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6.
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MRS-TEM联合反演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面磁共振法(MRS)因具有定性、定量分析地下水能力,而备受关注.传统磁共振地层含水量反演多采用均匀半空间模型,忽略电阻率分布信息对结果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基于多层电介质中磁共振响应理论,提出MRS与瞬变电磁(TEM)联合反演方法,通过电阻率分布信息对含水量反演过程的实时修正,提高了解释结果的准确度.反演算法采用自适应遗传算法(AGA)进行,基于繁殖规则,动态调整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解决了标准遗传算法易未成熟收敛而难以得到全局最优解问题.模型数据表明,含噪10%情况下,联合反演仍能较准确地反映地下含水单元模型结构,对比MRS单独反演优势明显.同时,内蒙古白旗野外观测数据联合反演结果与钻井资料基本一致,充分验证了AGA反演算法的实用性及MRS-TEM联合反演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97.
Remotely sensed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DEM) can be used to augment a standalon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by adding an extra range observation which measures the distance to the Earth centre. This method so called height aiding can reduce the number of GPS satellites required to get a 3D position fix from four to three and hence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GPS navigation algorithm in terms of accuracy, reliability and availability. Up until now, the accuracy of height aided GPS navigation using higher resolution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and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derived elevation data has not been fully evaluated in a broad spectrum of navigation scenarios.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robust and accurate analysis on how much range error is introduced by height aiding using 5 m spacing SAR and 1 m spacing LiDAR-derived DEMs under in-car and personal navigation situations.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btained from both dynamic and static tests, suggestions have been made on what level of vertical and positional accuracy can be achieved as well as the related DEM quality issues for navigation purposes.  相似文献   
998.
Urban segregation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the literature due to the negative impacts that it has on urban populations. Indices of urban segregation are useful instruments for 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 as well as for setting up public policies. The usefulness of spatial segregation indices depends on their ability to account for the spatial arrangement of population and to show how segregation varies across the city. This paper proposes global spatial indices of segregation that capture interaction among population groups at different scales. We also decompose the global indices to obtain local spatial indices of segregation, which enable visualiz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segregation patterns. We propose the use of statistical tests to determin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dices. The proposed indices are illustrated using an artificial dataset and a case study of socio‐economic segregation in São José dos Campos (SP, Brazil).  相似文献   
999.
以东北地震区为例,基于G-R关系的震级-频度分布原理,研究了东北地震区最小完整性震级MC的时间分布特征和各时段的空间分布特征,统计了研究区内的地震活动性参数,探讨了小震资料完整性分析对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地震危险性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对区域小震资料进行完整性分析,可以在低地震活动地区获得较准确的地震活动性参数,更好地反映了该区未来的地震活动趋势。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供地震资料完整性分析和地震活动性分析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强震目录,讨论了全球、中国大陆西部及周边“大三角地区”和中国大陆地区强震活动时序特征。依据8级地震分段活动特征分析认为,20世纪60年代前后全球特大地震活动状态存在显著差异;利用最优分割统计分析认为,自1800年以来“大三角地区”经历了持续时间为100余年的8级地震活动过程;进一步分析认为全球和“大三角”地区强震活动可能具有至少百年尺度的地震“周期”,而且具有一定的准同步性。中国大陆地区MS≥7.0浅源地震活动明显受控于“大三角”地区和全球更大空间尺度的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时序上表现为十几年和近百年不同时间层次上的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