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5篇
  免费   1127篇
  国内免费   1205篇
测绘学   272篇
大气科学   1573篇
地球物理   1628篇
地质学   1101篇
海洋学   970篇
天文学   69篇
综合类   314篇
自然地理   81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76篇
  2020年   214篇
  2019年   264篇
  2018年   204篇
  2017年   240篇
  2016年   209篇
  2015年   260篇
  2014年   311篇
  2013年   294篇
  2012年   315篇
  2011年   300篇
  2010年   228篇
  2009年   284篇
  2008年   278篇
  2007年   311篇
  2006年   345篇
  2005年   315篇
  2004年   254篇
  2003年   218篇
  2002年   175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146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31.
利用江苏近10 a(2005—2014年)暖季(5—9月)69站逐时降水资料,详细分析了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季节内演变以及日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不均,整体上北部比南部活跃,最活跃区均位于沿淮西部,高强度短时强降水多发生在淮北东部,且空间分布集中。近10 a来江苏短时强降水整体呈减少趋势,主要表现为北部地区减少最为显著。短时强降水季节内分布不均匀,以7月最为活跃,高强度短时强降水在8月最为频繁;其逐候分布显示,梅期短时强降水骤增,于7月第2候达到峰值,盛夏期间高强度短时强降水增多,8月第3候达到峰值。江苏短时强降水的日变化整体呈双峰结构,主峰和次峰分别出现在傍晚17时(北京时间,下同)和清晨07时,高强度短时强降水多发于午后;短时强降水日变化存在季节内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和地域性差异,其中梅期和盛夏两个高发阶段均呈单峰结构,但梅期峰值出现在清晨,盛夏阶段峰值则出现在傍晚;由南向北,日变化特征由单峰向双峰、多峰演变,在淮河以南地区日峰值大多出现在午后至傍晚,而淮河以北地区多出现在夜间至清晨。  相似文献   
832.
石忆邵  周蕾 《地理学报》2017,72(10):1787-1799
目前的土地估价不仅很少考虑地下空间价值,而且缺乏相对成熟的地下空间估价体系和方法。首先结合成本法、收益还原法及楼层效用比法,建立地下空间使用权价格评估模型。然后,分析了地下空间使用权价值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区位、交通、商业经营等因素显著影响地下商业空间的效用;指出为了提高估价的准确性,地下商业空间效用应该分级、分类设置,而不能笼统地确定为同一水平,并据此测算出上海市地下空间使用权地价分配率。基于所构建的评估模型,以上海市地下商业空间为例,通过克里金内插法,廓清了上海市地下空间使用权价格的空间分布状况;最后,从典型购物中心、市级商业中心和全市商业用地成交地块三个维度,探讨上海市地下商业空间使用权价格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 上海市地下空间使用权价格空间分布与地上土地使用权价格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并由市中心向郊区递减;② 地下商业空间使用权价格对地下轨道交通具有较强的依赖性;③ 与地上商业空间使用权价格分布相比,地下商业空间使用权价格分布的集聚性特征更明显。  相似文献   
833.
太阳变化驱动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从5个方面综述了近20年来太阳变化驱动气候变化研究的进展,重点在机制方面,即对全球变暖原因看法的分歧、太阳总辐射量的卫星测量结果、树轮14C记录与太阳变化代用指标、太阳变化影响的模拟研究,以及太阳—宇宙射线—云量的关系。强调这是一个有重大经济和科学意义的前沿课题。  相似文献   
834.
