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20篇
  免费   1221篇
  国内免费   1154篇
测绘学   3130篇
大气科学   1202篇
地球物理   1454篇
地质学   2409篇
海洋学   945篇
天文学   165篇
综合类   1084篇
自然地理   5106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556篇
  2021年   639篇
  2020年   603篇
  2019年   737篇
  2018年   537篇
  2017年   730篇
  2016年   696篇
  2015年   707篇
  2014年   767篇
  2013年   1045篇
  2012年   835篇
  2011年   782篇
  2010年   571篇
  2009年   639篇
  2008年   646篇
  2007年   715篇
  2006年   682篇
  2005年   567篇
  2004年   545篇
  2003年   416篇
  2002年   372篇
  2001年   267篇
  2000年   241篇
  1999年   182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991.
We have tried to determine the rate of chemical evolution of high redshift galaxies from the observed redshift distribution of the heavy element absorption systems in the spectra of QSO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evolution in the intensity of the metagalactic UV ionizing radiation background, the radius and/or the co-moving number density of, and the fraction of mass in the form of gas in, the absorbers. The data for both the Lyman limit systems and the C IV systems have been fitted simultaneously. It seems that the abundance of carbon has possibly increased by about a factor of 5 to 20 from the cosmic time corresponding to the redshift ≃ 4 to 2. The data also suggest that either the radius or the co-moving number density of the galaxies increased with redshift up to z = 2.0 and decreased slowly thereafter. The total mass of the halo gas was higher in the past, almost equal to the entire mass of the galaxy at z = 4. The hydrogen column density distribution for Lyman limit systems predicted by the model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observed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992.
I summarize fully-sampled observations of the 3 mm emission from CO and HCN in the inner arcminute of NGC 1068. The CO emission is distributed in the form of a molecular bar, coincident with the infrared bar, from which emanate two spiral arms. A relatively weak concentration of CO line emission is found at the nucleus. By contrast, the HCN emission is strongly concentrated at the center, with relatively weak emission in the region of the star-forming arms. The ratio of HCN to CO integrated intensities is about 0.6 over the central r ≉ 175 pc and is the highest ratio measured in the center of any galaxy; the ratio reflects the high thermal pressure (TK ~ 50 K, n[H2] ~ 4 × 106 cm-3) in the few hundred parsecs surrounding the nucleus. The kinematics in the star-forming arms are well described by circular orbits, with ordered noncircular motions of < 30 km s-1 that may be attributed to spiral density wave streaming. Interior to the bar, noncircular motions dominate the gas kinematics. A model of the CO kinematics contrains any Inner Lindblad Resonance to be close to the location of the hundred-parsec scale HCN ‘disk’. At the nucleus, the spatially unresolved CO emission shows a triplet velocity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of kinematically independent region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993.
Spatial familiarity is a natural language concept that has no well-defined technical interpretation. We explore here some possible dimensions of the concept, provide subjective measurements of the dimensions, and evaluate their independence. The four dimensions examined are locational knowledge, visual recognition, name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action frequency. We suggest that both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dimensions are embedded in the concept of spatial familiarity and must be part of the meaning of the concept and of any attempt to make it operational.  相似文献   
994.
边界虚拟钻孔在复杂地质体3维建模中的引入与确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润怀  李永树 《测绘学报》2007,36(4):468-475
在矿山复杂地质体3维建模中,由于数据缺乏致使模型难以控制地质体空间边界特征,直接影响到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价值。借助边界虚拟钻孔方法来增加复杂地质体边界数据点密度,从而有效控制3维形体的边界,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这一问题。以地层受断层破坏为例,分别就地层与断层4种典型空间分布组合特征下边界虚拟钻孔的确定方法进行研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边界虚拟钻孔和普通钻孔在数据存储方式、数据结构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可用类似的处理方式,因而可以加快3维地质建模,提高建模精度。  相似文献   
995.
