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6篇
  免费   450篇
  国内免费   92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220篇
地质学   2723篇
海洋学   114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15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52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961.
青藏高原拉萨地体北部早白垩世火山岩的成因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拉萨地体广泛分布中生代的岩浆岩,了解它们的成因和形成机制可以为认识和理解青藏高原前新生代演化历史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报道了拉萨地体北部早白垩世晚期的基性-酸性火山岩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特征。岩石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为安山玄武岩、粗面英安岩和流纹岩。安山玄武岩为钙碱性岩石,富集Th、U和Pb,具有Nb和Ta的负异常,显示出岛弧玄武岩的特征。粗面英安岩和流纹岩大部分为铁质、钙碱性-碱性岩石,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如Zr),与A型花岗质岩石特征一致。此外,流纹岩具有较高的Si O2含量(75.19%~77.87%)和分异指数(DI=96~98),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和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模式图上,显示强烈Ba、Nb、Ta、Sr、P、Eu和Ti的负异常,说明它们为高分异的A型流纹岩。3个粗面英安岩和7个流纹岩样品的锆石定年结果表明,它们的结晶年龄分别为109~110Ma和106~110Ma,锆石εHf(t)分别为-10.2~+3.7和-8.7~+6.7,相对应的Hf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1799~923Ma和1702~708Ma。我们认为安山玄武岩来源于交代岩石圈地幔中等程度(~20%)的部分熔融,并经历了以斜方辉石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粗面英安岩和流纹岩来源于古老基底岩石的部分熔融,并且有幔源岩浆的加入。流纹岩母岩浆形成后又经历了强烈分离结晶作用。我们推测,上述岩浆岩形成在安第斯型造山作用过程中的伸展机制下,可能与新特提斯洋岩石圈板片沿拉萨地体南缘北向俯冲过程中发生的板片回转、断离,以及岩石圈拆沉作用有关,也可能与班公-怒江大洋岩石圈板片沿拉萨地体北缘南向俯冲过程中发生的板片断离有关。  相似文献   
962.
艾可可  季军良 《地球科学》2015,40(3):535-547
通过对准噶尔西北缘和什托洛盖盆地新近系白杨河剖面详细的沉积学和磁组构的研究, 探讨了准噶尔西北部山地约7 Ma以来的构造变化.白杨河剖面由下至上可划分为塔西河组、独山子组和西域组, 分别对应于浅湖相、扇三角洲相和砾质辫状河相.古流向和砾石成分分析表明, 剖面物源来自和什托洛盖盆地北侧山地.根据沉积学和磁化率与磁组构参数(Pj、T、L和F)的变化, 准噶尔西北部地区约7 Ma以来的构造-环境演变可划分为3个阶段: 阶段Ⅰ(6.80~3.50 Ma): 浅湖相, 磁化率和磁组构参数值为剖面最低, 且变化幅度很小, 代表了构造环境比较稳定, 地势高差较小或物源区较远; 阶段Ⅱ(3.50~2.58 Ma): 扇三角洲相, 沉积速率、磁化率和磁组构参数值显著增大, 表明准噶尔西北部山地强烈隆升; 阶段Ⅲ(<2.58 Ma): 砾质辫状河相, 磁化率和磁组构参数值进一步增大, 可能是构造隆升与气候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3.50 Ma准噶尔西北部山地强烈的构造隆升与天山地区和青藏高原周缘约3.00~4.00 Ma的构造隆升具有准同时性, 是印度-欧亚板块陆内俯冲挤压远程效应表现.   相似文献   
963.
新疆西天山晚古生代磁铁矿带是中国重要的铁矿带,其成矿地质背景与成因类型一直以来存在很大的争论.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大量野外调查资料和室内研究工作,对西天山主要磁铁矿床的成因类型、成矿背景、成矿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主要磁铁矿床矿石矿物Sr、Nd、Pb同位素基本落入洋陆俯冲碰撞下的岛弧环境;矿石形成年龄介于火山岩与中酸性侵入岩之间,接近于火山岩年龄,矿石与火山岩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矿床总体归为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可划分出3个亚类:火山喷溢型、火山-次火山热液型、火山喷溢-热液叠加型,不同亚类矿床具有不同的矿体、矿石特征.铁矿石的形成与俯冲带流体的交代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早期为富铁岩浆交代后分异结晶作用的产物,后期则为火山热液沿断裂、裂隙交代、卸载的产物.  相似文献   
964.
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演化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对于其俯冲极性存在不同认识。报道在青藏高原南羌塘荣玛地区新发现的晚侏罗世闪长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LA-MC-ICP-MS锆石U-Pb年龄结果表明,岩石形成于149.7±0.8Ma,时代为晚侏罗世。岩石呈富碱,低Mg O、TFe O、Ca O,富集轻稀土元素和Rb、Th、U、K等元素,亏损Ta、Nb、P、Ti等元素。锆石εHf(t)值为正值,并且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4.26~+9.29),指示岩浆来源于幔源和壳源岩浆的混合。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荣玛地区晚侏罗世闪长岩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所引起的幔源和壳源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65.