A combined mineral magnetic and scaled chrysophyte study of lake sediments from Lake Lacawac and Lake Giles in northeastern Pennsylvania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land-use and sediment source changes on the variation of pH, conductivity, and alkalinity inferred from biotic changes. Ten 30–40 cm long gravity cores were collected from Lake Lacawac and three from Lake Giles. Isothermal remanent magnetizations (IRMs) were given to the lake sediments in a 1.3 T magnetic field to measure magnetic mineral concentration variations. IRM acquisi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dentify magnetic mineralogy. The bedrock, soils and a peat bog on the shores of Lake Lacawac were also sampled for magnetic analysis to determine possible lake sediment sources. The top 10 cm of sediment collected from Lakes Lacawac and Giles was two to four times more magnetic than deeper sediment. 210Pb dating suggests that this intensity increase commenced circa 1900. SEM images of magnetic extracts from the highly magnetic sediments indicates the presence of magnetic fly ash microspheres from fossil fuel burning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plants. The similarity in magnetic coercivity in the top 8 cm lake sediments and in the peat bog supports an atmospheric source for some of the magnetic minerals in the youngest lake sediments. The highly magnetic sediments also contain an antiferromagnetic mineral in two cores closest to Lake Lacawacs southeastern shore. This magnetic mineral is only present deep in the soil profile and would suggest erosion and significant land-use changes in the Lacawac watershed as another cause for the high magnetic intensities (concentrations) in the top 10 cm of the lake sediments.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scaled chrysophyte flora occurred immediately above the 10 cm level and were used to infer a doubling of the specific conductivity between circa 1910 and 1929. These variations also support land-use changes in the Lacawac catchment at this time. A similar shift in the scaled chrysophte flora was not observed in the top of Lake Giles, however, distinct changes were found in the deeper sections of the core coupled with a smaller peak in magnetic concentration. Fourier analysis of the 210Pb-dated lake sediment magnetics indicates the presence of a 50 year period, low amplitude variation in the Lake Lacawac, Lake Giles, and Lake Waynewood (Lott et al., 1994) magnetic concentration records. After removal of the land-use/fly ash magnetic concentration peak by Gaussian filtering, the 50 year variation correlates strongly from lake to lake even though the lakes are in different watersheds separated by up to 30 km. When this magnetic variation is compared with Gaussian-filtered rainfall variations observed in New York City and Philadelphia over the past 120–250 years there is a strong correlation suggesting that magnetic concentration variations can record regional rainfall variations with an approximately 50 year period. This result indicates that magnetics could be used to document regional variations in climatic change.  相似文献   
835.
基于MODIS数据中国天山积雪面积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11-2015年MOD10A2积雪产品和气象数据,通过几何校正、去云预处理,应用归一化差分积雪指数算法等获取中国境内天山山区积雪覆盖面积数据,分析了积雪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气温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年内积雪面积呈单峰变化,9月开始积累,次年1月达峰值,3月气温回暖消融加速,至7月最小。春秋季波动较大但没有明显的增减趋势,夏季积雪面积最小,冬季最大且呈减小趋势。(2)2001-2015年积雪覆盖面积整体上呈减少趋势,积雪覆盖率最大值的波动比最小值的波动更加剧烈。(3)积雪覆盖率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海拔<1 500 m区域积雪覆盖率低于10%,海拔>4 500 m以上区域平均可达70%,为常年稳定积雪区。积雪覆盖率在西北坡最高,南坡最低。(4)年均气温升高是积雪覆盖面积减小的主因,年积雪覆盖面积变化与年降水量变化保持一致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36.
地表温度是地表能量平衡、区域和全球尺度地表物理过程的一个重要因子。为了辨析中国西北干旱区“天山湿岛”——伊犁河谷的地表温度时空分异,采用趋势分析法和空间数据统计法,探讨了2001-2014年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下地表温度时空变化规律,分析地表温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1) MODIS LST产品的精度(平均R2=0.90)能够满足伊犁河谷地表温度时空变化分析的要求;(2)空间上,地表温度呈现出中部高四周低的变化趋势,高温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41%,低温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时间上,伊犁河谷平均地表温度的年际波动较大,以2013年、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尤为突出;地表温度的年内变化呈现出单峰型分布,地表温度高值集中在3-8月,最高值出现在7月;(3)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下年均地表温度分布的总体特征为建设用地最高,稀疏草地、旱地等次之,冰川/积雪最低;(4)伊犁河谷地表温度变化趋势呈严重减少、基本不变和轻微增加区域面积分别占5%、37%和26%,以基本不变和轻微增加为主。伊犁河谷地表温度时空变化不仅受大尺度气候变化影响,还受土地类型差异影响,两者共同构成了不同地理区域及景观的温场格局,绿色植被对地表温度时空分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37.
