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30篇
  免费   1099篇
  国内免费   2074篇
测绘学   244篇
大气科学   325篇
地球物理   2319篇
地质学   3846篇
海洋学   869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357篇
自然地理   62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69篇
  2021年   175篇
  2020年   226篇
  2019年   333篇
  2018年   265篇
  2017年   277篇
  2016年   325篇
  2015年   321篇
  2014年   347篇
  2013年   448篇
  2012年   321篇
  2011年   418篇
  2010年   354篇
  2009年   424篇
  2008年   387篇
  2007年   412篇
  2006年   405篇
  2005年   339篇
  2004年   318篇
  2003年   259篇
  2002年   239篇
  2001年   168篇
  2000年   206篇
  1999年   204篇
  1998年   179篇
  1997年   163篇
  1996年   158篇
  1995年   120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4篇
  1971年   3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酪蛋白激酶1 (CK1)是一种重要的蛋白激酶家族,其在DNA损伤应答和修复、细胞增殖和凋亡、胚胎发育和稳态等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中都具有复杂多样的调控作用。为了理解CK1基因家族在双壳贝类中的特征、进化及生物学功能,实验采用比较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双壳贝类CK1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分析,通过虾夷扇贝高温应激实验,研究了CK1基因家族在高温应激时的表达规律。结果显示,在虾夷扇贝、栉孔扇贝、长牡蛎与侏儒蛤中均存在CK1α,CK1αlike,CK1δ,CK1γ3,并发现CK1ε,CK1γ1,CK1γ2在双壳贝类中发生了丢失。时空表达分析发现,双壳贝类CK1基因均在胚胎发育早期集中表达,并以多细胞/囊胚期为界呈现出母源/合子特异性表达模式。CK1为关键基因的基因共表达模块显著富集在错配修复、核苷酸剪切修复等相关通路上,暗示了CK1基因在双壳贝类胚胎发育过程中参与调控DNA损伤修复过程,从而维持早期胚胎发育时的基因组稳定性。双壳贝类CK1基因在成体中呈现组织特异的表达模式,主要在鳃和雄性性腺中具有相对较高的表达量。虾夷扇贝受到高温应激后,其鳃中PyCK1α, PyCK1αlike和PyCK1δ...  相似文献   
912.
溶解性有机质与水生生物的直接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溶解性有机质广泛存在于天然水体中,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环境意义.然而在环境科学领域内,天然水体中的溶解性有机质长期以来仅仅被作为惰性的吸附剂对待,其自身的与生物的直接作用却一直被忽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溶解性有机质自身即具有生物效应.它能在生物表面吸附.并影响细胞膜的电化学性质与膜渗透性,能被生物吸收,进而诱导...  相似文献   
913.
2022年9月19日墨西哥米却肯州发生MW7.6地震,该地震位于北美板块与科科斯板块交汇处。为进一步研究本次地震对周围断层和后续地震的影响,剖析该地震的孕震背景和发生条件,首先使用包括USGS在内的多个国外地震机构得到的墨西哥MW7.6地震以及后续的两次MW>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别计算出震源机制中心解,然后通过计算主震产生库伦破裂应力变化来研究本次地震对后续两次地震的触发作用,最后收集了1976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发生在本次地震附近的MW≥4.9的29条震源机制解数据,反演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并模拟在局部构造及其作用下产生的各种断层形状及相对正应力和剪应力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①震源机制中心解表明主震和6.8级余震为逆冲型地震,而5.8级余震的震源机制为正断型地震; ②本次地震对5.8级和6.8级余震的库伦破裂力变化均超过0.01MPa的阈值,表明这两次强余震可能是在主震的触发下发生的; ③震源区应力场的主压应力轴为NNE-SSW向,主张应力轴近乎垂直。本地震序列的断层破裂近乎沿应力场的最大剪应力平面发生,最大限度地释放了构造运动积累的应力。  相似文献   
914.
The scouring around bridge foundations is a significant concern in civil engineering. Several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experimentally and numerically to study the maximum scour depth around the foundations of a bridge in open channel conditions. In cold regions, where ice forms on lakes, reservoirs, and river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ce and hydraulic structures is further complicated. The flow distribution varies significantly leading to deeper and larger scouring around bridge foundations....  相似文献   
915.
如同世界上其它新生代沉积盆地那样,柴达木盆地在一定深度,区域上普遍存在异常高压。异常高压出现在快速沉积的厚层泥质岩中,水热增压效应明显,而且在上新世末至今发生了强烈的以水平挤压为主的构造运动,因此异常高压的形成是由于不均衡压实作用和构造挤压作用所引起的压应力增大以及热液压力引起流体体积的变化。异常高压是油气运聚的一种重要动力来源:在油气运移中,可以使上覆封隔层产生大量微裂缝,油气向上运移到在较低压储集层中,也可以使封闭性断层开启,通过断层进行侧向运移。  相似文献   
916.
川东地区古生界主要泥页岩最高古温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泥页岩的热演化过程与其经历的古温度史相关,最高古温度决定它的最终热演化程度.本文利用古温标方法恢复了川东地区古生界主要泥页岩层系经历的最高古温度.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在距今80—90Ma时达到最高古温度,龙潭组顶面最高古温度150~220℃,龙潭组底面最高古温度160~230℃,龙马溪组顶面最高古温度160~250℃,五峰组底面最高古温度170~260℃,筇竹寺组顶面最高古温度210~320℃,筇竹寺组底面最高古温度210~320℃.各层最高古温度平面展布特征相似,最高温出现在涪陵—丰都一带,向南与向北温度均呈降低趋势,在达州—开江一带局部出现较高温.此外,结合川东地区古热流史分析认为,川东古生界泥页岩热演化过程具有阶段性,现今处于高-过成熟状态,达到最高古温度后生烃作用停止.川东地区经历较高的最高古温度随后快速抬升剥蚀有利于页岩气的成烃与成藏.  相似文献   
917.
构造煤与原生结构煤的热解成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平顶山、郑州和南票3大矿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中高煤级烟煤和无烟煤的热解成烃潜力分析,探讨了构造煤热解产烃潜力与原生结构煤的不同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构造应力,尤其是剪切应力对煤大分子聚合物的侧链及官能团,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促进了成烃的演化速率。   相似文献   
918.
地应力对煤储层渗透性影响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裂缝储层孔隙结构模型理论和弹性力学原理,从微观角度对地应力影响煤储层渗透性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煤储层中地应力与渗透率的相关关系,其结果与从宏观角度统计分析的结果相吻合,进而在一定条件下揭示了地应力对煤储层渗透性影响的机理。   相似文献   
919.
考虑区域地质构造差异、主要活动断裂分布特征和地表附加重力影响,建立反映龙门山地区地表起伏和岩石圈分层的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以GPS为约束重建研究区现今构造应力场,依次模拟龙门山地区1900年以来发生的5次M_S 7.0以上地震,从库仑应力和等效应力角度,分析应力场演化对强震的影响以及强震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库仑应力角度,有3次地震对后续地震有促进作用,其中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有触发作用;从等效应力角度,有4次地震对后续地震的发生具有加速作用。  相似文献   
920.
为了分析呼和浩特—包头盆地现今应力场状态,基于内蒙古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运用振幅比方法获取2000—2016年该盆地及周边M_L≥2.7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计算其一致性参数,并反演区域应力场。结果表明,震源机制解特征主要表现为走滑特征,一致性参数空间分布处于低值状态,力轴方位基本与该区的应力场背景特征相符,即主压应力方位为北东、张应力方位为北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