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篇
  免费   187篇
  国内免费   128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725篇
海洋学   56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31.
思茅坳陷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年奕 《云南地质》2009,28(2):103-112
思茅坳陷存在古生界和中一新生界两套沉积盖层,具有多套生储盖组合。以二叠系、三叠系为主力烃源岩,储层低孔低渗,侏罗系一白垩系“红层”组成区域盖层。思茅坳陷气水同喷、原油显示表明,该区海相地层仍有油气勘探前景,以存在K3-N区域盖层、断裂改造较弱、源岩成熟度较低、构造发育的英德一景谷、勐腊一勐满含油气保存单元为首选靶区,具有一定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32.
川西拗陷上三叠统气田水化学形成演化的重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研究区沉积演化、构造演化和上三叠统含水系统、水文地质期定位的基础上, 论证了T3x2水起源于35 g/kg的海相同生沉积盐水, 经历了沉积、沉压埋藏、构造热液3个“期”的浓缩盐化正向变质, 演化成为最高浓度160 g/kg的海相后生沉积孔隙裂隙卤水、浓卤水; T3x4、T3x6水均起源于陆相同生沉积淡水, T3x4经历了沉积、沉压埋藏—淋滤、沉压埋藏、构造热液4个“期”, 主要是高度浓缩盐化正向深变质, 演化成为最高浓度100 g/kg的后生沉积孔隙裂隙盐卤水; T3x6与T3x2经历的期相同, 经高度浓缩盐化正向深变质, 演化成为最高浓度84 g/kg的后生沉积孔隙裂隙盐卤水。  相似文献   
133.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的断裂系统十分复杂,为了揭示其成因机制,在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析的基础上,应用砂箱物理模拟技术,对涠西南凹陷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南北向的"不协调伸展作用实验模型"能够成功地模拟涠西南凹陷晚始新世以来复杂的断裂系统,断裂系统的主体特征在这一实验模型中均得到了很好的再现.涠两南凹陷复杂的断裂系统是在基底先1竽构造基础之上,在递进变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裂陷期(晚始新世一渐新世)断裂系统是在一个伸展期内形成(南北向伸展)、并非是多期构造叠加变形的结果.这一认识不但能够有效地指导涠西南凹陷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构造解释,同时也能够为南海周缘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4.
通过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含油气包裹体指数GOI统计和盆地模拟,研究了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南段的油气运移史,预测了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包裹体均一温度资料表明,本区有三期成藏:东二期、东一期和明化镇期;以前两期为主.盆地模拟研究表明,尽管沙河街组烃源岩在沙一期末开始生烃,但在东营期才开始大规模排烃和成藏.GOI的统计分析表明,GOI>5%的区域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其中的圈闭应成为下步首选的钻探目标,已发现的欢喜岭油田和双南油田就分布在GOI>5%的区域内.  相似文献   
135.
应用储层流体包裹技术研究了恩平凹陷油气的成藏规律.结果表明,该区油气主要有两期充注,第一期充注时间较早(20 Ma),以油为主,原油主要来自深部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大量油气见于浅层储层;第二期充注时间较晚(5 Ma以后),以天然气为主,天然气主要源自文昌组烃源岩,油气主要分布在深层储集层中.研究认为第一期油气充注与盖层形成时间匹配不好,可能是浅层勘探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勘探方向应以深层储层(文昌组)为主,寻找深层早期构造更为重要,是下一步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36.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河沿岸发育良好的新生界地层.我们对克拉苏河沿岸新生界剖面分A、B两段进行系统采样,获得定向岩芯样品1700余块. 岩石磁学研究表明,新生代沉积岩中磁性矿物以赤铁矿为主,含有少量磁铁矿;磁组构测试结果显示,两段剖面磁面理均较磁线理发育,最小磁化率主轴近于直立,显示原生沉积组构. A剖面磁化率主轴к1的偏角指示古流向. 库姆格列木群沉积时的古水流方向为NEE-SWW向,至苏维依组沉积时,流向变为NNE-SSW向. 河流古流向在苏维依组形成时发生急剧变化,说明南天山此时可能发生了明显的隆升,且以北西部隆升为主;B剖面为吉迪克组、康村组和库车组粗粒碎屑岩,磁组构显示к12构成的磁面理与层理面小角度相交,к3呈叠瓦状分布,可以用来指示古水流方向.从吉迪克组至库车组下段,古流向均为NNW-SSE,但逐渐偏东,暗示天山在此期间处于缓慢的隆升期或东西部处于同步隆升,且西部隆升速度快于东部.  相似文献   
137.
