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选择冰川典型发育的乌鲁木齐河流域,基于面向普通民众的657份调查问卷,将气候变化与冰冻圈变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尝试分析不同特征民众对二者变化的感知差异状况,为因地制宜制定适应性措施以及普通民众有计划、有目的地调整生产和生活策略,适应未来环境变化等提供公众参与的社会依据.调查结果显示,乌鲁木齐河流域不同特征居民之间有着复杂...  相似文献   
42.
裂变径迹研究显示中新世早期(23±3Ma)现今吕梁山及周缘地区发生了一次整体性快速隆升。中新世晚期(约8Ma前),吕梁山前、鄂尔多斯盆地及东部宁武—沁水盆地结束了长期剥蚀历史,开始广泛接受新生代沉积。沉积物的垂向叠置关系及横向展布特征显示:8.35~6.7Ma为吕梁山快速差异隆升期,在山前(东西两侧)堆积了冲积扇相芦子沟组砾岩层,暗示了吕梁山已经地貌上成山;与此同时地势相对平坦且摆脱地表水流影响的鄂尔多斯盆地广泛堆积了风尘堆积—红黏土(保德组)。中新世晚期—早更新世早期(6.7~1.8Ma),吕梁山西部山前及鄂尔多斯地区整体缓慢隆升,堆积了新近纪保德组上部、静乐组红黏土及早更新世午城组黄土—古土壤序列。受西部六盘山快速抬升作用影响,鄂尔多斯西部抬升速率略高于东部,于早更新世中期(1.8~1.4Ma)形成现今西高东低的地势格局和南北向晋陕谷地,进而黄河及其支流顺流而下。中更新世以来,鄂尔多斯地区沉积与抬升并重,最终形成现今黄土高原。吕梁山以东的沁水盆地中新世演化史与西部相似,上新世起盆地开始断陷,汾河地堑开始形成。断陷一直持续到早更新世,自下而上依次沉积了下土河组、小白组、大沟组、木瓜组湖相地层,盆地边缘则持续抬升堆积了静乐组和午城组风成堆积。中更新世以来,断陷结束,盆地整体抬升。  相似文献   
43.
太行山南段自立庄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祥信 《地质与勘探》2021,57(1):166-174
太行山南段临城自立庄地区古元古界甘陶河群中低级变质岩中发育一条左行逆冲型韧性剪切带。自立庄韧性剪切带出露长约10 km,宽约1 km,走向NNE,往西缓倾,在EW方向上由若干条强变形带与其间的弱变形域或岩块组成,平面上呈现平行式的组合特征。该韧性剪切带内发育糜棱岩、拉伸线理和皱纹线理、不对称褶皱、石香肠构造和构造透镜体、S-C面理和旋转碎斑等宏观和微观构造。S-C面理、旋转碎斑、不对称褶皱等宏微观变形特征一致表明自立庄韧性剪切带上盘由西往东逆冲的运动学性质。在对韧性剪切带宏观、微观构造特征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域资料,认为自立庄韧性剪切带的形成与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末期西部陆块与东部陆块的EW向碰撞拼合有关,是18.5 Ga吕梁运动的产物。自立庄韧性剪切带的厘定为太行山南段古元古代构造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4.
三峡库区蓄水以来,长江周边出现了大量的水库地震,主要集中于巴东—泄滩—仙女山区域,目前已达上万次,最大震级为5.1级。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对已有水库地震数据进行研究,采用构造地质分析方法,对三峡库区仙女山和九畹溪断裂带水库地震空间上的迁移规律、时间上的周期规律以及微地震群的成因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水库地震具有周期性,表现为长周期(与库水位相关)和短周期(与库水位快速波动相关);从空间上看,水库地震具有迁移规律,受九畹溪断裂控制的触发型水库地震存在着逐渐向南迁移的特征,受仙女山断裂控制的触发型水库地震局限分布于仙女山断裂北延端点处,分布于仙女山断裂西侧(周坪乡附近)带状分布的水库诱发地震逐渐呈点状向南迁移。  相似文献   
45.
Current glacier recession under the global warming has aroused world-wide attention.Initiated from 1958,the observations show that over the past 50 years,the glacier has changed remarkably in the aspects of snow-firn stratigraphy,ice formation zone,ice temperature,area and terminus position,etc.These changes are apparently the results of temperature rise in this area.The glacier recession continu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observed time period,and showed an accelerated tendency since 1985.Meltwater runoff also increased 84.2% over the last 20 years.  相似文献   
46.
