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139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21.
Ground motion evaluation procedures for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objective of 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PBEE) is the analysis of performance objectives with a specified annual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 Increasingly undesirable performance is caused by increasing levels of strong ground motion having decreasing annual probabilities of exceedance. Accordingly, the evaluation of ground motion intensity measures is a vital component of PBEE. This paper provides a brief synthesis of ground motion analysis procedures within a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framework, and is a summary of a recent report to which the reader is referred for details. The principal topics addressed are probabilistic characterizations of source, path, and site effects, with the discussion of these effects focusing principally on applications in active regions such as California.  相似文献   
222.
生长断层活动强度定量研究的主要方法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定量研究生长断层活动强度的主要方法有生长指数法、古落差法、断层活动速率法、(古)滑距法和断层位移—长度关系分析法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方法进行系统的补充和总结。从不同方法的提出、判别、前提假设、优缺点和关系对比等方面,进行介绍和评述。并通过实例分析,用生长指数法、古落差法、断层活动速率法和断层位移—长度关系分析法计算大张坨断层的活动强度,指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对生长断层活动定量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认为生长断层活动定量研究向精度不断提高、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对断层活动演化研究更全面、揭示更多的地质和油气信息等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223.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ombined use of multispectral/hyperspectral imagery and LiDAR data for habitat mapping across parts of south Cumbria, North West England. The methodology adopted in this study integrated spectral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pansharp QuickBird multispectral/AISA Eagle hyperspectral imagery and LiDAR-derived measures with object-based machine learning classifiers and ensemble analysis techniques. Using the LiDAR point cloud data, elevation models (such as the Digital Surface Model and Digital Terrain Model raster) and intensity features were extracted directly. The LiDAR-derived measures exploit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Canopy Height Model, intensity and topographic information (i.e. mean, maximum and standard deviation). These three LiDAR measures were combined with spectral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pansharp QuickBird and Eagle MNF transformed imagery for image classification experiments. A fusion of pansharp QuickBird multispectral and Eagle MNF hyperspectral imagery with all LiDAR-derived measures generated the best classification accuracies, 89.8 and 92.6%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were generated with the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nd Random Forest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respectively. The ensemble analysis of all three learning machine classifiers for the pansharp QuickBird and Eagle MNF fused data outputs did not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overall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Results of the study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 of combining either very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multispectral or hyperspectral imagery with LiDAR data for habitat mapping.  相似文献   
224.
王芳  郄秀书  崔雪东 《大气科学》2017,41(6):1167-1176
利用2005~2014年全球闪电定位网(WWLLN)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提供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位置和强度资料,分析了近10年西北太平洋地区228个TC中的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旋强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TC闪电活动年际变化呈震荡分布,夏半年闪电活动比冬半年强,闪电频数日变化呈单峰分布,峰值出现在12:00(地方时,下同),谷值出现在06:00。闪电密度呈三圈分布结构,内核区和外雨带区闪电密度较高,内雨带区最低;闪电密度空间不对称分布,最高值出现在TC南侧。TC强度改变时,内核区闪电密度随TC不同强度等级的分布与外雨带区不同。TC内核区闪电活动较外雨带区强,内核区和外雨带区的闪电密度最大值分别出现在TC快速增强和强度一般变化时;快速增强过程一般发生在中等强度的TC中,而快速减弱过程一般发生在强度较强的TC中。TC快速增强前后,内核区闪电活动变化比全部TC闪电和外雨带区明显,表明内核闪电活动较全部TC闪电和外雨带区闪电能更好的指示TC的快速增强。  相似文献   
225.
利用贵州省84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91-2020年逐日、逐时降水量资料,以暴雨过程中持续天数、累积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最大小时降水量4个评价指标为基础,得到年雨涝指数和最大降水量阈值,再结合地形、水系及地质灾害等影响,对贵州省雨涝危险性进行评估和区划。结果表明:(1)贵州省大部分地区年雨涝指数为中等以上的等级,其中安顺市大部、黔西南州东部达到极强;(2)雨涝危险性程度具有西南部和东北部高、西北部低的分布特点,高危险性等级虽然占比小,但分布较为集中连片,易产生区域性影响;(3)针对不同时间长度,不同重现期的可能最大降水量阈值进行了分析,对预警服务及决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26.