本文对泥河湾盆地籍箕滩剖面地表下65~ 75cm、140~150cm、190~ 200cm和300~310cm处的4块泥质样品进行了AMS14C测年,校正后的年代分别为2117cal.a B.P.、3081cal.a B.P.、5481cal.aB.P.和6420cal.a B.P.,表明籍箕滩剖面305cm以上地层形成于全新世中晚期.籍箕滩剖面的孢粉、炭屑和磁化率分析,揭示了研究区中全新世以来的植被演替、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6400~ 5800cal.a B.P.,气候总体温暖湿润,籍箕滩南面的浅山地带可能有森林生长,孢粉百分比和炭屑含量的变化表明,该阶段植被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非常敏感.6000cal.a B.P.前人类活动使籍箕滩剖面南面浅山地带的森林遭到一定破坏;6000~5800cal.a B.P.,籍箕滩周边的人类活动可能有所减弱或迁移他处,籍箕滩剖面南面浅山地带的森林得到一定恢复;5500 cal.a B.P.左右的降温事件和4000 cal.a B.P.左右的干旱事件以及人类活动,使得泥河湾盆地的森林植被破坏后再也没有恢复到之前的景观,草原植被迅速发展;4000~2000cal.a B.P.,气候以冷干为主,区域内森林植被几近消失,只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有小片阔叶灌丛林生长,植被类型表现为草原或干草原.泥河湾盆地中晚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与其他地方的对比表明,东亚季风的衰退具同步性.  相似文献   
966.
北京平原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群仅限于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其中水牛化石较为少见.最近在朝阳区望京西路一建筑工地地下13m处发现一残破水牛头骨;依据大小及头骨和角心形态,可将其归入杨氏水牛(Bubalus youngi Chow et Hsu,1957).北京平原地区的水牛化石,可能出现于距今2.5~4.0万年前,该时间段正值玉木冰期中的一个间冰阶.此外,本文还研究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馆藏的另一件几近完整的水牛头骨化石,尽管没有产地信息,但从大小和形态特征判断,该标本也属于杨氏水牛;该标本是迄今报道过的最完整的杨氏水牛头骨;从化石保存状况初步判断,其产地很可能在我国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967.
色日绒地区冰海杂砾岩产于砂泥质为主的陆缘碎屑岩段中,累计出露厚度约325 m。岩石学及沉积学特征指示其沉积于滨海—上部浅海环境;顶部的化石生物组合指示此段岩层沉积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冷水型海洋环境。岩层中的坠石结构、压裂面以及与其同层位产出的冷水型生物群为冰海杂砾岩的成因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指示其形成于冰川作用下,是由冰筏搬运的海相沉积。通过资料综合收集、对比,确定了冰海杂砾岩形成的古构造及古地理、古气候控制条件。根据古构造位置及古地理特征,大致总结出了以该地区为代表的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的沉积及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968.
首次在青海西宁盆地新近纪河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三趾马、副板齿犀牙齿化石,对化石的基本特征和埋藏情况进行了描述,三趾马化石经鉴定为东乡三趾马。结合区域和前人资料认为,本次发现化石的岩石地层应该属于咸水河组或以上层位,时代为晚中新世早期。分析前人孢粉资料认为化石形成时的古植被为森林-草原,古气候环境为亚热带干旱气候环境。这一发现为西宁盆地晚新生代河湖相地层格架的建立,提供了古生物学依据,对西宁盆地中新世地层确立起到时序标尺的作用。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盆地的环境演化、地层划分、时代厘定提供了新的资料,对深入研究青藏高原隆升环境效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华北地区、青藏高原三趾马动物群进行对比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969.
柴达木盆地北缘晚海西—印支期古构造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认识柴北缘晚海西—印支期古构造应力特征与演化过程,在天峻快日玛乡、城墙沟、石灰沟等地区详细野外观测的基础上,利用地层恢复和古构造应力反演技术对柴北缘及邻区石炭系—新生界构造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柴北缘在南—北向挤压作用下向北俯冲碰撞,盆地内部上二叠—中三叠统缺失。晚三叠世开始,西秦岭斜向碰撞柴达木盆地,柴北缘进入造山阶段,所受挤压作用方向转变为北西—南东向,盆地内大范围缺失上三叠统。晚海西—印支期柴北缘内部二叠纪—三叠纪地层大面积剥蚀加之该期强烈挤压作用造成尕海南山石炭系与白垩系、旺尕秀煤矿石炭系与侏罗系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意味着下伏石炭系可能遭受强烈破坏。  相似文献   
970.
On the basis of field observations of the structures of three profiles from the Linshu region,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ectonic background of the Yishu fault belt in the Late Cretaceous–Early Cenozoic have been discussed in detail.Three structural profiles, whose deformations consist mainly of earlier transpressional faults and later normal faults, were developed for the Mengtuan Formation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Dasheng Group.Typical positive flower structures, duplex structures, and break-through faults were found in these profiles.On the basis of analyses of 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d previous geochronological studies,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earlier transpressional faults of the profiles were triggered by the sinistral transpression of the Yishu fault belt in the Late Cretaceous–Early Paleogene, and that the later normal faults, formed during the Late Paleogene–Neogene extension, truncated the earlier transpressional faults.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an-Lu fault belt and the different drift directions of the Pacific plate since the Cretaceous, we suggest that the major tectonic events of the Late Cretaceous–Neogene in eastern China we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