新疆吐哈盆地侏罗系旋回地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应用新疆吐哈盆地侏罗系 4口井 7个组的伽玛测井资料 ,进行高分辨率旋回地层的研究。结果表明 :依据412 .9ka的偏心率旋回 ,7个组旋回堆积速率 ( AR)的平均值为 0 .15 2 9m/ka,它与北美东部上三叠统 4个组合的Mc L aughlin旋回 AR平均值 0 .16 39m/ka相接近。本区与准噶尔盆地郝家沟八道湾组的野外剖面旋回地层对比 ,两者的优势旋回量度时间大体一致。吐哈盆地侏罗纪地层中在大约 3~ 10 m厚度、相当 2 0~ 6 0 ka时间的范围内有小规模的气候变化 ;而在 5 0~ 75 m厚度、约相当 10 0和 42 0 ka的时间中 ,又会出现较大的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47.
吕梁山地区新近纪晚期地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吕梁山西部保德和柳林两个典型剖面的研究,认为山西柳林卫家洼保德组剖面结构与保德剖面相同,完全可以对比。保德组下部的砂砾石确为水成堆积无疑,但是上部的棕红色黏土与棕黄色的钙质结核层越来越被广大学者认为是风尘堆积,中部则为下部水成堆积物与上部红黏土与钙质结核的过渡地段。《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规定:组的含义在于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除去变质程度不说,保德组下部水成堆积物和上部风尘堆积根本不是同一相环境所能包含的岩石组合,因此不能用一个组来定义,应予解体。保德组下部的水成堆积物划为芦子沟组,相当于初始定义的"芦子沟系"或"芦子沟砾岩";保德组上部风尘堆积仍称之为保德组,相当于初始定义的保德红土;在这种划分下芦子沟组为不整合于前新生代基岩之上,整合伏于红黏土之下的山前冲积扇相堆积。保德组为整合于芦子沟组之上静乐组之下的所有风尘堆积。  相似文献   
48.
吉林省集安县上绿水桥岩体主要岩石类型为晶洞碱长花岗岩。岩石的化学成分具有高硅(SiO2质量分数为75.94%~76.34%)、富碱(ALK质量分数为8.29%~9.63%)、高TFeO/MgO值(比值为39.6~66.1)、富钾(K2O质量分数为5.14%~5.20%,K2O/Na2O值为1.47~1.68)、低CaO和TiO2的特点;强烈亏损Ba、Sr、Ti、Nb、Ta、P,富集K、Rb、Th等亲石元素;具有右倾海鸥型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型式及强烈的负铕异常等。主量和微量元素研究表明,上绿水桥岩体为铝质A型花岗岩(A/CNK为0.99~1.10,A/NK为1.05~1.16)。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17.8±2.3)Ma,属早白垩世侵入体。岩体具有相对较低的Ce/Nb、Y/Nb、Yb/Ta值,为A1型非造山花岗岩,是华北板块东部岩石圈减薄在吉南地区的浅部地质响应。  相似文献   
49.
湖北铜绿山铜铁矿床成矿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宗保 《地学前缘》2010,17(5):296-305
以铜绿山铜铁矿为例,探讨了浅成岩体冷却过程中夕卡岩及夕卡岩矿床在接触带上的形成过程及其耦合条件。在铜绿山矿区,矿体主要产出于石英二长闪长玢岩与下三叠统大冶群碳酸盐岩的半岛状 岛链状残留、捕虏体接触带中,矿体与夕卡岩密切共生。此次工作根据大量野外观察,结合对已有资料综合研究,提出成矿空间为冷缩低压区的概念,即夕卡岩及夕卡岩矿床形成的起因是在岩浆固结后的岩石冷凝收缩过程中,在接触带上形成了一个能使流体持续汇聚和长期驻留的低压区--冷缩低压区系统。这个系统与岩浆期后热液的耦合,在超临界流体、CO2气体和临界转换作用的配合下,满足了夕卡岩型矿床成矿的需求,形成了铜绿山矿床。  相似文献   
50.
西藏仲巴县穷果北部日喀则弧前盆地地层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区内发育完好并保留下来的白垩纪—始新世地层的研究,海相白垩纪日喀则群自下而上可划分为昂仁组、帕达那组、曲贝亚组;古新世—始新世错江顶群包括下部曲下组和上部加拉孜组,整合覆于错江顶群之上的“如角藏布砂砾岩”为弧前盆地封盆粗碎屑岩。日喀则群与错江顶群在沉积学、地层古生物学及构造地质学诸方面的差异揭示了两群之间,更确切地说,曲贝亚组与曲下组之间呈不整合接触,该不整合形成于坎潘期—马斯特里赫特期与丹尼期之间。该区日喀则弧前盆地完整的地层序列全面再现了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过程,两板块的碰撞和新特提斯洋的彻底关闭发生在弧前盆地封盆粗碎屑岩沉积结束以后,这比原来认识的要晚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