中国华南吉泰盆地在白垩纪?古近纪发育大量蒸发岩,其中含富锂卤水矿床,由于盆地深部构造特征认识不清,导致富锂卤水矿勘查评价明显滞后.基于盆地东北部泰和坳陷二维地震数据和钻孔资料,经过精细保幅处理和综合构造解释,总结了含富锂卤水矿断陷盆地的深部构造特征.地震剖面和构造属性表明,盆地深部发育错断白垩系的NE-SW走向、NW倾...  相似文献   
138.
临清坳陷东部石炭-二叠系二次生烃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盆地多旋回叠加和反转演化控制,临清坳陷东部石炭-二叠系含煤系地层烃源岩经历了二次生烃过程,并在空间上表现出强烈的差异性。通过对这套烃源岩生烃史模拟结果表明,石炭-二叠系烃源岩于早中三叠世进入生烃门限,随后印支运动造成全区生烃中止,中新生代烃源岩再次深埋,发生二次生烃作用。不同井区二次生烃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差异性,洼陷带发育三个“二次生烃”阶段,生烃高峰期发生在新生代,凸起带发育两个“二次生烃”阶段,生烃高峰期发生在中生代,隆起区尚未发生二次生烃。二次生烃早期生成的烃类基本遭受破坏,晚期生成的烃类具备成藏条件,是勘探的主要目标。现今洼陷带烃源岩已进入成熟-高成熟阶段,成为晚期煤成气藏的气灶。  相似文献   
139.
东营凹陷沙四下亚段沉积环境特征及沉积充填模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沉积盆地中沉积环境特征控制了砂体沉积成因类型及盆地沉积充填模式。通过对东营凹陷丰深2井、官112井及梁120井沙四下亚段泥质沉积物系统取样,进行全岩X衍射分析和常量及微量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东营凹陷沙四下亚段古气候和古盐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古气候指标Rb/Sr比值与石英+长石含量、Cr元素含量及P元素含量呈正比,含量增加反映了气候相对潮湿,与古盐度指标碳酸盐+硫酸盐含量呈反比,其含量增加反映了气候相对干旱。东营凹陷沙四下亚段沉积时期气候干湿交替频繁,气候潮湿时期相对湖平面上升,湖水盐度降低;气候干旱时期相对湖平面下降,湖水盐度升高,使得此时期湖泊呈现为高频振荡性盐湖特征。气候潮湿时期以沉积碎屑沉积物为主,包括冲积扇、浅水型三角洲、滨湖滩坝及近岸水下扇沉积,由于湖水盐度较低,洼陷带主要沉积泥岩、灰质泥岩、含膏泥岩和少量泥质膏岩;气候干旱时期相对湖平面下降,湖泊水体盐度升高,洼陷带以沉积膏盐岩为特征,垂向上具有含膏泥岩、泥质膏岩、膏岩和盐岩的演化序列,平面上表现为由湖泊边缘向湖泊中心发育灰质泥岩、含膏泥岩、泥质膏岩、膏岩和盐岩的环带状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40.
济阳坳陷南部横向变换带构造演化及其油气聚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海港  陈清华 《地质论评》2012,58(5):893-900
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分析了济阳坳陷南部中、新生代不同构造运动期与多位态主断裂(系)相伴生的横向变换带特征。研究表明,印支运动期横向变换带为NNE向展布,由侧向挤压褶皱和侧断坡组成;燕山运动期横向变换带走向为NEE向,由传递断层和横向凸起构成;而喜马拉雅运动期横向变换带则表现为NW向,由走向斜坡和传递断层组成。横向变换带构造演化使其不同构造部位具有叠加与迁移演化的差异性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构造背景,造成了油气的差异聚集,其中变换带叠加可形成复式油气聚集带,变换带迁移则造成"满洼含油"的油气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