江西冰雹天气期间的闪电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西省2003--2008年冰雹天气发生时的闪电探测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地面降雹前后的闪电频数和强度等物理量,得到了对江西降雹过程中的闪电活动分布及其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对于江西大部分地区的雷暴过程,回波强度≥40dBz时,就有可能产生闪电。冰雹发生前后的短时间内正闪频数普遍远小于负闪频数,而且多数情况下正负闪频数比增大时,相应的冰雹直径也增大,即正闪比例的变化与冰雹成长过程有较好的关联。正闪强度大都强于负闪。降雹后负闪频数会减小,而正闪频数会有所增大。总闪频数和正负闪比例的分布及变化特征可被用来估算地面降雹时间。强对流天气过程中,若正闪平均强度越强,则发生冰雹天气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227.
台风“风神”路径、强度及引发江西降水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T213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从水汽条件、热力条件、动力条件等方面,对2008年第6号台风“风神”路径、强度变化的原因,及其对江西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路径与副高的强度和位置变化密切相关,台风移动方向与风场结构中强风速的风向一致。台风在海上强度减弱主要与水汽来源不足有关,登陆后还与冷空气侵入暖中心有关。由于强度减弱且西南季风不强,造成水汽来源不足,从而导致“风神”没有给江西造成大范围暴雨天气。其中的局地强降水天气发生在台风环流高能梯度锋区,这主要是由于干侵入引发对流性不稳定造成的。  相似文献   
228.
采用基于集合Kalman滤波数据同化和偏差修正方法的集合预报技术来研究热带气旋的强度预报问题.集合预报系统考虑初值误差和模式误差,利用MM5中尺度模式,采用Anthes-kuo、Grell和Betts-Miller等积云参数化方案和High-res-olution Blaekadar、Burlk-Thompson、MRF等边界层过程的9组不同的组合,分别进行45、60和75 min的短时预报.对9个预报结果采用"镜像法",得到18个集合成员.将蓝金涡旋作为同化的观测场,18个集合成员作为集合Kalman滤波的初始背景集合,采用ENSRF算法和逐点局地分析算法进行同化.同化后的结果作为集合预报的初值,预报过程对模式参数采用前述9种组合,进行72小时预报.通过求取偏差系数对预报结果进行修正,减小模式系统误差.选2003-2004年16个台风过程作为预报个例,讨论偏差修正前后对预报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集合Kalman滤波数据同化的热带气旋集合预报相对于非同化的集合预报对路径预报的改进效果优于强度预报.平均而言通过偏差修正,强度集合预报的潜力得到挖掘,绝对误差明显减小,通过偏差修正减小了强度集合预报均值的误差,进而使得预报概率密度函数均值向理论值靠近,从而提高了概率预报的精度和合理性,因此基于集合预报的偏差修正分析方法,是改善热带气旋强度预报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29.
杜兴信 《中国地震》1997,13(1):74-81
统计分析了1954年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2.0≤Ms≤5.5近200次中小地震的烈度关系律,并与Ms≥5.0的中强地震统计规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中小地震和中强地震的烈主分布都有相似的区域特征,如东部烈度的衰减慢于西部,等震线长短轴比小于西部等,结果还表明,对于一个固定震级,由中小地震统计的烈度衰减律在烈度高于V的快于地震的统计值,而当烈度低于V时又慢于中强地震的统计结果;此外,在烈度-震级等关系  相似文献   
230.
极光全天空视频图像分析系统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天空成像观测是目前极光地面观测和反演磁层结构与动力学行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文介绍在参照WDC-C2极光数据中心ADPRS(AuroralDataProcessing&RetrievingSystem)系统功能的基础上,采用视频图像采集技术,首次在微机上开发成功的一个极光全天空视频图像分析系统.该系统在图像处理用户界面的构建上采用了视窗编程技术,在全天空图像到地磁坐标/地理坐标的投影变换中首次引入了强度修正因子,其功能可与ADPRS系统媲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