毛政元 《测绘学报》2007,36(2):181-186
空间点模式是一个2维离散点集,点集中的每一个元素代表地球表面一个点状目标的空间位置。当2维离散点集具有集聚特征时,称其为集聚型空间点模式,它与空间聚类、制图综合和空间分析的许多具体应用紧密相关。如何提取集聚型空间点模式的结构信息(集聚子群的个数和对应的集聚中心)是其中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作者以几何概率为理论基础,提出测度正方形区域内2维离散点集分布特征的H函数并推导其解析表达式,运用H函数设计和实现了集聚型2维离散点集结构信息提取的通用算法。利用该算法处理一个由居民地坐标数据得到的具有集聚特征的空间点模式,提取出其结构信息并进行可视表达。分别以该空间点模式中的各离散点为顶点和发生元生成Delaunay三角网和Voronoi图,在Delaunay三角网中保留面积最小的前1/10、前1/100三角形的顶点,在Voronoi图中保留面积最小的前1/10、前1/100邻近多边形的发生元,将可视表达的点集结构信息分别与依据Delaunay三角网和Voronoi图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运用H函数能够有效地提取出集聚型空间点模式的全局性结构信息,而Delaunay三角网和Voronoi图虽然能够反映其局部密度,但在提取全局结构信息时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996.
基于ArcGIS Engine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建国  吕从  刘伟  王杰 《测绘科学》2007,32(4):144-146
城市1∶5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具有数据量大、要素复杂、应用服务面广的特点,因而城市1∶500数据库系统的建设面临着空间数据库的选择和设计、空间数据的组织和表现以及不同平台用户共享访问的难点问题。本文利用Oracle Spatial数据库技术实现了海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研究了空间数据在Oracle数据库中的互操作以及空间数据的符号化表示问题,解决了跨平台用户的共享访问问题,介绍了基于ArcGIS Engine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的研发应用,阐述了系统的体系结构和系统的基本功能,并简要介绍了ArcGIS Engine技术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7.
李科  杜琳  游雄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7,24(5):381-383,386
空间数据索引是GIS系统中的关键技术,针对目前主流的网格空间索引方法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比较,指出了网格索引方法对空间要素进行索引是高效的,但对于非规则地图它是不适应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空间索引的方法,即自适应双层网格索引.详细地介绍了这种模型的实现过程,并且用实验充分论证了这个模型的效率,认为利用自适应双层网格索引检索空间数据时,处理、查询效率和占用空间等各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998.
基于GIS与SDM技术的可视化空间数据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贾泽露  张彤 《测绘科学》2007,32(1):115-118
提出将GIS与可视化空间数据挖掘技术之集成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基于VisualC++6.0和Ma-pObject2.0组件技术设计和开发了一个可视化交互空间数据挖掘分类系统,系统采用决策树方法和贝叶斯网络作为数据挖掘方法的基本算法,采用训练与学习相结合实现空间数据的分类。文中用实例数据对系统性能、算法和规则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是一个适用的、可扩展的可视化交互空间数据挖掘工具,系统能够实现数据挖掘实时动态的交互控制,实现了数据挖掘过程的可视化、挖掘模型的可视化和结果的可视化显示、可视化思考、可视化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999.
由于线元上任一点坐标的误差不仅受端点误差的影响,还会受到长度误差的影响,故不确定性模型要考虑各种影响位置精度的参数误差,对3维空间直线不确定性模型作了进一步研究.不但考虑了端点误差的影响,还顾及了长度误差的影响,使模型在理论上更为严密.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长度误差影响了直线方向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00.
融合时间序列环境卫星数据与物候特征的水稻种植区提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文杰  曾永年  张猛 《遥感学报》2018,22(3):381-391
获取高精度的区域水稻种植面积对于农业规划、配置与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尺度的水稻面积获取依赖于高时空分辨率影像,但受卫星回访周期和气候影响,难以获取足够时间序列的高时空分辨率影像,从而影响水稻种植面积遥感提取的精度。为此,提出适应于中国南方多雨云天气地区,基于国产环境卫星(HJ-1A/1B)与MODIS融合数据的水稻种植面积提取的新方法。以洞庭湖区为实验区,利用STARFM模型融合环境卫星NDVI数据与MODIS13Q1数据,获取时间序列的环境卫星NDVI数据,利用水稻关键期的NDVI数据结合物候特征参数对水稻种植区域进行提取。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取区域水稻种植的面积,水稻种植面积提取的总体精度与Kappa系数分别达到91.71%与0.9024,分类结果明显优于仅采用多光谱影像或NDVI数据。该研究为中国南方多雨云天气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提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