明确啤酒花农艺性状与品质的相关性,可以为啤酒花种质资源优选鉴定提供依据。分析了甘肃省河西地区引进的50份啤酒花种质材料单蔓花数、花穗长、花穗粗、单花重、百花重、干鲜比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半干旱地区啤酒花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均存在较大变异,为优异资源的筛选创造了条件。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花穗粗和单花重均与干鲜比显著正相关(R2=0.293和R2=0.288),花穗长和干鲜比与黄腐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干鲜比对黄腐酚含量贡献大于花穗长,而6个主要农艺性状均与α-酸含量无显著相关性。花穗长、花穗粗可以作为干鲜比大、产量和黄腐酚含量高、药用价值好的啤酒花种质资源筛选的农艺性状指标,但高α-酸含量的啤酒花种质资源无法通过农艺性状去筛选。  相似文献   
838.
近15 a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可以揭示研究区气候变化和人工生态调节过程对植被变化的影响。基于500 m分辨率的MODIS-NDVI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运用均值法、斜率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及残差法,分析了2001-2015年黄土高原的植被时空演变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15 a黄土高原植被在季度上总体都呈现增加趋势且存在一定差异,夏、秋季植被增加最为明显;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在空间上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特征;植被NDVI变化在不同季节上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黄土高原植被NDVI对气温、降水的响应关系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并在空间上与降水的相关性显著,与温度相关性不明显;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有双重影响,其中生态恢复工程是黄土高原中部地区植被覆盖快速增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39.
甘肃省摩天岭北坡木本植物叶性状变异及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宗杰  田青  宋玲玲 《中国沙漠》2018,38(1):149-156
调查了摩天岭北坡以常绿阔叶林带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的低海拔区(700~1 500m)和针阔叶混交林与亚高山针叶林为主的高海拔区(2 100~3 400m)的21个木本植物群落组成,测定了104种植物的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片全磷含量(TPC)、叶片全氮含量(TNC)、叶片全碳含量(TCC)以及叶片厚度(LT)等6个植物功能性状。采用相关性分析对6个植物功能性状的变异和关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SLA、LT和TCC在高海拔区明显高于低海拔区,而LDMC和TNC表现出高海拔区低于低海拔区;(2)SLA均随海拔的升高表现出降低的趋势,而LDMC和LT都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增加的趋势。低海拔区TCC和高海拔区TCC都随海拔的升高呈增加的趋势;低海拔区TNC和TPC随海拔的变化与高海拔区相反,TNC和TPC在低海拔区随着海拔的升高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而在高海拔区随海拔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3)在高、低海拔区,SLA与LDMC、LT和TCC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LDMC与LT和TCC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摩天岭北坡不同海拔区木本植物叶片功能性状与海拔的关系,反映了该区域木本植物的不同叶片功能性状对海拔决定的环境异质性的协同响应和适应。  相似文献   
840.
北京公交就业可达性及其地区和人群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经济普查、人口普查数据和基于百度地图的公交出行时间数据,分析北京都市区基于公共交通的就业可达性及其在城市不同人群和地区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北京都市区的居民可在60分钟内通过公共交通到达18.3%的都市区工作岗位,这比美国100个最大的都市区的平均就业可达性水平要高,接近于美国纽约都市区的就业可达性水平。同时,由于就业郊区化程度有限和以中心—放射式布局的公交网络,北京都市区内的公交就业可达性存在着巨大的区域差异,中心城区的就业可达性远远高于郊区。此外,人口居住的郊区化程度远远高于就业的郊区化程度,导致北京都市区宏观层面的职住不平衡。随着人口居住郊区化程度的提高,公共交通如何服务居住日益分散的人口,提高就业可达性,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研究还发现,由于城市中心区的大部分就业为高技术的就业岗位,因此高受教育程度人口能更多地享受目前公共交通系统的便利,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口和外来人口公交就业可达性较低。为解决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就业可达性的不平等问题,需要更多的规划与政策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