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3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215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78篇
地球物理   279篇
地质学   492篇
海洋学   93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71.
In the field of road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the need for information on the thickness of very thin road layers is not satisfied by means of commercial pulse GPR, due to the inability of such devices to operate over ranges of several gigahertz. As a result,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the design of a step-frequency radar technique, able to work with very high-frequency synthetic pulses.An ultrawide band antenna, belonging to the family of Vivaldi antennas, has been developed for road applications. It has been created using stripline technology and yields a band width greater than one decade. During an initial step, this antenna was tested on various bituminous concrete samples with a network analyzer. Different parameters were studied, including band width, offset between antennas, and height and shape of the frequency-dependent pulse.A second step involved GPR dynamic measurements. A customized software program enabled recording data from the network analyzer. Several radar profiles were developed from selected road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test sites (e.g. the Circular Pavement Fatigue Test Track,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known structures). Results show improved resolution when compared to a commercial impulse GPR system.  相似文献   
72.
曾惠芳 《岩矿测试》1992,11(3):211-216
研究了大孔膦酸树脂对毒砂中主、次和痕量元素的吸附行为及洗脱条件,结合巯基棉和TBP柱分离技术,建立了两个分离流程。在J-A1160型多道直读光谱仪上实现了毒砂单矿物中包括主量元素Fe和As在内的20个元素测定。主量元素As和Fe的相对标准偏差(n为5~10)分别为1.03%和0.9%,其它元素在5%~11%范围。流程经实际试样分析验证,结果与化学法相符。  相似文献   
73.
74.
居室氡的影响因素及分布特点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氡是天然放射性系列铀系中唯一的气态元素,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尤其是氡与肺癌的关系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已成为环境保护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本文就地壳中放射性元素的分布规律及氡的迁移进行介绍,并着重讨论了居室氡的影响因素,以期利于今后氡危害防治工作的进行.  相似文献   
75.
突变理论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本文说明了突变理论应用于工程地质中的一般方法。着重通过实例介绍尖点突变理论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现状,其中包括用突变理论评价层状结构斜坡、地下洞室的顶板冒落及活断层的稳定性,以及斜坡失稳的时间预报等问题。同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76.
卤水中铷铯的分离与提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闫树旺  唐明林 《矿物岩石》1993,13(2):113-119
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采用沉淀法、离子交换法和溶剂萃取法从卤水中分离提取铷、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述。  相似文献   
77.
采用AGMP-1阴离子交换树脂,分别以7mol/L HCl、2mol/L HCl、0.5mol/L HNO3作为淋洗剂,可有效分离Cu、Fe、Zn。介绍了方法的基本原理、化学分离过程及混合标准溶液与地质标样的分离结果。结果表明,Cu、Fe、Zn回收率均接近100%,标准溶液在离子交换分离前后同位素组成一致,可以满足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对Cu、Fe、Zn同位素高精度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78.
蒙脱石提纯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雪梅  王延利 《岩矿测试》2006,25(3):252-258
总结了蒙脱石的各种提纯方法及其试验原理和提纯分离效果。主要涉及重力选矿、水力分析、絮凝法、离心分离和化学提纯。对电泳法提纯作了简介。研究证实,与蒙脱石粒度相近的方石英和石英微粒等杂质很难去除。氢氧化钠溶蚀法会对蒙脱石、石英和方石英同时产生溶蚀,引入新的物相杂质。  相似文献   
79.
龚建东  魏丽  陶士伟  赵刚  万丰 《气象学报》2006,64(6):669-683
观测误差与背景误差协方差在四维资料同化和业务资料分析系统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它决定着观测信息与背景初猜值信息的相对重要性以及这些信息在空间及不同变量间的扩展方式。由于实际大气的真值并不知道,需要发展不同的技巧来估计观测误差与背景误差协方差,其中在观测空间利用观测与背景初猜值之差来分离观测误差与背景误差协方差的方法估计出的结果较为准确,其估计出的观测误差可直接用于资料分析系统中,背景误差可作为标尺来度量其他方法估计结果的可靠性。文章采用国家气象中心T213L31全球中期分析预报系统的6 h预报作为背景初猜场及同时段冬夏两个季节的北半球探空,利用贝塞尔函数拟合方法来分离观测误差与背景误差协方差,并比较了东亚区、北美区、欧洲区3个探空资料均匀密集区的区域与季节变化结果。结果表明,观测空间拟合方法所要求的水平均质、各向同性在欧洲区和北美区成立程度较好,在东亚区略差,使用时需要斟酌。此外均方差区域间差别较大,在冬季明显大于夏季,温度场偏大0.2 K,风场偏大0.9 m/s。温度场在400 hPa以下与150 hPa以上,背景误差略小于观测误差,而在200—300 hPa,背景误差略大一些。风场的特点与温度场比较一致。温度与风场背景误差主要集中在前40波,并在20波左右达到最大,水平相关季节区域差别不大,而温度垂直相关比风场窄,两者相关范围比较大的波数主要集中在前20波。此外利用贝塞尔函数拟合方法获得结果的分析表明,在质量场中不同区域季节间温度误差的稳定性要明显好于高度场,涡度散度的稳定性要明显好于流函数和势函数,特别是对于特征长度更为明显。这表明利用贝塞尔函数拟合方法获得的结果对校准在全球资料同化中采用温度、涡度散度作为资料同化的分析变量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80.
高密度空间采样地震数据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陆相沉积盆地的地质结构复杂,储层岩性的多变,需要有高精度的勘探方法。高密度空间采样是提高地震勘探精度的一项新技术。本文简要说明了点激发和点接收技术,分析高密度空间采样的野外工作方法,介绍了Gijs j.o.Vermeer提出的对称采样原理,从波场连续性的角度探讨了高密度空间采样技术。重点分析高密度空间采样数据的特点, 即:高密集的初至波有利于近地表结构的调查,可提高静校正的精度;小偏移距、小点距接收增加了浅层的有效覆盖次数,提高浅层反射的成像精度; 对规则噪声可实现无假频采样,室内的噪声分析和噪声压制的精度随着提高;高密度采集使波场连续性增强,使得各种数学变换的精度提高,有利于不同波场的分离。最后指出高密度空间采样地震勘探技术的难点在于室内数据处理,针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方法还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